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獲獎作品信息
作品題目:巷弄中的“橋”園——吳山元寶心歷史街區景觀活化設計
參賽作者:葉俊宏 才智
指導教師:曾穎
畢業院校:中國美術學院
設計師以極為敏銳的洞察力,剖析場地的現狀癥結,一陣見血的指出公共空間、自然社區、居旅交流三個層面的割裂問題。之后,又形成了一整套精準,系統,合適的城市更新措施,以最小干預,獲得串聯、激活、再生的效果。最終方案充分考慮了場地各個節點的特殊性,同時“橋”這一概念又得到純粹與連貫的發揮——共享生活,編織休閑,延伸自然。各個層次的使用需求都得到了較為周全的考慮和高度的整合,體現了設計者的巧思,最終的方案形態與空間也具有充分的深度和可行性。
——2020LA先鋒獎評審人評語 / 陳 忱 ,臨界空間建筑設計 創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師
杭州十五奎巷作為歷史悠久的老舊社區,空間碎片狹小,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的現狀問題滿足不了居民日益增長的日常生活需求。與全部拆除或大拆大建不同的是,本設計方案在尊重居民自發性營造的前提下,以景觀作為媒介,重新橋接社區與吳山,橋接碎片化的低利用率活動空間,橋接游客與社區生活。通過打破常態單一的通行功能的橋,將其轉化為充滿植物與活動的“橋園”,以期改善提高歷史街區的景觀環境,提高對人們日常景觀的欣賞。
十五奎巷歷史街區位于吳山東麓。南宋時期在臨安城外是文娛“瓦子”集中的場所,娛樂生活豐富。元軍入侵后原有宮殿改為廟宇,圍繞吳山千年以來建立諸多廟宇,明清民國時期整體十五奎巷為杭州最繁華的區域,坊巷內大多庭院建于清朝、民國及新中國成立之后。存在大量的木構石庫門建筑。新中國成立后對歷史區域進行一定的破壞,住房性質的改變,80年代大興樓盤建造,對原始風貌進行破壞。21世紀政策保護對“二十三坊”進行文化的復興,開始逐漸有機更新,“舊包新”的建筑形式,國家逐漸補齊歷史街區中的基礎設施。舉辦文化節廟會等活動,重新喚回對于市井文化的記憶。
▲基地位置
▲歷史變遷
以十五奎巷歷史街區中的元寶新社區作為設計的實驗點,輻射帶動整體的歷史街區,保留元寶心社區的真實生活以及整體十五奎巷歷史街區的生活面貌,在此基礎上進行景觀的介入以及更新的策略。以提高對日常景觀的欣賞與重新認識為核心價值觀。應從場地出發,尋找真實的居民需求,激活場地的使用,在更新解決居民的需求的基礎上,帶給游客市井生活的互動與體驗,達到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狀態。
▲十五奎巷現狀分析
居民自發性智慧
在場地中,街巷空間成為居民自發更新的對象,打破路徑的常態單一通行功能,轉化為花園、門廳、廚房、曬衣場、棋牌社等休閑場所。與現代城市建設的單一路徑功能不同,這些自發性的侵街產物實則充滿了街區生活的活力。覆蓋/構架、打斷/延伸、置換/嵌入、放置/依附的四種經典處理方式打破單一的通行功能結合了個體需求解決廚房空間不足、洗衣排水、晾曬、遮雨、停放車輛、種植等具體問題。
▲居民自發性更新智慧
三個割裂問題
吳山與社區的割裂:
