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畢路德合伙人杜昀
杜昀先生主要表述了三個態(tài)度,闡述內心與自然的平衡。第一點;殘舊的包容,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舊建筑,保留一些可識別的區(qū)域。第二點,靜與散——靜心與敬畏。設計師不應過于自信、依靠技術,要包容自然的生態(tài)條件,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第三點,簡與簡——減少與簡單。當代社會追求奢華與大氣,缺少了意境的追求與思考。
像成熟的思想比年輕更勝一籌一樣,經過時間沉積的事物往往勝于新的事物。不以量取勝,而能夠靈活運用和體會現有物品的智慧,也許更能讓我們體會到快樂。從這些事物中感受到"快樂",其實是一種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正是我們通過日常生活的經驗和思考所產生的審美意識。也就是講究事物的背景和因事物而產生的情感,去感受眼睛看不到的那部分。也許那就是隨著年齡增長才能夠明白的閑適。
我們想達到的景觀場景如同王維的詩一樣,單純,安靜,沒有華麗的色彩,沒有堆砌的辭藻。同時,這種單純與安靜又不僅僅在書寫田園與山水,它也是我們和觀者心里的風景。像詩人一樣,我們想用完全平靜的方法,進入宇宙真正的內在世界,而產生絕對平靜的心情。這樣,晩照,秋山,飛鳥,夕嵐就從自然狀態(tài)變成了主觀情緒。我們經營的不是山水,而是自己的心情。
在藝術中所體現出的人文價值,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被提升到超越純粹具象再現的層次。比如董其昌的山水畫,在任何傳統中國鑒賞家眼里都可找到豐富的人文價值。中國人從文字到詩詞尋找到了一種“符號”化的方式,這種符號經反復重復后(甚至在每次重復時都被適當強化賦予新的層次),終于變成了需要長期訓練才能理解的復雜含意模式,“意境”也由此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