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參賽作品題目:之野知也——基于心流理論的潮白自然教育共建空間實驗
參賽作者:吳語婧,朱丁耀,孫馨寧,吳心遠,張碩羽,花增銳
指導老師:楊云峰,邱冰,劉源,云嘉燕
畢業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優秀作品信息
作品題目:之野知也——基于心流理論的自然教育潮白共建空間實驗
參賽作者:吳語婧 朱丁耀 孫馨寧 吳心遠 張碩羽 花增銳
指導教師:楊云峰 邱冰 劉源 云嘉燕
畢業院校:南京林業大學
該作品為《之野知也——基于心流理論的潮白自然教育共建空間實驗》。本設計以不同人群心流的視角出發,依據心流理論的內涵及產生心流的7個環境要素,對場地進行景觀規劃。在此基礎上提出“共建、漸進”的運行機制,打造一個使人們在自然中達成心流體驗的自然教育園。
設計特色如下:(1)對1200公頃的場地前期分析,以潮白河為依托,整合沿線森林、河流、濕地、農田資源,打造以自然教育體驗為特色的主題園。(2)提出心流理論,嘗試將該理論與景觀規劃相結合,以游客需求出發,提出適宜的人群畫像和創造產生心流的環境要素,作為場地規劃的行動指南。(3)規劃場地分成多個區塊,詳細闡釋分區設計的具體策略和場景效果。并深化專項設計。
在調整大城市空間格局、疏解城市壓力的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如火如荼。2017 年 2 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時指出:“站在當前這個時間節點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 21 世紀的眼光。規劃、建設、管理都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 落實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本課題著眼于潮白河自然教育園的景觀規劃設計,作為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題特色園之一,是推動建設北京副中心的重要一環。
場地位于北京生態保護帶范圍內,潮白河風貌游覽路徑貫穿其中,是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題特色園之一——潮白河自然教育園。規劃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地跨北京、河北兩省,其中通州區一側約8平方公里,河北北三縣一側約4平方公里。
調研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前期我們在網上搜集了大量基礎資料,對場地形成了初步的認知。隨后團隊赴現場進行現狀調研,駕車游覽了場地的大部分區域并走訪若干主要節點,同時運用相機和無人機采集照片。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獲取到一些寶貴信息,從而產生了主題靈感,也對設計尺度有了更準確的把握。
在前期分析中,我們結合上位規劃明確場地定位,分別對場地的造林治水歷程、各類現狀資源進行梳理。
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并總結了場地現存的六大問題:整體綠色空間有待完善、生態資源豐富度不足、森林休閑吸引力不足、地域性風貌不明顯、場地服務設施資源不足以及管理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設計希望自規劃層面引入一套創新性的設計運營機制,能夠在夯實綠色空間生態基底的基礎上,激發游客的探索欲并使其沉浸其中。通過涵養保育、物種共存、景觀療愈的漸進式生態策略聚焦區域更新、生態涵養的目標導向,通過還地于民、活力喚醒、共建共享的人文策略聚焦民生福祉、自然教育的目標導向,持續、探索雙線交織,達到知野的目的,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共生。
自然教育的本質在于激發探索性和沉浸體驗感,正體現了“心流效應”的理念特征。心流理念由心理學家齊克森米哈利在1960年提出,簡單來說,心流產生于“活動”過程,而極少來源于物質報酬方面的樂趣,屬于一種積極情感,他的提出有利于人類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我們主題希望深入挖掘心流理念的內在運行機制,為潮白河自然教育園的景觀設計提供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
我們以游客為主體,以潮白河自然教育園為載體,基于心流理論的構成要素,通過運用景觀規劃設計的手段,來創造產生心流的7個環境要素,以此達到沉浸體驗的目標,使游客產生并滿足于心流效應帶來的最佳體驗感。其中,游客是具有差異化的,園區的設計必須根據不同的人群特征、行為需求和掌握不同程度的知識技能要點,從中來給予游客適當的挑戰和不同的環境氛圍享受,這樣有利于引導游客在探索過程中產生并維持心流體驗。
