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2023年12月2日,“2023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順利開幕。
本次會議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指導,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主辦,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院聯合主辦,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北京也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學》期刊共同承辦,建華建材(中國)有限公司、武漢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濱水空間規劃設計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協辦。
圍繞“多學科協同助力美麗中國建設”這一主題,12月3日,四個分論壇同期舉行。其中,“多學科共促藍綠空間發展”分論壇邀請到來自北京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香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福州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的七位專家學者,就景觀學研究的新理念、新趨勢、新方法與新實踐,探討了多學科協同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新機遇、新定位與新范式。
武 靜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志芳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
引人入綠:基于多學科研究的公園城市建設
如何結合實踐項目開展設計研究以及如何利用研究支撐規劃設計決策一直是行業難點。報告結合西寧高原綠谷項目,介紹了如何耦合研究和規劃決策。項目首先開始了長達4個多月的研究:包括國內外河谷城市優秀案例、西寧市生境評估與優化、景觀特征評價與優化、水安全格局分析與優化、文化格局分析與優化等8個課題。結合課題研究成果,將西寧市的未來發展定位從“引綠入城”變為“引人入綠”,充分融合三生空間,并從生態范谷、活力融谷、產業興谷和文化魅谷4個層面制定4大策略、12大建設行動以及30項重點工程。報告展示了如何將研究融入規劃決策的過程和結果。
周 晨
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
風景園林的時代呼喚與教育實踐
從古典園林到城市綠地到現代風景園林,在尺度、內涵、服務對象、建設手段上都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發展。現代風景園林在綜合性、交叉性,以及外延的延展性上越來越強,風景園林教育急需變革。在深度思考風景園林價值體系的基礎上,長沙理工大學厘清人才應具備的知識體系、能力要求和情感要求,構建了“以規劃設計為核心,空間尺度為序列,縱向貫通,橫向融合”的培養體系的核心架構,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全面改革。
李 倞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副處長
景觀與基礎設施的協同設計理論與實踐
針對城市生態廊道(綠道)網絡構建中空間獲取困難的問題,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提出依托城市基礎設施網絡構建城鎮生態廊道(綠道)網絡的景觀與基礎設施協同設計的理論方法。重點以依托交通基礎設施廊道構建交通景觀基礎設施網絡為例,介紹了交通景觀基礎設施的發展背景,提出了基于使用行為和空間潛力的選線識別技術途徑,歸納了空間轉化的主要設計模式,并以北京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實踐為例,提出了行動導向的過程實施推進途徑,為建成區生態廊道(綠道)網絡的空間識別、選線規劃、構建模式和實施路徑提供了系統的技術方案。
姜 斌
香港大學建筑學院園境建筑學部副教授
香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環境與人類健康實驗室主任
健康景觀及健康社區景觀:理論框架與數字評價系統
快速而廣泛的城市化引發了多方面的健康危機。健康的社區景觀可以從上游幫助居民維持良好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健康狀況,從而預防和減少心理及生理疾病的發生。目前,在理論研究的層面,自然景觀促進健康的系統性理論框架和相關影響機制還未完全建立;在方法研究的層面,健康社區景觀的系統評價工具也尚未形成。研究通過分析和歸納相關領域的理論和實證文獻,發展出一個自然景觀促進人類健康的理論框架,該框架包含景觀促進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的10條理論路徑。基于此框架,結合中國現有城市社區中常見的景觀條件和現有的技術條件,提出了一套健康社區景觀的數字化評價系統。
戴 菲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消減顆粒物空氣污染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研究與規劃設計
風景園林的繁榮是國家從溫飽型向富裕型社會邁進的發展趨勢,體現在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兩山”理論等一系列國家戰略。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風景園林(0862)專業學位從碩士升級為博士,成為建筑類學科專業中首個設立的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點。風景園林專業有著光明的前景。顆粒物空氣污染是全球健康城市的首要危害。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列為健康城市的核心標準之一。依托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個面上項目,針對中國城市空氣首要污染物,探索城市綠色空間的數量與形態變化對顆粒物濃度的影響機制,從而在空間形態規劃與設計中提出優化策略。
羅 濤
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執行院長
福建省國土空間模擬與分析重點實驗室主任
城市熱島中的藍綠空間——基于實證的判斷
在全球變暖和低碳發展背景下,以實證案例從兩個層面系統討論了城市藍綠空間格局及空間形態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一是城市地表溫度對其周邊空間形態的響應范圍、響應強度和響應方式,重點解析了不同城市下墊面地表溫度對二維及三維空間形態的差異性響應;二是街區綠量構成對熱環境的影響,識別了喬、灌、草的構成差異和熱舒適性的關聯性。其中,部分實證研究結果不同于常識,但有助于推動旨在提升城市熱舒適性環境的循證設計。
劉 煒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城鎮歷史景觀理論視野下建筑風貌管控研究
針對當前千城一面的城市問題,以美麗中國建設為目標,系統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城鎮歷史景觀理論(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的提出背景、概念內涵、體系框架、工作步驟等,重點講述了歷史性城市空間景觀的整體性、層積性與關聯性特征,以此為理論基礎梳理了武漢市城鎮與建筑風貌的歷史沿革、演變特征、結構形態與現狀問題,結合武漢市的規劃建設情況總結了“以歷史脈絡為基礎,整體定位空間意象,分區、分級、分類引導,線性關聯歷史場景,精細化設計與控制”的建筑風貌管控策略。
衷心感謝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與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指導!感謝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的大力支持與協作配合!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演講與分享!感謝大家給予此次活動的關注與支持!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