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講座回顧 | 茅明睿:市民科技與參與式城市更新

北大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 2023-03-09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創
本期邀請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茅明睿老師,為大家帶來“市民科技與參與式城市更新”主題講座。

2023年2月23日下午,《大問題與景觀設計學前沿》系列講座第一期,在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新樓一層報告廳順利開展。本期邀請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茅明睿老師,為大家帶來“市民科技與參與式城市更新”主題講座。


主講嘉賓介紹

微信圖片_20230309101905.jpg

茅明睿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

北京社區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城市實驗室聯合創始人


關于城市象限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城市象限)于2016年孵化自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公司致力于新城市科學研究和其引領下的創新實踐,并發起成立了面向社區治理的北京市民辦非企業單位——北京社區研究中心。公司負責和參與了多項重大城市大數據、城市大腦和城市規劃治理項目,包括北京城市體檢,北京七有五性指標大數據監測,回天城市大腦等,并承擔了雙井聯合國人居署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社區項目,獲得了中國首個社區級試點認證。同時城市象限也是一定影響力的智庫機構,參與了科技部十四五重大專項課題和住建部、自資部多項重要標準工作,2017年來已有十余篇報告通過北京信息、輿情專報、督查專報等渠道獲得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領導批示,對政府的多項工作起到了改進和推動作用。


講座內容回顧

講座介紹了市民科技的概念和城市象限團隊研發的各種市民科技工具,并深入講解了這些工具的使用場景,并以合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為例介紹了各個工具在一個項目中的綜合應用方法。此外結合當下元宇宙技術熱點,城市象限將雙井街道的部分區域制作了元宇宙場景,以元宇宙平臺組織了高校的城市更新設計節,并進一步探索了將元宇宙平臺作為公眾參與城市更新的可能性;最后報告展示了最新的市民科技探索——城市文化感知和社區生活圈地圖平臺。


01  市民科技

茅明睿老師從美國多年以前的“地震捕手”項目講起,介紹了在移動互聯網還未產生的時代,研究學者通過將基于電腦的震動傳感器接入到全球1000多位公眾的電腦上,來感知不同地區的地震情況,形成了一個全球的民間地震監測網絡。之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與Google Earth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市民科技實踐。


國外市民科技實踐案例



茅明睿老師在北規院信息中心工作期間,就開始開展一系列市民科技相關的實踐。在移動互聯網,利用社交媒體,組織公共議題的討論,推動公眾參與,通過社會創新的手段,改進城市規劃的進程。例如,在Cityif進行一些輕量級的地圖應用,開放在線在地圖“扎針”的功能,發動志愿者的廣泛參與,收集對步行環境、騎行環境、路面積水情況等多方面的意見,并落位于空間,形成不同類型的空間問題反饋地圖。并在2014年,就開始基于微博數據,通過語義分析,開展居民對城市特定場所的情感研究。


3.png

國內市民科技實踐案例


02  社區規劃工具集

2016年,城市象限成立,一方面繼續開展市民科技實踐,另一方面,也利用定量的方法,做城市問題的研究以及推動城市治理提升。例如,在責任規劃師信息平臺,開發一系列公眾參與的工具,包括社區調查工具、市民提案工具、社區知識庫等。茅明睿老師結合社區實踐,詳細介紹了一些工具的應用。


貓眼:社區觀測工具

主要服務于社區調研的過程,通過調研照片或視頻,可以獲取手機的定位信息、自動識別照片及視頻內容,并作出分析,例如綠視率、汽車數量、行人數量、建筑類型等等,從而實現對沒有街景圖象的區域也可以進行定量分析。


4.png

通過視頻拍攝與計算機視覺分析,計算人流量與車流量,形成不同路段人流量、人車比的指標。


云雀:眾包提案工具

云雀是一個志愿者的扎針地圖,通過志愿者在地圖“扎針”的形式,識別城市問題,收集對公共空間的提案,并在PC端形成一些分析,例如詞云、問題地圖等。


5.png

眾包提案工具的應用


蝠音:物聯感知工具

蝠音是城市智能傳感器的數據監測工具,配合智能感知硬件,它具有不同來源、不同位置、不同類型的傳感器空氣質量、噪音、異味、溫度、濕度、人流等)數據采集、統一管理、可視化發布、時空間查詢、狀態監測等功能,可將它布設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得到移動的環境數據感知監測。此外,也可設置于盲杖,用于無障礙環境智能感知,包括感知障礙、記錄位置、存儲傳輸、導盲服務等多個功能。


6.png

基于雷達波的無障礙感知工具

7.png

運用無障礙感知工具進行的城市調查


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無障礙知識圖譜建立、無障礙環境數字化評估、無障礙環境數字化調查等,快速形成對所調查范圍內的無障礙環境問題診斷,并反饋給施工團隊,以此為依據進行無障礙環境的提升。

此外,蝠音工具也應用于解決共享單車的超量投放導致阻礙慢行交通的問題。通過定點對共享單車停放數量的監測,觀察不同點位的停放規律,從而提煉出不同點位的出行模式和服務導向,為共享單車治理策略優化提供基礎。并基于數據的治理邏輯以及感知工具的開發,形成了一套面向城市管理者的治理工具。


8.png

數據監測情況

9.png

共享單車治理系統


夢魚:AR參與式設計工具

通過此APP,可以讓公眾知道在家附近有哪些空間更新的項目,掃描該項目二維碼后,可通過AR展現出項目的設計方案,公眾可投票選擇喜歡的方案。2019年六一兒童節,利用AR參與式設計工具舉辦了一場兒童參與式社區規劃活動。小朋友用繪畫的方式設計方案,然后將小朋友的設計方案進行掃描,并利用AR參與式設計工具進行三維立體展示,在社區空間進行投影。


