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作品題目:二十年后的“黃金”負擔:印尼廢棄金礦的復興戰略
參賽作者:唐偉洋 蔡雨軒 賈怡鑫 董博文 張夢衡
指導教師:季弘斐
畢業院校:天津大學 武漢輕工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陜西科技大學
選題新穎,對場地生態、文化價值、社會問題進行思考,方案充分理解場地,具有針對性,呈現效果具有一定藝術表現力。
——2020LA先鋒獎評審人評語 / 李 卉,緯圖設計機構 創始合伙人/設計總裁
由于地緣政治、經濟環境、地理環境等投資因素的變化,礦業企業由大規模擴張轉向資產重組,國際大型礦業公司逐漸回歸澳大利亞、北美、南美等礦區,對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的勘探投資大幅下降。根據印尼礦業和采石數據顯示,2019年印尼礦業的外商投資為- 5.211億美元,是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在這些大型國際礦業公司離開后,印尼政府所面臨的污染問題價值數十億美元。更重要的是,由于廢棄礦井中仍含有少量的礦石,大量失業人員使用汞提取法非法開采,導致了開采事故和進一步的污染,造成全國至少50萬人遭受汞中毒。高失業率也導致了一些地區的社會不穩定。印尼政府、國際礦業公司、移民礦工和當地社區之間正在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整個項目通過對場地引進了多個階段的植物修復策略,并與農業系統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完成從廢棄金礦到可盈利果園的轉變。為了使這個策略系統能夠運行,我們大體搭建了由非政府組織、地方政府當局、金礦公司以及市民工人群體等多方組成的合作體系框架。促進礦區小農經濟、農產品加工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最終達到每個利益集團都將從這個穩定的體系中受益的理想狀態。為印尼礦區提供一個范式的轉變。
場地問題
礦業發展:印尼處于多個成礦域之間,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黃金開采產業在發展及其迅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國際資本的到來也使其深陷資源環境陷阱,礦業公司在當地開采作業,將原本的農業經濟打破。居民身份從農民向低收益高風險的礦工轉變。近幾年投資環境的變化導致礦業公司開始轉移公司離開后失業率問題成為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礦業發展
生態破壞:在采礦活動進程中,大量爆破開采活動將導致植被破壞,影響當地的生態平衡;在加工區,由于礦渣堆浸及金礦冶煉等加工活動,土壤、水等自然環境將被嚴重污染。
▲場地社會問題
環境污染:在開采過程中,爆破和挖掘活動會產生噪音污染,對野生動物產生很大的影響。并且在開采爆破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加工過程中會產生有毒、刺激性的化學氣體,污染空氣。最后通過堆浸墊浸液開采這種從貧礦、殘渣、廢料和尾礦中提取金的方法。但是溶液的滲漏和不合理的排放造成土壤和水污染,工廠的黃金加工廢料的排放也會造成同樣的問題。礦業的發展導致場地的森林覆蓋率連續下降,并激活了林地保護預警。
▲生態環境問題
▲林業問題
場地物質流分析
基于世界范圍內金礦生產的一般流程和負面影響,我們針對當地金礦礦進行了生產流線的再梳理,并結合施工場地布局圖,得出了生態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在場地發生的具體位置。
▲場地物質流循環
總體框架
立足于上述問題及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愿景,我們提出了礦區復興的總體改造框架——在地形改造、污染凈化的基礎上恢復場地生態;在生態恢復及政府組織和民間組織的通力合作下發展小農經濟,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緩解社會矛盾。
▲大體策略框架
礦坑具體策略
結合礦區復興改造的總體框架及場地問題的具體分析,我們將場地分為采礦區及加工區,為其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改造策略。改造大體以污染控制、場地復綠及經濟振興三個階段進行,所用材料多來自原場地,以期實現內部物質流的良好循環。
▲ 具體場地策略
初步改造研究
在已提出的總體策略的基礎上,我們針對生態破壞問題,對植物修復手段進行了進一步探討。并根據場地具體情況提出了地形改造策略及植物種類選擇建議。采礦區的生態問題主要是土壤侵蝕嚴重以及土壤的質量較差。所以選取保肥和固土能力強的植物進行改善。但是場地的條件不適合植物生長,所以先對場地內的不同坡度進行改造,使其有條件能夠生長植物。加工區的生態問題是土壤污染嚴重,主要是氰化物和重金屬污染。所以選取能夠凈化這兩者污染物的植物。植物的篩選采用因子權重打分選取最適合場地的植物。
▲初步修復策略
平面設計
