首頁  /  發現  /  訪談  /  正文

王建國:城市設計要因地制宜,順勢而為

Cecile 2018-04-02 來源:CSUS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
2018年4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國老師在北大博雅國際酒店開展了題為《從”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的城市設計》的講座。

2018年4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國老師在北大博雅國際酒店開展了題為《從”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的城市設計》的講座。


20180412_105147_000.jpg


王院士首先以聚落的發展為切入點,村莊作為最早出現的聚落形態,與自然界關系密切,并且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組成部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中的人類聚居點逐漸擴大,發展為城市。而這一過程正是從“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的過程。

受凱文·林奇在《城市形態》(Good City Form)中提出的宇宙城市模式、有機城市模型和機器城市模型的啟發,王院士將城市發展歷程總結為以下三個階段:


1.有機秩序的載體——自然中的城市

20180412_105147_001.jpg


王院士以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Siena山城的發展過程為例,說明最初的城市布局和建設是對于自然要素和生物氣候條件的敏感回應,因此,有機且復雜多變的城市空間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此看來,城市中各機體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受彼此間關系的影響,呈現出一種“有機體”的特征,構成了另一種“自然”。王院士介紹道,不論是江蘇的常熟,還是遙遠的英國倫敦,前工業社會中的大部分城鎮建設均遵循著大自然規律和法則,人們因地制宜地建造起“理想中的家園”。至今,當中很多城市村莊仍保留著其最初的原型。

王院士強調道,現代城市建設雖講求效率,但城市布局、結構、肌理仍需向“天人合一”傳統營城智慧學習。特別是在城市及鄉村的建設中,要為大自然留有空間和余地。


2.宇宙模型的載體——自然秩序與人為駕馭等量齊觀的城市

20180412_105147_002.jpg


針對這一階段,王院士解讀道,自然中的城市與宇宙模型實際反映的是人工秩序與自然秩序之間的關聯及層級關系,象征著人類為了鞏固自身在地球上的社會關系與層級所做出的嘗試。然而,城市規劃設計僅僅是人為設定的一種秩序,不應當被無限放大,更不應該成為某種僵硬不變的“教條”。在談及傳統營城規則時,王院士以隋朝水淹大興城為例,闡述受人為禁忌與宗教信仰的桎梏,古人因一味遵循傳統營城規則,而導致對于自然條件的忽視。

王院士呼吁,城市作為復合功能的載體,在面臨現代城市的問題和挑戰下,其建設不能是簡單的“人定勝天”。更需要設計師們對于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展開“富有情懷”的研究。


1523501598756247.jpg



3.功能機器的載體——城市中的自然

20180412_105147_004.jpg


在談及“城市中的自然”時,王院士說道:由于工業生產引發出功能區劃、物流倉儲、環境衛生等諸多問題,城市功能雖在不斷完善,但如何在城市功能愈發多元復雜的情況下,保證城市運行中的“公平、效率”,是城市設計、城市規劃需要理性應對的。與此同時,由于城市規模的過快擴張,人們對城市中的景觀綠地一度掉以輕心,直到以奧姆斯特德的中央公園和波士頓翡翠項鏈為主要代表的美國“公園運動”出現,人們才重新認識到“城市中的自然”的重要性。

王院士認為,在城市化率飛速增長的當代,現代城市對于密度和集聚效應的要求高居不下,從“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城市的發展不可能停滯,如何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增加對于自然稟賦的敏感度,讓人與自然間保持好的張力,是當下城市建設中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20180412_105147_005.jpg

1523501617773925.jpg


針對當今城市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王院士結合自身實踐和國內外知名案例提出:(1)“城市中的自然”需要最大可能地表達出生態、景觀、場地的自然特性,改善甚至重新開啟生態過程;(2)在城市建設中,應優先考慮自然對于城市的重要性,達到“自然中的城市”;(3)在當下國家助推“城市雙修”的背景下,城市建設不應單一地追求經濟效益,更需營造出環境友好、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

在報告的最后,王院士對講座內容進行了總結。提出:其一,從“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是城市化進程的歷史宿命;其二,中國傳統營城理念中“象天法地,因地制宜,順勢而為”、 “因天材,就地利”的規劃思想時至今日依舊具有深遠意義,當下城市發展需倡導綠色城市、生態優先、逆向規劃的場所營造準則;其三,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應按照生態游憩景觀要求,在既有的建成空間中合理規劃“城市中的自然”。而較小規模的城鎮,因建成空間面積相對較小,則應更側重對于自然的保護與維系。通過對“山水城市”、“蔓藤城市”等綠色城市概念的適時應用,力圖創造出基于東方自然特性,多樣且有機的城市發展模式。

講座后,王院士對現場觀眾的提問予以了解答。并向在場的景觀設計者提出了美好寄愿:在“人、社會、自然”三者當中,需重點關注自然社會里人的角色和責任,并維護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20180412_105147_007.jpg


本次講座由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主辦,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設計學與美麗中國專業委員會協辦,景觀中國承辦。2018年系列講座還將繼續,敬請期待。




供稿:土人設計新媒體中心

編輯:盧玉潔? 張瀟

設計:李飛鴻

策劃:馬哲


  • 給Ta打個賞

3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