因80年代的多層建筑建設,對自然山體的破壞,產生巨大的臺地擋墻落差,吳山與社區之間缺少過度空間,水平密集的布局缺少綠植休閑空間,垂直的擋墻劃分了社區與吳山的界限,造成的綠化的斷層。同時因歷史街區中的居住人口以中老年為主出行活動不便利,活動空間受限,與吳山建立的聯系逐漸縮小。通往吳山的上山路徑雖然輻射了周邊的多層建筑,但老舊小區中缺少電梯,仍然有著上下樓不便利耗時的問題,缺少直接上山的便捷路徑。
▲自然與社區的割裂
碎片化公共空間土地割裂:
歷史街區中新舊建筑并存的格局使得活動空間土地碎片化,高差臺地畸零空間受人群年齡影響利用率低下。巷弄中的戶外活動空間不充足使得道路空間轉化為鄰里共同生活的場所以及補充性彈性空間,居民自發性的在巷弄中營造活動場所,創造鄰里客廳、棋牌室等休閑空間,吸引周邊居民。反觀新建小區大塊景觀綠地利用率低下,缺少“人氣”與打理。太廟遺址廣場的大型空間場所成為輻射整個十五奎巷社區居民活動的場所。在巷弄中存在滿足一兩戶的自發活動空間,但同時缺少中小型的活動場所。
▲ 公共空間的割裂
游客與街區生活的割裂:
十五奎巷歷史街區作為最具有杭州特色的市井生活的街區,每天都會有游客前往。節假日期間游客更是絡繹不絕,在狹窄的巷弄中雖然游客可以混入到集市人群中,鉆入巷弄中,但仍然缺少針對游客停留的戶外休閑場所與基礎設施,同時絡繹不絕的人群會給原有居民活動的戶外空間帶來干擾。問題是雙向的,既不能干擾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又要發揮場地特征,將場地的歷史風貌以及趣味場所展現給游客,將游客融入到充滿融洽鄰里關系的街區生活中,實現分流與融合,達到共生與平衡。
▲游客與街區生活的割裂
針對場地的割裂分散的現象,設計以“橋”作為切入點,在滿足連接解決自然與社區、社區間碎片化低利用率的活動空間、游客與街區生活割裂分散的基礎上,打破單一的鏈接功能,在橋上置入自然、充滿活動娛樂的場所,橋成為第二復合的生活界面,便有了“橋園”的概念。
針對三個割裂現象提出延伸自然連橋、編織休閑連橋、共享生活連橋三大連橋系統。
延伸自然連橋:
直接連接山體與社區,代替電梯解決地勢落差的基礎上提供新的便利交通方式,在解決出行的基礎上將種植引入社區,提供鄰里間綠色的休閑空間拉近社區與自然的距離,將連橋轉化為歷史街區的綠色屋頂;
▲延伸自然連橋
編織休閑連橋:
整合碎片化居民自發性的活動空間與單一利用率的空間,將小場所串聯,將高差的、割裂的、荒廢低利用率的區域串聯,組成新的開放空間系統,同時提供綠蔭廣場以及橋下的空間可成為停車雨季天活動的場所;
▲編織休閑連橋
共享生活連橋:
重新對游客進行分流,并提供游客與居民的共享活動平臺與休閑場所,設立新的鳥瞰點對整體歷史街區風貌的觀賞,保留居民自發性的場所,使得上橋與下橋點為最真實的居民生活空間。
▲共享生活連橋
延伸自然連橋。利用連橋將中心區域的種植擋墻斷層進行延伸,將吳山的種植利用連橋引入社區與巷弄的窗前,直接將吳山連接到多層建筑的二層三層的緩步區域,搭接了吳山快速便道,連橋替代電梯,便利了中老年居民的出行減少了上下樓的不便。同時將場地中碎片化的綠植景觀空間進行連接與整合。
編織休閑連橋。將場地中居民自發性營造的活動空間與記憶場所、以及存在高差的低利用率碎片化的空間進行鏈接,整合成為新的開放空間系統,通過連橋可以將這些空間區域直接串聯。同時橋下的空間成為雨季暴曬的活動空間。
共享生活連橋。保留巷弄的盡端的私密性與居民自發性設計的活動區域,提供新的路徑與活動帶可以利用連橋減少對于原場地的干預,同時新增眺望體驗點。同時每一處的下橋連接點為居民最真實的生活場所,居民也可以在連橋上休憩,連橋成為巷弄中的游客與居民跨界共生的載體。
