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看設計   /  景觀  /  正文

芳藪蔓漫生:武漢東湖景區自適應性規劃設計 | 黃錦玲,黃梁藝,廣濟榮

全國高校景觀設計畢業作品展 2024-01-29
原創
  • 項目名稱:
    芳藪蔓漫生——動態演變視角下的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后湖景區自適應性規劃設計
  • 項目地點:
    湖北省武漢市
  • 所獲獎項:
    2023年全國高校景觀設計畢業作品展獲獎作品

獲獎作品信息

作品題目:芳藪蔓漫生——動態演變視角下的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后湖景區自適應性規劃設計

參賽作者:黃錦玲  黃梁藝  廣濟榮

指導教師:張婧雅

畢業院校:華中農業大學

所獲獎項:2023全國高校景觀設計畢業作品展方案表達邏輯類單項獎

圖片

圖片


摘要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武漢東湖東進區域戰略的不斷推進,城中風景名勝區保護性利用變得愈發重要。武漢東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的后湖景區地處中心城區的邊緣,生態基底良好,但大量待拆遷的社區制約著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和生態資源資產增值。

本方案借助Mapping(地圖術)分析法,梳理和挖掘景區濕地保育、人居環境、游賞體驗等方面的現存問題及其之間的復雜關聯性,旨在從生態保育、風景游賞、社區可持續發展三個角度切入,構建自下而上的自適應性動態規劃方案,充分協調風景名勝區三大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提高風景區的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效益。本方案試圖探索自適應過程性規劃模式在城中風景名勝區保護性利用方面的應用路徑,突破傳統規劃自上而下模式在落地性、動態性等方面的局限,以期為復雜景觀系統的整體性保護利用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選題背景

在生態文明建設和武漢東湖東進區域戰略的背景下,地處城市邊緣的東湖風景名勝區后湖景區生態資源豐富,但其內部存在大量待拆遷改造的社區。由于難以平衡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之間的關系,后湖景區存在生態資源品質低、資源難以活化、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如何在遵循上位規劃的前提下,解決協調好風景名勝區三大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提高風景區的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效益,是本次規劃設計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


基地選址及區位分析

研究區域位于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東側,包括后湖及其東側至武廣鐵路的區域,總面積6.33km2,其中水域面積5.07km2,陸地面積1.26km2。

圖片

區位分析

研究區域周邊擁有鐵路、高速等對外聯系的道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等對接城內的道路,但對游客來說交通可達性仍然較低,建議通過增加公共交通等方式優化場地可達性。場地內部游賞道路及旅游服務設施數量較少,現有景點僅有7處且分布不均,視線可與對岸磨山景區、馬鞍山景區產生視線聯系。

圖片

場地基礎分析

場地生物多樣性豐富,現狀岸線分為緩坡自然駁岸、陡坡自然駁岸、木樁駁岸和石質駁岸這幾種類型。本方案通過GIS水文分析,觀察到雨水徑流將流經居民區及大面積的農田區域,攜帶道路灰塵、農藥化肥以及重金屬物質,最終匯聚于港汊處,對水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圖片

場地資源分析

通過對研究范圍內場地演進歷史的深入了解,設計團隊初步發掘長期以來生態保護、景區建設、生產生活三者的發展沖突是該場地的重點問題。場地景觀特色可以總結為“濕地基底、農耕文化、漁業養殖歷史”,將作為概念生成與景觀特色構建的依據。

圖片

歷史沿革圖

在對現狀建筑進行保留價值評估的基礎上,設計考量了景區未來綜合發展趨勢,從使用價值、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四個維度對景中村外部空間改造潛力進行評估,從而確定濱湖村要保留哪些建筑以及拆撤時序。

圖片

居民點現狀圖

為更好明確客群需求,設計團隊通過文獻搜集和現場訪談等形式,總結了游客游憩偏好、活動分布、停留時間、構成及游覽目的。

圖片

現狀人群活動分析圖


問題總結

通過前期分析與總結,我們將場地問題歸納為生態資源品質有待提升、景區資源難活化、景區發展動力不足這三個核心問題,并將后湖景區動態發展各主要階段的目標歸納為生態資源品質提升、景區資源活化利用、多元運營活力延續這三個方面。

圖片

問題總結圖


設計推演

基于場地的上位規劃定位及景觀特點,我們聯想到濕地的自然演替,于是以此出發點,提出“芳藪蔓漫生”的概念,意為“芳草蔓蔓自由生長的湖澤”,同時在設計中強調場地自身也會像濕地演替一樣發生隨時間變化的動態演替過程。本方案通過在生態保育方面強調濕地景觀及其保護,在景區建設方面營造多種濕地體驗,在人居環境方面強調空間活力與生態友好,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融的愿景。

圖片

設計邏輯推導及設計理念


方案設計

基于上位要求和場地具體情況,方案提出了“一核一帶四點”的指狀結構,以“一核”承接城市活力,帶動“四點”活化景區旅游資源;以“一帶”串聯后湖景區沿岸風景資源,整合相鄰景區沿岸的鳥類資源、濕地資源,連接相鄰景區濕地風光,構建圍繞濕地植物景觀的多樣化濕地游賞形式,以此豐富東湖的濕地體驗,形成以后湖景區沿岸為主體的濕地風光帶。“一核一帶四點”的指狀結構完善了東湖的休閑康養功能,打造了東湖風景名勝區的濕地核心和特色休養保健片區。

依據上位功能分區,我們按照活動類型細分為:旅游服務區、康養休閑區、科普探索區、漁塘體驗區、濕地植物觀賞區、濕地漫步區、濕地觀鳥區七個分區。

場地植物規劃仍以樟樹為基調樹種,各分區基調樹種有所區別,沿岸植物種類及層次豐富,引鳥植物、觀賞植物、可食植物眾多,場地植物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價值,各區植物各具特色。

圖片

總平面圖


總體策略

我們從三方面出發制定總體策略:

1)在生態保育方面控制生態問題,增加物種數量,提升植物景觀;

2)在風景游賞方面優化景點數量,完善游覽設施建設,策劃多樣活動內容;

3)在人居環境方面進行功能置換,宅基地復綠,營地商鋪定制,最終豐富東湖的濕地體驗形式,完善東湖的康養休閑功能,打造東湖風景名勝區的濕地核心和特色休養保健片區。

圖片

總體策略


專項策略

專項策略1:生態保育

從規劃背景和場地生態問題角度出發,我們首先根據場地現實狀況將濕地風光帶進行分段治理,解決生態問題,形成濕地系統和濕地植物景觀,之后在已形成的良好生態基底上進行場地整體鳥類多樣性提升, 最終在自然做功的植物動態變化中形成多種治理模式。

圖片


專項策略2:風景游賞

隨著生態問題的逐步解決,我們由湖濱至內陸逐步進行景區建設,建立“點-線-面”三方面構成的風景游賞體系,解決場地現狀游賞問題,實現多種游賞體驗和科普教育并行,打造自然教育課堂、康養休閑基地和生態濕地體驗核心。

圖片


專項策略3:人居環境

著眼于如何平衡社會、經濟、環境三個系統的前提下,我們將目前的居民社會用地轉化為旅游服務設施用地,以“空間活力場”為規劃理念,提出了基地改造、空間整合、場所營造三個策略:在居民搬遷階段建設臨時服務設施,同時逐步對景中村進行功能置換,鼓勵居民參與景區改造建設和運營。結合景區上位、生態資源與風景游賞布置功能,最終我們完成旅游服務區的功能置換,使旅游服務區作為規劃核心承接城市活力,激活景區活力。

圖片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0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