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曾忠忠(北京交通大學):從日常出發,考慮民生需求,著眼未來發展

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 2023-06-09 來源: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
原創
“2022年優秀青年設計師”采訪

圖片


設計師的專業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精神將成為保持競爭力和適應新時代的重要因素。


圖片

曾忠忠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副教授


CLA:請簡單地介紹一下您自己。

我目前就職于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專注于人居環境實踐、研究與教學,在過去地十余年里,我一直深耕于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專業領域。

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與交流中,我一直保持對專業和職業的思考。我認為廣義的人居環境應突破單一的建筑體和功能性考量。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期間,我與瑪格麗特 ·克勞福德(Margaret Crawford)教授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她提出的“日常都市主義”(Everyday Urbanism)理念與我產生了很大共鳴,也并啟發了我將研究重心從建筑設計擴展到整個人居環境。

通過多年的學習、教學和實踐經驗,我逐漸認識到建筑是時代的一面鏡子,設計實踐需要創造人民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圖片

2023年在全國建筑學院長系主任大會發言


CLA:請詳細闡述一下您的設計理念,包括您對于建筑作品的目標、價值觀以及在設計中所追求的核心原則和風格。

英國作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在《建筑的七盞明燈》(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中曾寫道:“沒有建筑,我們照樣可以生活,沒有建筑,我們照樣可以崇拜,但是沒有建筑,我們就會失去記憶。”

我認為人居環境是一個“容器”,里面承載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和記憶,而每個人的記憶又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為了打造這個“容器”,我努力挖掘每個項目的特性,并以人本主義的理念為基礎進行設計,力求使每個設計更加純粹。

我不贊成做先入為主的假設,而更愿意培養自己對設計的“饑餓感”,嘗試使每個設計都變得有趣。我珍惜每一個可能實施的機會,力求將每個設計案例都打造成“好玩的”“超越原型”的作品。

1. 公眾參與與日常生活

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要求,我們正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致力于打造宜居、韌性和智慧城市。

近年城鄉發展從粗放式的增量發展進入精細化的存量更新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參與多個城市更新項目,并努力傾聽和了解城市中不同社群的聲音和愿景,以拓寬自己對城市的認知。我更加關注真實使用者的日常需求,希望能通過公眾參與式的設計來賦予城市這個有機生命體更多元的色彩、更生動的表達和更貼近的場景生態。

在與工作室合作的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南里綜合整治實踐和四川省樂山市大渡河牛石鎮紅房子項目中,我們幫助公眾參與到城市規劃和監管運營的日常工作中,建立起信息流動的渠道。這種設計模式的轉變打破了從業人員按照清單類改造、設計的固有思考框架。

圖片

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南里綜合整治中的公眾調研 ? 張錦

圖片

  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南里綜合整治中公眾參與設計 ? 劉詩柔

圖片

四川省樂山市大渡河牛石鎮紅房子更新項目 ? 張錦

2. 數字建造與人機共治

數字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和影響人居環境的未來發展。數字建造理性和精確的特點與建筑師創意和決策能力相結合,形成了以“人機一體”為設計主體的新建造模式。

在我參與的北京交通大學林間傘亭項目中,我充分利用數字工具的智能化和精細化特點,拓寬了設計建造的維度。一方面滿足了設計中對自然保護、人文需求、材料性能等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快速建造的目標。

基于此經驗,我提出了“新人文主義(Neohumanism)建造”的愿景,即設計愿景以人文為基礎,在方案深化中根據機器的反饋進行修改,最終實現設計與自然交融并與人進行互動的目標。

圖片

北京交通大學林間傘亭  ? 郝瀟漫

圖片

北京交通大學林間傘亭 ? 任儒軒

3. 人因交互與建筑更新

最近,我正在實踐如何準確、科學地描述和測量空間使用者的感受。我采用了“人—機—環境”交互系統來分析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系統分析考慮了人的生理尺度、生物力學、認知、情緒、注意力以及視聽觸感等心理因素,從而全面評估空間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在北京交通大學學院院館更新改造設計項目中,我使用Ergolab分析平臺結合虛擬現實技術,進行了大量方案測試。通過從不同角度進行測試,并根據測試數據進行方案調整,我在設計概念、施工建造和材料選擇等方面取得了創新突破。

