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周晨:教學與實踐和研究之間的關系(二)

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 2021-09-08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創
CLA邀請了來自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周晨老師,來探討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

“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這是習總書記對教師的高度評價。在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CLA推出教師節特別專訪,為你講述高校教師們的故事。

本期,CLA邀請了來自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周晨老師。來探討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


周 晨

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副院長、教授

風景園林專業帶頭人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

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 委員


CLA:很榮幸您能接受我們的專訪。能否請您簡短地向CLA的讀者們介紹一下自己?

周晨:大家好,我是周晨,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專業老師。1986年進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就讀園林專業,90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大學任教,擔任園林、風景園林的專業教師。

風景園林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離開實踐談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教學之余,我也主持了幾十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實踐項目,承擔了一些企業指導和政府咨詢工作,近幾年也從事自然教育、鄉村振興等公益活動。

在這些實踐工作中,我會不斷思考社會、行業對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素質的需求,也不斷反思我自己以及風景園林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嘗試去做一些開拓性的改變。2020年長沙理工大學新辦風景園林專業需要帶頭人時,我抱著把自己的思考放在一塊處女地上去實踐的想法,來到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創辦新的風景園林專業。


CLA:我們知道研究和實踐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您對于研究與實踐這二者的關系是如何把控的?

周晨:大學同時兼顧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因此這個問題中應該還要加上“教學”二字。

大學老師的首要任務還是為社會、為行業培養人才,不能因為實踐項目多或者科研任務繁重而視教學為副業。但是我們又不能放棄實踐和研究,因為風景園林是應用型的、以解決問題為主要任務的專業,尤其是近幾年,隨著行業領域的擴大,風景園林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寬泛,也越來越復雜。

如果大學老師不具備一定的實踐和研究能力,沒有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視野、思維、方法和路徑,就很難培養學生成為解決問題的專家,也就不能很好地推動行業的發展。


圖1  2008年 湖南農業大學紅軸隱形蓄水系統設計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努力平衡各項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首先是教學與實踐和研究之間的關系。在這三個關系中,我一直把教學放在首位。我的職業定位始終很清晰,那就是我是一名大學老師。這樣的職業定位驅使我大部分工作的出發點都會圍繞學生而展開,因此也就能自動篩選和屏蔽掉一些與此無關的工作或者社會活動,也就不至于顧此失彼,或者弄得自己疲累不堪。

至于實踐與研究,我不認為它們是截然分開的兩回事。我一直認為風景園林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更多的科學研究應建立在項目、方法論、工程技術、生態和社會問題的基礎上,其研究結果也應該能夠服務于實踐一線,成為指導實踐的標準或指南。

因此我的科學研究的立足點,一些對于社會和行業問題的發現和預判,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它們啟發了我努力去創新開拓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我做研究不多,所以講的不一定正確和全面。

近些年風景園林領域的研究較之以往有蓬勃發展,這是好事,但也有些不好的現象。比如為了適應一種評價機制而為課題而課題,為論文而論文。有些年輕博士缺乏對實踐的深入了解,盲目追求熱點閉門造車,追求數據的高大上,為之付出了大量時間和心血,但研究結果對行業的指導性卻不強,這些現象是需要反思的。我要求我自己以及團隊的年輕老師都要深入實踐,從實踐中去發現問題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圖2  2017年 湖南農業大學師生共建娃娃農園


08年我在湖南農業大學時,曾跟隨學科領頭人龍岳林教授一起針對城市雨水管理問題,用“城市綠地隱形蓄水系統”的理念建造了校園綠地——“紅軸”(圖1),這是海綿城市的最早實踐,比國家提出海綿城市要早6年;17年我也針對青少年自然缺失癥的問題,帶領團隊一起建設和管理了社區花園“娃娃農園”(圖2、3),并將娃娃農園的模式作為“教學型景觀”推廣到小學校園綠地中,將校園營造、自然教育、勞動教育與小學教育改革結合起來(圖4、5),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年我們又針對河流建設中廣泛運用外來植物的現象,開始了本土河流植被的田野調查,并篩選抗性強、景觀效果好的植物,正在嘗試運用到鄉村水系的生態治理項目中。

所以我認為實踐與研究并不矛盾,關鍵是我們實踐的目的是什么?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需要解決怎樣的社會和行業問題。


CLA:您認為當代景觀教育有什么亟待解決的地方?

周晨:我們正處于一個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迭代的拐點,這個拐點無異于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歷史時期。當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時,所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精神信仰、審美追求等都隨著時代的轉變而發生了巨變。

那么今天,當我們處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歷史時期,尤其是當人類面臨新冠疫情的肆虐、全球氣候變化帶來一次又一次災害的時候,人類開始反思自己的發展模式,反思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這必將帶來又一次思想領域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大變革,這是歷史的必然。

那么在當前這個又一次思想轉變的節點上,風景園林作為一門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專業,應該具有強烈的超前意識,要率先對生態文明的國家宏觀決策做出回應并行動起來,這是風景園林教育當前必須做的事情。


