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2023年12月1日,在習近平總書記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的師生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學校廣大師生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接續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勇攀科學高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建設美麗中國是增強人民生活幸福感與獲得感、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決策。
2023年12月2~3日,恰逢武漢大學百卅校慶之際,“2023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順利召開。全國多所知名高校、設計院所、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相聚珞珈山,就景觀學理論、建設和實踐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研討,以期為美麗中國建設建言獻策。
本次會議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指導,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主辦,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院聯合主辦,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北京也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學》期刊共同承辦,建華建材(中國)有限公司、武漢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濱水空間規劃設計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協辦。會議圍繞“多學科協同助力美麗中國建設”這一主題,共設4個特邀報告、11個主旨報告、4個分論壇,就景觀學研究的新理念、新趨勢、新方法與新實踐,探討了多學科協同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新機遇、新定位與新范式,以共同促進中國城市科學的繁榮發展。
12月2日下午,在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園林院總工程師兼風景園林發展研究主任白偉嵐和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王志芳教授的主持下,多所知名高校、設計院所、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在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專業教學樓報告廳進行本次會議的主旨報告環節。
11位專家針對國土空間規劃、寒地暖廊建設、公園城市打造、基礎設施升級、無障礙環境設計規范與立法、生態的空間邏輯、數字景觀規劃、濱水景觀、山水規劃、植物鄉土情懷等行業前沿主題,深入探討了美麗中國建設的新愿景,并介紹了全國各地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成功經驗,為線上與線下參會者帶來美麗中國建設的新靈感。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云南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院長譚縱波做題為《傳統智慧視角下的國土空間規劃思考》的主旨報告。報告從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學科引發的討論為出發點,探討了大規劃建設中的諸多問題,結合傳統空間利用的智慧,全面深入地闡述了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現狀及學科的應對方案,提出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智匯”規劃。
哈爾濱工業大學景觀系主任吳松濤教授在主旨報告環節做題為《小空間大作為:氣候應對視角下寒地暖廊體系實踐與思考》報告,基于全球氣候變化、國內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的背景,結合國內外“廊”的氣候適應性空間形式,探討了哈爾濱暖廊的演進歷史與實踐成果,提出了關于寒地“三暖”體系的學科思考。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資深總景觀師高靜以《公園城市高品質公共空間營造中的融合與創新》為題做主旨報告,分享公園城市語境下的高品質公共空間場景營造策略。報告以成都高新區鐵像文旅環、鐵像寺水街二期、大源中央公園等建成項目為案例,探討公園城市高品質公共空間營造的多學科協同和多元融合景觀設計路徑,提出以開放、連接、激活三大場景營造策略,實現邊界融合、空間整合和價值聚合。
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建筑師褚冬竹的主旨報告題為《基礎設施的文化性與建筑學的科學性:從對視到交融》。報告基于文化與科學的內涵,緊扣城市基礎設施中“人”與“空間”的互動關系,厘清建筑學視角下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性、技術性與文化性三者的動態演進關系,以基礎設施“文化生命周期”映射出建筑學參與城市發展的新可能。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李迪華教授的主旨報告題為《〈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賦予景觀行業的機遇》。報告解讀了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條例與各類環境意外傷害法律責任分析,結合國內外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實踐案例,呼吁推進景觀設計觀念、思路、要求、責任的優化提升,從而促進中國城鄉進入設計統籌、關注人文和細節的新階段。
北京東方易地景觀設計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李建偉的主旨報告題為《城市生態的空間邏輯》,提出城市生態的問題是空間問題。報告從思考城市生態的新維度出發,將城市的灰色空間理解成“灰色斑塊”:灰色斑塊填充在生態網絡系統中,并最大限度地服從自然系統。同時報告提出,城市設計應以一種友好的方式介入,而不是去破壞隔斷。景觀設計師應維護好自然的生態,將城市的空間結構與自然空間結構相結合,讓城市在自然生態的框架下生長。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武靜教授在題為《數字景觀規劃》的報告中通過案例研究闡釋了大數據、新技術等在規劃中的應用。報告從數字景觀與景觀規劃的研究視角出發,結合武靜教授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藝術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提出了數字化時代景觀規劃的新機遇和新解決方案。
武漢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風景園林設計院院長季冬蘭的主旨報告題為《濱水景觀的建設思考》。報告提出,城市濱水區是城市的活力區域,是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開敞空間,是踐行生態建設理念的主要途徑。她以豐富的專業經驗和常年立足于景觀規劃設計領域的視角,總結了水位、駁岸、道路安全、空間肌理、生態等方面的相關濱水設計要點,為未來濱水景觀的建設提出了重要參考。
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王文奎教授在《山水有道、閩都有福》主旨報告中介紹到,福州作為典型的山水城市,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通過近十年的時間,在山水資源保護利用、城市藍綠生態空間重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方面建設了包括綠道和街巷步道在內的休閑慢行系統——“福道”系統。報告從規劃、設計、建設實施等多個層面,闡述了“福道”系統的設計特色和建設歷程,并對城市休閑慢行系統的構建進行了后期運營評價研究。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祝遵凌教授以《植物景觀的鄉土情懷》為題,在主旨報告中提出城市設計師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當地民眾的需求為出發點,通過科學的技術方法建造風土人情濃厚、樸實發展的植物景觀。報告介紹了植物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等,強調應該尊重民俗與植物文化,通過設計體現地域特色和鄉土風貌,同時提倡化繁為簡,通過簡約的設計表現形式讓使用者在熟悉的場景中體會到舒適感、歸屬感,并積極探尋優化植物景觀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風景園林系主任林廣思教授的主旨報告題為《風景園林策劃:從理論到實踐》。報告提出,風景園林策劃是指設計師與業主針對項目規模、性質、定位、設計要求等進行論證,在設計開展前對作為設計依據的設計任務書的編制流程及內容進行把控。他從風景園林策劃案例研究、城市公園策劃項目實踐、風景園林策劃后的評估與反思三個層面,全面闡述了風景園林策劃過程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理論的探討提出重要參考。
此次會議匯聚了眾多學科的學者、行業領袖和研究者,共同探討了美麗中國建設的前沿理論和實踐應用,既提供了一個盛大的知識交流平臺,也為參與者們搭建了合作與溝通的橋梁。
衷心感謝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與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指導!感謝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的大力支持與協作配合!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演講與分享!感謝大家給予此次活動的關注與支持!
期待下屆年會再相聚!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