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2023年12月2日,“2023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順利開幕。
本次會議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指導,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主辦,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院聯合主辦,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北京也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學》期刊共同承辦,建華建材(中國)有限公司、武漢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濱水空間規劃設計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協辦。
圍繞“多學科協同助力美麗中國建設”這一主題,12月3日,四個分論壇同期舉行。其中,“濱水空間生態修復與利用”分論壇邀請到來自上海海洋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長江設計集團城市規劃與建筑院、武漢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八位專家學者,就景觀學研究的新理念、新趨勢、新方法與新實踐,探討了多學科協同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新機遇、新定位與新范式。
顧 珂
長江設計集團城市規劃與建筑院景觀部副主任
張飲江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濱水空間生態修復與景觀功能多樣性
張飲江教授全面系統介紹了與濱水生態空間生態修復和景觀設計相關的集成新技術體系構建途徑和典型案例,以及水生態系統現代化監測與指示生物預警技術及智慧化管理系統。報告強調,我們要尊重和順應自然,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景觀、水文化及多學科、多維度的協同作用,以及采取科學精準的定量計算與數模分析及綜合調控,實現水岸聯動、藍綠融合和生態健康,形成景觀功能的多樣性,充分發揮生態系統功能,豐富生物多樣性,增強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改善水質,體現生態價值,同時建立外來生物入侵和極端氣候變化的生態防控措施,大力增強城鄉生態韌性,以高品質濱水生態空間支撐高質量發展,優化人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推動產生明顯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
熊 媛
長江設計集團城市規劃與建筑院副總工程師
讓水岸擁抱生活——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魅力水岸
報告以湖北武漢、宜昌、咸寧等地的濱水項目為例,介紹了設計團隊所采取的彈性策略與生態工程措施。項目重新組織河湖與人的關系,整合城市公共空間,重建城市與河湖之間的聯系,同時創造一個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公共服務空間。設計團隊在尊重原有河岸及河堤路的基礎上,增加貫穿整個河岸的慢行系統、健身步道及配套休閑設施,以尊重場地、關愛需求、文脈傳承的方式,努力打造人人共享的濱水美好生活。
謝先禮
武漢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
走向更生態更詩意的活力水岸
報告分享了武漢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近年來完成的各類濱水項目,涵蓋江、河、湖、海,港、汊、渠、庫等多種水岸形態。重點介紹了湖北省鄂州市樊口區濱江片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中的生態修復理念,包括水源保護地人隱綠現的多種防污染措施、海綿與景觀的巧妙結合、讓自然做工的河口消落帶及生境營造,以及魚道建設構想所遇到的問題等。同時通過江山港里一條武昌魚的視角,審視了項目中人退魚進、構建片區水安全、水生態、水文明的宏大愿景。最后闡述了他所理解的生態詩意的活力水岸的內涵——大自然與大自在。
羅巧靈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城市規劃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城市綠地空間社會價值感知測度與影響因素研究
城市綠地空間的社會價值最容易被人類感知和利用,對其量化評估與影響因素探究可為城市綠地空間優化提供科學依據。由于社會價值感知具有主觀性和無形性,如何量化并明確其空間分布依然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報告以武漢東湖綠心為例,介紹了利用SolVES模型進行社會價值感知空間量化的具體方法,探究了社會價值與高程、坡度、距離水體和道路的距離、植被覆蓋度、服務設施興趣點密度之間的關系。報告指出,高程20~40m、坡度2°~6°、距離水體100m范圍內是東湖綠心社會價值的熱點區域,旅游景點設施密度和植被覆蓋度對各類社會價值影響的貢獻值最大。
盛祥雪
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
生態人文理念在流域治理濱水空間中的應用與探討
報告從錨固防洪安全底線、嚴守生態營建底線、彰顯人文傳承記憶線三個方面展開。在流域治理中防洪安全底線是基礎性、先導性底線,守住防洪安全底線也是實現水環境安全、水生態安全、城市安全的基礎。湖北省荊州市監利外灘采用涉河方案研究、防洪影響評價等專項設計,滿足設防水位、警戒水位、保證水位的控制要求,踐行生態文明建設保護長江,打造監利長江生態安全廊道。同時項目重點構建完善生態監管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統籌江灘內林田湖草沙底線管控治理,按照“生態治理”建設要求,打造便民、利民的濱江綠心工程。
朱 遜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城市生態空間規劃的內容、方法和實踐
報告闡述了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生態空間規劃的內容、原則與方法,提出市域國土空間生態規劃應基于自然資源稟賦分析,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功能導向,以保護與修復全域生態環境為目標,建立資源管控、系統服務與空間規劃的聯系。報告結合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規劃實踐,介紹了從生態信息數據的獲取、整理、分析到規劃傳導過程中的格局建立、分級分類分區管控落實,倡議將生態系統制圖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落地和尺度傳導的共識,為全域尺度的生態修復目標建設提供參考。
張志昊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程師
河湖濱水指數內涵及應用
報告以位于歐洲西部的萊茵河濱水區為例,將濱水區演化過程分為“起源-興盛-衰退-復興”4個階段,提出濱水區生態過程是濱水區動態變化的塑造力,人的行為是評價生態狀況和濱水區建設的決定性因素。研究采用夜間燈光遙感數據對人與濱水區間的互動行為進行篩選分析,并依據聯合國SDG11的相關內容,提出濱水指數計算方法。根據計算結果,在世界范圍內選取長江、黃河、泰晤士河、萊茵河等14個典型流域進行試算研究。最后研究提出“尺度-過程-功能”三位一體濱水安全生態景觀水系構建方法,用以指導濱水區構建和生態修復行為。
姚 遠
長江設計集團城市規劃與建筑院景觀部副主任
生態岸線項目實踐與思考
報告介紹了長江葛洲壩庫區西陵片區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的實踐與思考。項目旨在保護長江岸線的自然屬性,提高防洪能力,同時增強生態性和景觀效應。報告指出,場地面臨涉水因素、現狀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制約,團隊通過劃分生態屏障區和生態恢復區,將岸線分為四個區域并分區進行生態修復,采用生態基質、生態框等處理手段實現岸線的安全性和生態性提升。項目實施后,長江岸線得到了復綠,江豚等指標生物也頻繁出現,這是宜昌市實施長江大保護、推動綠色發展的最好例證。這些經驗和思路為今后類似項目的實踐提供了參考和幫助。
衷心感謝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與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指導!感謝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的大力支持與協作配合!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演講與分享!感謝大家給予此次活動的關注與支持!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