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自2007年啟動規劃與建設,麓湖生態城已經生長了14年。如今的麓湖已經是公園城市建設的一張新名片。這座建立在水上的公園城市, 是內陸成都的水上理想。8300余畝的占地面積,水域面積就達到2100畝。麓湖通過對水系的連通與梳理,創造出了理想的水網系統,讓水與城市形成了相互咬合、親密無間的狀態。
在路網與水系綠地之間,承擔著不同城市功能的建筑自然而然的生長出來。而建立起水與建筑之關聯的河道景觀,則至關重要。
本項目所在場地原設計為湖區機動船支線航道,原航道為混凝土U型槽結構。駁岸設計更多考慮結構安全因素,邊界較生硬。兩岸植物多為臨時綠化,且未考慮設置人行通道。航道一側居住區高達6m的擋墻形成的邊界對航道形成空間擠壓。
▼兩段河道現狀
麓湖決定在現有條件上在該段增設皮劃艇航道,且在該段增設步道并納入麓湖環湖觀景步道體系。因此,場地改造需要同時解決支線機動船航道寬度與交通分流、皮劃艇航道設計、步道流線與電瓶車通行條件等多項需求。
▼航線梳理
綜合以上條件,設計從解除視線壓迫、軟化河道、交通動線重構及空間藝術氛圍營造三個方面進行河道生態改造,打造一處蜿蜒柔軟的自然河岸空間,形成猶如置身亞馬遜叢林般的河道體驗。
▼總平面圖
屏蔽高建筑擋墻帶來的視線干擾和壓迫感,最好的辦法便是取自然之材,還原場地生態基底。設計利用多種類植物作為天然屏障,將周圍的建筑與障礙進行一定的規避。喬木以枝形完美及耐水性好優先,搭配著不同層次的灌木,呈現不同的空間形態。
臨近水岸的喬木選擇了藍花楹,彎曲的樹冠及枝葉交叉覆蓋于河道之上,在流域上形成開合的空間形式。河岸兩側空間因為不同的有色樹種,在四季可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營造多彩的植物空間。
兩段河道均是不規則彎曲形態,河流寬度與跨度各不相同。原有的駁岸多為U型直壁駁岸,邊界生硬,沒有與河岸及周邊環境建立起自然的鏈接。
設計根據不同的河流寬度進行不同的駁岸處理。在較寬水面,用疊石堆破將河面圍合成幾個迷你生態島嶼。島嶼上種植濃密的喬灌木林,對隔岸的低矮別墅住區有一定的隱私保護作用。同時水面被切分之后,皮劃艇劃過時被樹蔭夾道綠樹包圍更具生態感,也避免了河面的單一。
對駁岸的另一種處理方法是以草坡入水來替代混凝土的生硬。植物在河道邊界構建成一條蜿蜓優美的邊岸曲線,生成自然駁岸。植物群落具有涵蓄水分、凈化空氣的作用,可在植物覆蓋區形成小氣候,改善水體周邊的生態環境。
生態的駁岸使河道與周邊建筑及人行步道有了更自然的銜接,無縫融合至麓湖水系。無論是從建筑往外看還是步行于此,都能獲得更好的視覺體驗和行走感知。
除生態以外,“藝術”也是麓湖標簽之一。藝術的氣質伴隨著麓湖的每一處細節,即使是一處小小的河道也不例外。因此,景觀對于整個河道的空間改造不止停留于生態,還需營造恰到好處的藝術效果。在鏈接兩組不同住宅的人行橋體上,設計對于欄桿的處理就別出心裁。
欄桿由數根4cm寬的鋼片豎向排列而成,利用參數化設計對每一根鋼片在不同高度進行90°扭轉,從而達到漸變的效果。兩側的粉色櫻花夾道,建筑在花瓣的遮蔽中若影若現,橋體在樹影與光線的相應中光彩熠熠。
此外,設計以水為題,在河道旁的大樹分枝處放置藝術雕塑。雕塑采用鏡面不銹鋼為材料,以不規則的水滴為形態,置身在叢林中,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不斷激發人們強烈的參與感與探索的欲望。各種可愛而新奇的氛圍水燈,也為“水中冒險旅程”增添了許多空間趣味。
圖片以上2張水母燈圖片BY李舸
在濱河帶改造完成已經過去大半年的這個春天,我們看到了已經完全融入整個麓湖水系的濱河段。草長鶯飛,花開葉茂,茂密的樹蔭漸漸包裹著整個河道,劃著皮劃艇的麓湖業主緩緩從湖面飄過。在他們的臉上,我們看到了項目初始時所向往的愜意與自由。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成都麓湖皮劃艇航道景觀
業主單位:成都萬華新城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景觀面積:13850㎡
項目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區
景觀設計:緯圖設計機構
設計團隊:李卉 李彥薩 田樂 陳奧男 侯茂江 李丹丹 周芯宇 隆波 賴小玲 董瑜 胡小梅
業主方團隊代表:徐朝明 王姝麗 劉興洪 謝鋒
景觀施工:四川蜀韻景觀工程有限公司、碩泉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建成時間:2020年
攝影:xf-photography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