10.png

AR工具的應用


03  老舊小區參與式社區更新案例

在這一部分,茅明睿老師介紹了大數據技術和算法模型、市民科技工具體系以及人本-循證-參與式設計方法等在具體的社區更新項目中的完整實踐。包括對小區12345歷史訴求的分析、一系列公眾參與活動的組織、空間感知觀測等。

在公眾參與的基礎上,利用貓眼象限社區觀測工具,以設計師視角對收集到的開心點和生氣點進行了補充調研,標記小區內公共空間現狀,評價空間對兒童和老年人的友好程度。利用云雀象限平臺收集公眾意見,統計居民關心的區域內熱點,結合居民提議的照片和位置點,準確定位空間問題,助力設計方案優化。


11.png


利用智能監測傳感器(蝠音二號機)對小區空間的微環境進行調查和監測,得到噪音、異味、空氣質量(PM2.5、PM10)、溫度、相對濕度隨時空間變化的數據,并以此對小區更新后公共空間活動的適宜性進行評估。


12.png


通過對社區體檢智能評估與診斷的理論、方法、技術、工具、應用場景進行系統性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體檢流程技術導則。


13.png


04  元宇宙技術應用探索

茅明睿老師通過一系列的游戲引入話題,指出“用戶生成虛擬空間內容”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出對“CIM到元宇宙”的介紹。CIM的運用目前主要用于城市展廳大屏展示,投入很大,但意義薄弱,由此開始將城市CIM引入游戲,實現公眾在虛擬空間中對公共設施的使用和互動。并利用數字場景,植入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展覽,在元宇宙中體驗不同設計方案,使游戲用戶能夠參與到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



利用元宇宙平臺,可以讓居民可以直觀體驗城市更新方案場景,未來還可以通過功能開發實現在元宇宙中的空間設計;基于數字空間的設計可以通過對3D打印對設計內容進行實體模塊輸出,并組織公眾參與搭建,參與實體設施的建造,實現居民在元宇宙平臺參與設計的方案落地。


1678329222404509.png


05  城市文化感知與更新策劃

最后,茅明睿老師介紹了如何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進行城市文化活力感知,并基于這些感知,推動城市更新規劃。通過可感知的文化活動數據,進行文化活力相關實體識別與事件圖譜構建,分析得到北京文化活動聚集地,更深入認識文化活力與空間載體的關系,由此建立起新的場所認知視角,從而可以讓規劃師更好地參與城市更新項目。并且基于以上收集到的文化活動的信息,形成社區生活圈地圖,服務于社區更多公眾。



同學心得體會

“虛”“實”共生——李同學

“虛”是看“實”的一種視角。實體空間觀察和發現往往是費時費力且維度并不豐富的,但通過對共享單車藍牙數據的解構,一方面可以間接地發現并證明共享單車的“超投”現象對街道空間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此校核場地大小設計是否符合需求,是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同時,針對“北京文化活動聚集地”相關數據收集,也得到了重新看待場所新視角。可見,虛擬的數據為觀察實體空間提供了新的視角。

“實”是向“虛”的一個載體。通過實操更直觀更深入地了解“元宇宙”,通過CIM將實體空間數字化,然后架構在游戲引擎上,最終實現在孿生社區中的人與人交互。實體空間在很大程度為虛擬空間提供了載體,也讓人能在虛擬空間更好地感知。

“虛”“實”共生的映射關系。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是相互促進,相互共生的。通過在虛擬空間中設計展現,在實體空間中使用環保材料,將其3D打印,也能實現公眾的深度參與;同時,將實體空間數據收集解構,設計出“夢魚”等各類小工具,應用到實體空間供公眾使用。


公益/志愿背景下設計師的“設計”定位——盧同學

隨著物質環境的不斷填充與發展,景觀專業在改善城市生活(包括休憩、飲食、出行等方面)的可操作性上,除了原本的空間設計與改善,更要建立一種新的鏈接關系,為使用者提供更加以人為本的服務。

1.明確特定人群最關注的問題,找到設計/規劃中的真問題,從最基本的需求出發完善設計;

2.鏈接的關鍵是為了減少/消除信息不對等對使用者帶來的可選擇性缺失,因此不光是物質空間的設計,在面對使用者時精神與信息空間的設計同樣不可忽視;

3.在社區與場地往往缺乏持續性維護或推廣的資源,設計師不僅需要對空間進行設計,更要面對本地資源時,不僅要告訴他們“可以做什么”,更多的需要幫助他們“如何做到這個”。


市民科技,創新惠民——于同學

如今數字化建設如火如荼,各地政府都想方設法的營造數字化實踐,可視化屏幕也越來越多,但是背后真正能起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多少呢?

茅老師在講座中提到市民科技是利用身邊技術解決共性問題。在他一系列實踐中也證明了這一點,不管是社區規劃工具集的開發還是基于物聯感知的工具、共享單車的治理系統都是以人需求為導向,真正解決現實的共性問題。

因此,市民科技不應成為政府炫耀政績,嘩眾取寵的工具,而是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的問題出發。其次市民科技應倡導政府和企業聯合,加大民生科技投入,扶持民生科技企業。


課程介紹《大問題與景觀設計學前沿》

為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設的職業倫理與職業人生教育課程。通過邀請行業前沿優秀實踐者講述在真實生活世界的事業發展、職業故事,分享專業人生經驗,結合與師生的深度研討,幫助同學們理解社會需求、清晰職業發展路徑,篤定用設計服務國土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建成環境改善與民生福祉提升,推進低碳社會建設和踐行生態治理的專業信心與職業責任。



圖:來自茅明睿老師講座資料
文/版:高睿
審核:吳星成、葉艷寧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打賞
  • 給Ta打個賞

0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