▲形態推演與總平面
▲路徑與功能
在形態產生的基礎上,利用居民智慧手法的提煉,在連橋上置入自然、娛樂休閑活動,將單一通行功能的橋轉化為“橋園”。轉化為連橋劇場、橋舍庭院、鄰里花園、懸橋廣場、綠色步道等休憩活動空間。同時底層空間仍然成為生活的補充空間,同時也是提供擋雨遮陽的活動空間。
節點一——橋舍庭院
節點位于場地中心區域,將原有高層建筑遷移之后成為場地的核心活動區域,也是作為游客與居民活動共享空間的交匯點,處于中心位置每一個下橋點鏈接了四周居民最真實的生活空間場所。在連橋上延伸了吳山的綠植,置入橋舍,停留喝茶下棋的休憩空間。橋舍庭院作為連接吳山與社區的綠色要塞。
底層空間保留利用社區中的山石,增加居民記憶與游客體驗。同時成為遮陽擋雨的老年活動中心,輻射周邊的社區的居民過來休閑娛樂。
利用橋舍的屋頂將吳山上山路口出挑,將山路交匯點擴張,對于游客而言成為鳥瞰歷史街區的起點,亦是下山游客的休憩空間。
▲節點一——橋舍庭院
節點二——連橋劇場
節點位于元寶心入口的沿街處,原為元寶心21號多層建筑,將其遷離營造游客與居民的入口的過渡空間,同時輻射周邊的居民活動,屬于沿街的活動廣場空間。同時可以作為節日活動的戶 外小劇場空間,緩沖人流量。為游客提供沿街的休憩點。
三層的連橋空間直接連接的元寶心18號建筑的二層與3層的緩步區域,出于采光與私密性考慮,將頂層作為流動空間與快速路,底層作為陽光活動廣場與休閑連廊部分為停車空間,二層空間作為延伸自然的種植連橋,同時與頂層連橋和底層廣場同時發生關系,形成梯級的戶外座椅,向心性的戶外劇場,將吳山的種植延續到社區中,提供休閑空間。
既提供了出門便是吳山的山林延續感與便道,減少居民上下樓帶來的不便,同時為游客與居民提供一處沿街的休憩空間與節假日的活動聚集空間。
▲節點二——連橋劇場
節點三——懸橋廣場
節點位于元寶心社區阮公祠北側山林中的三層臺地,原本的場地不易被發覺,缺少戶外的活動設施,入口空間隱蔽同時三層臺地互不連接,造成空間缺少活力與人氣。
在場地中增設亭與戶外石椅,將三層臺低空間打通。以一二節點為中線對場地進行空間的暗示,同時利用地勢高差,將懸橋沖出山林,俯瞰整體歷史社區的風貌增加跨界的觀賞體驗,提供不同于巷弄間的俯瞰歷史街區風貌的整體視角。吸引上下山的游客,同時為游客提供了戶外休閑空間。
▲節點三——懸橋廣場
總體上看以中心區域為主導,三大連橋系統編織鏈接,提供以中心輻射四周的面貌,鏈接周邊的碎片化區域,同時將游客引流,整合場地的空地,產生新的交通流線。
▲效果圖
▲鳥瞰效果圖
▲連橋劇場 模型照片
▲橋舍庭院 模型照片
▲懸橋廣場 模型照片
元寶心歷史街區更新中以“橋”作為切入點,重新鏈接自然與社區、碎片化的地域、以及游客與居民,創造復合生活界面的同時滿足居民與游客使用的平衡。“連橋”只是一個媒介,作為一種載體,承擔并催化居民自發性的設計,同時引導展現給游客。元寶心社區只是設計的一個實驗點,更大的謀略是利用“橋園”延伸滲透輻射至整個十五奎巷歷史街區,甚至是周邊城市,從而帶動整體歷史街區的發展。
葉俊宏 中國美術學院
才智 中國美術學院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觀中國網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布者或我們聯系。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