在具體的方案設計中,將場地北側原有的工廠水池改造為人工濕地,水體由地勢較高的場地東側流向地勢較低的西側,在此過程中,受污染的水體被逐步凈化。濕地形態被設計為凈化能力較強的指狀,同時在場地內復合種植多種濕地植物,以提高對重金屬殘留物的吸附能力。待水體被徹底凈化后,濕地將被用于魚蝦養殖,為當地居民提供收入。場地原有的堆浸墊被改造為平臺和緩坡相接的梯田。
在初期階段,地形改造完成后,將會覆土并種植對重金屬殘留物有著較強吸附力的先鋒植物。待場地污染被植物凈化后,移除先鋒植物,并種植當地特有的經濟作物。平臺處種植油棕,緩坡處種植豆科植物。在場地的中部,地形同樣被改造為平臺與緩坡相接的形態。覆土后,平臺處種植橡膠樹,坡地種植可可。場地北側為原先的礦產開采區,有著大小兩個礦坑以及礦產開采廢棄地。廢棄地被改造為梯田,平臺處種植橡膠樹,坡地種植咖啡。大礦坑在坑底和高差較小的區域種植橡膠樹,部分高差較大的區域使用石籠擋墻配合植物進行處理。同時部分地區保留自然的坑壁形態,保留一定的場地記憶。最后,大礦坑設有景觀廊橋,為作物采集以及后期游客的景觀體驗提供場所。小礦坑在坑底處進行復綠,同時保留自然坑壁形態。架設空中廊橋,為游客眺望礦坑景色提供可能。
在道路系統方面以之字形道路為主,以適應場地高差。在道路轉角處,穿插設置一些休憩平臺,為農業生產者以及游客群體提供休息場所。在雨水匯集處設置雨水回收池,收集而來的雨水可用于灌溉同時具備一定的景觀效果。
▲平面布置
改造階段 & 植物分析
改造階段:
對場地的改造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地形處理階段、污染處理&復綠階段、作物種植階段。在地形處理階段會利用原先礦產開采廢棄地遺留的碎石對地形進行回填改造,形成平臺與坡地相接的形態,并利用之字形道路連接各個場地形成系統。在污染處理&復綠階段會進行人工濕地的營造、植被的恢復以及受污染區域先鋒植物的種植。在這一階段將去除原先由于煉金所導致的污染物殘留。在作物種植階段將會在各個場地栽植經濟作物并雇傭當地失業的礦工以及居民進行農業生產。
植物分析:
對植物的選擇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量。
一,經濟作物多選擇印尼本土的物種:油棕、橡膠、咖啡、可可等。本土作物更有利于適應當地的土壤與氣候,能更好更快生長;同時當地居民對本土物種的有更成熟的種植以及管理經驗,能更穩定的產生經濟效益。
二,經濟作物均采用套種的形式:油棕&大豆、橡膠&可可、橡膠&咖啡。套種的作物可以相互促進生長,同時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空間,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
三、作物的選擇上,都使用了需要大量人工參與收割與采摘的物種。這樣可以使得更多失業者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來,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剖面分析
剖面圖展示了場地北側區域改造后的效果。首先利用了梯田的形式消化了場地原有的高差,改造后的地形,平臺與坡地被用于種植不同的作物,之字形道路穿插其間,用于作物采摘以及后期游客通行。梯田的形式在解決高差的同時增大了作物的受光面,促進作物的生長。人工濕地將水體凈化完畢后被用于魚蝦養殖。在不遠處種植的油棕的空果串可作為魚蝦的飼料,同時空果串和魚蝦的糞便可作為作物的肥料。原先遺留的工廠被保留下來,后期可作為農副產品加工廠使用。被棄置的礦車可用于運送作物和農產品。
▲剖面分析
生產效益
在植物凈化階段結束后選取經濟作物重塑場地的農業經濟系統。油棕、大豆、可可、咖啡和橡膠樹都是經濟產品,它們不僅能在農場創造就業機會,還能重啟當地工廠,并在產品加工過程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作為景觀點,農場可以吸引游客,創造旅游收入。
▲產業效益
愿景框架
整個利益循環的運作需要多個部門的協同參與才能完成真正的礦坑復綠、產業復興。總體來說,可以分為5個大的運作集團。以Hakman集團為首的出資方,提供前期的基礎建設啟動資金交由印尼當地政府以及合作部門進行運作。與此同時,多家機構聯合部門提供建議咨詢,所有的參與活動需要再印尼最高法院的監管下進行。對于收益群體(土地使用者)而言,外來的移民礦工完成身份轉變,協同當地村民共同轉變為果農身份打造礦坑果園,外來游客的到來為他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共同造福當地社群。印尼當地政府也能從其中獲得相應的稅收而不是花費大量的成本來進行污染防治,投資的Hakman集團也能獲取利潤。
總體預計的各部門進場時間也在下表中標注,預計能在第10年完成整塊場地的污染控制并使其成為能夠耕種的場地。在20年內,完成整個場地從廢棄礦坑到生態果園的復綠。
▲協作框架
效果展示
在礦坑改造完成后,農業與旅游業將在當地逐步的發展起來。各地的游客們陸續的進入園區觀光。當地的村民以及失業者可以在山間的休憩平臺上販賣一些農副產品或簡單的手工藝品給前來旅游的游客們留作紀念。由此,逐步激活當地的商業,促進當地的產業發展。
▲效果展示
唐偉洋 天津大學
蔡雨軒 武漢輕工大學
賈怡鑫 浙江農林大學
董博文 陜西科技大學
張夢衡 浙江農林大學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觀中國網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布者或我們聯系。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