設計希望通過涵養保育、物種共存、景觀療愈的漸進式生態策略聚焦區域更新、生態涵養的目標導向;通過還地于民、活力喚醒、共建共享的人文策略聚焦民生福祉、自然教育的目標導向。持續、探索雙線交織,達到知野的目的,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共生。具體策略有:整合綠色空間、促進藍綠交織;激活教育服務,觸發探索興趣;打造特色地域性景觀風貌。
場地規劃總體策略以一帶、一環、七分區、十二空間組團為布局,一帶:依托潮白河河灣處森林、濕地、大壩、沙灘等多種要素打造魅力河灣帶;一環:在場地原有道路骨架和河灣村落肌理的基礎上,設計有一條環路,串聯起整個場地,形成一條心流體驗環;七分區:依據場地要素類型及相關前期分析,將場地劃分成七個大分區;十二空間組團:依據路網、水網、村域,形成十二個組團,不同組團具有不同的類型、功能、風貌,為自然教育注入更多樣性的自然體驗。
功能劃分
森林探索區位于場地南岸,不規則長條狀,主打自然探索。在空間劃分上,森林探索區劃分為森林之海、林間學校和未來森林實驗區三大區域,該主題分區以心流的五個步驟作為策略將場地打造成野趣交織的森林漫游系統。其中森林之海旨在打造成森林示范區與定向運動基地,林間學校旨在打造成充滿野趣的自然教育科普基地,而未來森林實驗區旨在打造成世外桃源般的共建活動空間。
設計策略——森林定向運動挑戰
森林探索區引入定向運動的模式,打造成森林定向運動挑戰的游戲,結合森林中多種要素多類場地的特色與優勢,打造具有自然教育特色的森林定向漫步指南。因此,在三個大分區中結合景觀風貌、自然體驗活動和野外拓展,設計有三類打卡點,分別是“尋覓點”、“探索點”和“創造點”,各6個點位。尋覓點是通過地圖路書找尋隱藏的打卡點,探索點是通過探索發現自然從而進行的打卡點,創造點通過完成創造任務的打卡點。人們通過對這些打卡點的不同順序的游覽,不僅能體驗到多巴胺的即時滿足,也可以深度體驗內啡肽的延時滿足。從而達成豐富的自然體驗,逐步引入心流狀態。
心流理論的應用
“心流”理論應用于村落煥新區主要體現在載體設計和功能賦予兩個方面。
根據心流理論,首先要在載體設計上創造心流產生的要素。而村落煥新區的要素更新主要為建筑外立面、道路系統及宅旁綠地,并體現空間的隨機變化。三方面策略組合形成農業觀光、文旅休閑、生態旅游三條特色游線,實現視覺沖擊、空間鏈接和景觀互動。
功能賦予上,“心流”產生于“沉浸體驗”的過程,根據不同的體驗傾向劃分四類體驗人群,結合節點的布置引導不同特征的游客在探索過程中產生并維持不同的心流體驗。
共建模式的應用
基于對共建各方人群關系及需求的分析,設計共建空間實驗基地;通過KOL入駐和社群互動,打造生活藝術實驗室,開發藝術工坊體驗等活動;向心聚集的布局形成劇場式活動場所,可供開展時序性活動營建。
對建成后區域活動增長潛力進行分析,逐漸形成多樣化、多層次的事件空間、活動空間和線性體驗。通過共建實驗基地的設計及自然教育、共建活動的開發,使其承擔起聯系農業生產、文旅休閑、研學共建等多重功能的樞紐角色,以村落煥新區為實驗基地,引入共建共享的漸進式發展機制,并逐漸發散至場地全域,創造無限可能。
場地現存大量楊樹林植被,具有對森林的整體性保護的生態功能,而生態森林區則是回應這一整體保護的策略而設計,達成對于潮白河涵養保育、物種共存和景觀療愈的設計愿景,并凸顯潮白河森林地域性景觀風貌,提升場地的生態活動性。場地特色景觀設計以生態、自然、低干預為目的出發點,創造能共建共融的低干擾植物景觀,減少對于森林環境的干預與開發,場地設計尤其抓住森林的地域性景觀風貌,打造一系列森林生態系列主題的景點,包括森林音樂臺,森林動物觀察屋,疏林草地、特色花林等等。
效果圖主要展示的是濕地和跨河大橋的景觀場景。在濱水區域內,景觀道路以橋梁的建設方式展現,最大程度減少對于原有濕地的破壞,同時給人不一樣的穿梭體驗。曲折的橋梁帶領游人行進在各種空間之內,水面上、植物間、橋梁下。
鳥類生境區以鳥類保護為設計定位,結合場地森林、濕地、草甸的生態基質,打造鳥類專類保護園;分區選用在總場地的東北角,離主要村落較遠,且位于河灣處,濕地水位變化較大,適宜營造多樣化的鳥類棲息地環境。圖為河灣處的核心保育區,主要為鳥類提供適宜的棲息地。
濱水活力區位于潮白自然教育園流域最核心的區域,包括整個馬蹄灣及上下游區域。設計對河灣地形進行局部調整,形成曲折駁岸和生態島,增強邊際效應。此外,還設計有多處河流體驗景點和科普教育節點,并增加了停車場等基礎設施。
由于是第一次做1200 公頃的大尺度規劃設計項目,且場地規劃范圍內有林地、農田、水域、村落等肌理異質性明顯的景觀要素,需要統籌考慮,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且由于疫情原因我們六位同學分散六地,線上交流也對設計的推進和深化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大家都積極克服困難,根據商定的各個時間節點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務,也及時地與老師交流,不斷改進、完善設計內容,從梳理邏輯框架到主題概念的確定,從宏觀尺度的規劃、到中觀尺度的設計、微觀尺度的擴初,團隊成員一直在摸索中學習、成長和進步。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