在該項目中,我收集并定量分析了使用者的生理數據,用以對比評估改造前后空間狀態。通過嘗試全新的改造建筑評估方法,引導環境空間的設計決策向著提升使用者愉悅度與滿意度的方向發展。

在“人因數據”出現之前,設計師可以依靠自身經驗預測空間和材料的使用性能,但這種預測并不能自證其準確性。而通過人因數據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如何構建最適宜的空間以及如何選擇最佳的材料來匹配設計目標。這為我們提供了科學依據,以確保空間設計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圖片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院館空間改造中腦電、眼動、皮動等人因數據研究  ? 達爾曼

圖片

北京交通大學院館改造空間 ? 李曉光


CLA:在您職業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以及您認為現在的青年設計師應該有哪些品質?

我的研究生導師李保峰老師長期從事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建筑的設計和更新改造。他的設計理念是“謙和建造”,他以謙遜、親和的態度對待自然、公眾和社會,并將這一理念融入到他的設計實踐中。

這個理念對我觸動很深。建筑是人類文明進程的見證者,設計應該從人出發并服務于人。我認為,青年設計師需要早日樹立起對人居環境的責任感。

每個人居環境的背后都有著鮮活的個體和他們的生活。因此,我們應該立足于當前的設計,關注環境的可持續性,關注公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這樣,我們才能認真履行我們作為專業人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在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同步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希望青年設計師能多從日常出發,考慮民生需求,著眼未來發展。讓我們用真心實意的設計走進大眾的內心深處,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CLA:在您看來,一個優秀的設計師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特質?

我認為,建筑設計要堅持守正創新,我們可以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中西方的實踐中獲取靈感,并與時俱進,緊密關注時代的需求。優秀的設計師會一直在實踐中淬煉前行,不斷學習并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和公眾的日常需求,并創造出有趣味的設計。

同時,我認為出色的設計師要擅于挖掘設計的深度和拓展設計的廣度,將建造工藝和物質實體更好地融入設計過程中。他們能夠充分考慮建筑的實際制作和施工過程,使之與設計理念相融合。這種綜合性的思考和設計方法能夠確保建筑的實施質量,并為使用者創造出更加舒適和富有藝術性的空間。

圖片

北京交通大學林間傘亭的數字建造工具  ? 武漢林榔木建筑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CLA:您對設計行業的未來有何展望?您認為未來設計行業的發展趨勢將是什么?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盡管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但設計行業強調藝術性和人文性的深度融合,注重創新和創造力。目前來看,設計師的創造力、整合能力和行業邊界的拓展能力是人工智能無法完全取代的。

人工智能在設計領域的應用可以輔助設計師的決策過程,提供更多的數據和信息支持,但它無法替代設計師的獨特視角和創造力。設計師的個人風格、情感表達和專業知識對于創造出獨特而有價值的設計作品至關重要。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設計師將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他們將需要不斷拓展自己的行業邊界,積極探索新的領域和跨界合作,以應對不斷變化的設計需求。這種趨勢將帶來更多創新的跨界作品和顛覆傳統的設計解決方案,推動設計行業不斷向前發展。因此,設計師的專業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精神將成為保持競爭力和適應新時代的重要因素。


圖片

工作室集體討論設計項目


CLA:您對年輕設計師和在校大學生有哪些成長建議,以及是否可以推薦一些文章和書籍給他們?

我個人非常喜歡北京大學周其仁老師的《城鄉中國》。同時,作為一名建筑學專業背景的教師,我推薦大家閱讀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所著的《日常生活批判》《空間的生產》等相關專業書籍。

這些書籍探討了社會學、現象學和類型學等領域的知識和觀點,對于我們思考當下的城鄉問題提供了極大的啟發。

我經常跟我的學生們分享四個詞語——“深讀、巧思、沉心、躬行”。設計有時像一場修行,我們需要反思自己,不畏前行。設計師需要不斷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極限,并明確自己前進的方向。

在設計旅程的起初階段,我們常常與他人競爭,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發現更多時候是在與自己競爭,比較的是我們的熱情、韌勁和積累。最后,我建議設計師們都能夠專注于做設計,讓每個落地的項目都能成為一件純粹的作品。



采訪:周明波、明 卉
編輯:明 卉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打賞
  • 給Ta打個賞

0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