圖3 2017年 湖南農業大學娃娃農園


我們過去幾十年的園林教育體系是無法勝任當前時代更迭的需求的。因此,我認為當代風景園林教育亟待解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迅速重構風景園林的教學體系。目前大部分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還基本上沿用園林專業的教學體系,或者略有改變或提升,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過去的培養體系中,主要還是側重小尺度城市綠地以及以人為本的空間設計,這對于尺度跨度大,內容涉及多,系統性、綜合性、交叉性越來越強的風景園林實踐領域的需求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對接生態文明時代的行業發展要求,重構風景園林教學體系,改革傳統教學內容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第二,改變風景園林的人才培養方式。與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大的行業實踐領域相比,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風景園林教師隊伍力量是薄弱的,知識體系、實踐能力也相對滯后。但受我國高校評價體系和進人體制的制約,具有一線實踐經驗但學位不夠的優秀設計師又很難進入高校教師隊伍。因此,風景園林高校應該改變過去的培養方式,用更靈活的辦法與優秀企業建立深入的校企合作,把學生送出去或者把老師請進來,邀請優秀的設計師們參與到教學中來。當然,高校又往往因為教學經費緊張而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也呼吁有情懷的企業家和設計師能大力支持風景園林教育,共同為培養新一代風景園林師努力。


圖4 2018年 長沙市芙蓉區育才第三小學 娃娃農園



第三,加強價值觀的培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的專業教育更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而忽視熱愛自然、關懷弱者、關心公眾利益、倡導公平正義等價值觀的培養。當代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應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應加入更多的自然教育、社會調查、社區專業服務等實踐活動,自然系統、生態學、環境學及社會學的相關知識也應該成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這些早期價值體系的形成對于風景園林師日后的成長非常重要。

第四,加強學生思維的訓練。當代風景園林師除了需要具有較強的空間思維和藝術思維,同時對系統思維、綜合思維、問題思維、創造思維都要求較高。因此,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廣泛涉獵知識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自我成長的能力等,都是當代風景園林教育需要加強的。


CLA:您怎樣看當今及未來設計與其它領域的跨學科融合?如果未來更多的跨界合作產生,您覺得景觀設計在這種交流的復雜環境中會是什么角色?

周晨:我們過去的城市園林一般都是在一定的邊界內疊山、理水、種植、修筑小型建筑和鋪設園路,園林設計師和工程師基本可以憑借自己內部的力量完成。但當代風景園林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表現出越來越強的交叉性和綜合性,風景園林師在不同的項目中分別需要與生態、環境工程、城鄉規劃、建筑、水利、交通、林業、農業、野生動物等方面的專家對話與合作。

因此,當今及未來的風景園林與其它領域的跨學科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風景園林師需要大膽跨出去,包容并蓄,謙虛學習,積極友好地融合。

當前,在一些綜合型項目中風景園林也逐漸表現出一定的統籌性。比如在我主持的項目中,就遇到過鄉村規劃中的農業產業問題、農田灌溉問題,河流治理中的水利問題,水環境工程問題、鳥類棲息地保護問題,等等,這時我會主動向農業、水利、生態、鳥類等專家請教,將他們請到規劃團隊中來,共同探討立足于規劃目標前提下的生態、產業、水利最優方案,努力實現自然結構與人工結構的平衡。


圖5 長沙市育才三小  小學生在娃娃農園中播種


實際上,跨界合作的項目在一些大型的設計院已經越來越多,這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風景園林在這種交流的復雜環境中有時需要統籌,有時需要配合,要因項目而異。

我認為不管哪一種角色,都需要風景園林從業者自身不斷學習和壯大,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邊界,要了解多學科的語言,才能在同一個平臺上對話。如果語言不通,對話不暢,就會增加很多阻力,對項目的推進、行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我這幾年也在積極地嘗試跨界。除了在實踐項目中虛心向不同學科的專家請教之外,前幾年也一直開展自然教育的公益活動,結識一些動植物、地理和環保的志愿者專業人士,從他們那里學到了不少自然保護方面的知識。


CLA:針對“碳中和”和“碳達峰”任務目標的提出,我們景觀行業可以有什么大的貢獻?

周晨:“碳中和”、“碳達峰”聽起來是一個高大上的詞眼,很多人覺得這是科學家的事,或者環保行業的事,與己無關。實際上恰恰相反,它不但不高深莫測,而且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就像李迪華老師前段時間在演講中談到的一樣,需要人人參與。

回到風景園林行業中來,其實就是如何盡量多地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以及如何在源頭減少碳排放的問題。作為一個保護、修復、利用自然并以植物為主要要素的專業,在“碳中和”、“碳達峰”行動中無疑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我們首先可以通過保護山林、濕地、荒野、農田,修復棕地,增加林地,增加生物多樣性來固碳匯碳;可以加強綠色基礎設施來提高其固碳和碳儲量的水平;可以提高土壤的呼吸能力;可以就地消納和利用雨水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和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可以保護和營造鳥類及其它動物的棲息地;可以參與國土空間規劃、城鄉規劃、交通規劃、水系規劃中共同探討基于氣候變化下的自然結構與人工結構的平衡;可以在園林施工、維護、管理、廢棄物處理等過程中推行零碳行動;可以研究更多的可回收利用、環保節能的園林材料;可以開展綠地固碳匯碳的相關研究,等等。

總之,作為一個與國家此項宏觀戰略密切相關的專業,我們一定要深切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并能夠切實貫徹到行動中去。

同時,我認為風景園林不僅僅是從空間規劃、設計和建造上為“碳中和”、“碳達峰”做出貢獻,同時也可以從人心上、精神上去努力。

比如我們可以走進公眾,通過科普宣講、自然教育,培養人們熱愛自然、珍惜自然的情感,推行節約資源、重復利用資源,倡導節約簡樸、減少排放的生活方式,等等,在這些方面風景園林師都有專業優勢,都有大有可為的空間。


統籌:周明波

采訪:周明波、明 卉

編輯:明 卉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打賞
  • 給Ta打個賞

0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