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導 讀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伊斯坦布爾阿亞馬馬河廊道因城市化發展不斷退化。洪水事件越發頻繁,極端降雨事件頻率不斷增加,亟需采取措施降低易受損資產遭遇城市洪澇的風險。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城市閑置地的“交換策略”,建議利用阿塔圖爾克機場廢棄場地來緩解阿亞馬馬河的開發壓力。交換策略可在搬遷、復興與再連接基礎設施的同時,修復受損的洪泛區。由于搬遷距離短,該策略可在不降低搬遷居民生活質量及不影響企業生產活動的前提下,為河流修復項目提供空間。
凱利·莉蘭妮·梅因
Kelly Leilani Main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碩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景觀與環境規劃學院博士研究生
約德·馬布蘇
Joude Mabosout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都市主義項目建筑學研究碩士
拉菲·西格爾
Rafi Segal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筑學與都市主義專業副教授
尼斯·道古森·亞歷山大
Nese Dogusan Alexander
建筑歷史學家、獨立研究員
奧利維亞·塞拉
Olivia Serra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都市主義項目建筑學研究碩士
穆格·科穆爾庫
Muge Komurcu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球氣候變化科學與政策聯合研究項目氣候科學家
21世紀以來,洪水風險已成為決策者和城市規劃師在環境、社會與經濟問題中面臨的最普遍的挑戰之一。引發城市洪水的因素眾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影響了自然水文循環的土地利用變化。[1]頻繁的土地開發形成大量不透水表面,阻礙地表水滲流至地下。在此情況下,受污染的暴雨雨水不斷積聚,極易在建設較早的河道周邊與洪泛區的低洼地帶形成驟發洪水。
本文認為,將易受損的資產遷離洪泛區,既可實現河流修復,又可保障這些資產和居民未來免遭洪水侵害。但拆除建筑和重新安置居民并非易事。本文建議使用交換策略來修復退化的城市洪泛區,提升城市韌性。該策略將易受影響區域及不易受影響區域中的開放空間交換,同時對廢棄機場場地實施再開發戰略。本文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的阿亞馬馬河與阿塔圖爾克機場為研究對象,以期為城市設計師提供一種概念模型,以開展城市中心洪泛區修復項目,降低建筑資產與基礎設施所面臨的風險,以及保障搬遷個體與企業的權利。
許多城市開始營建堅固的工程系統,但當河道承接的雨水量超過其極限承載能力,就會引發暴洪。人們逐漸認識到,“僅依靠局部的工程構筑物是難以持久應對洪水的。”[2]鑒于此,為盡可能降低洪水風險,許多傳統的工程解決方案逐漸被綠色基礎設施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代替。
城市河流修復措施便是這樣一種洪水緩解策略[3]。但由于可用于河流修復的土地十分有限,此類項目在城市區域的實施路徑困難重重[4]。從僅有的幾個案例來看,社會經濟挑戰是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若要解決城市中的公平正義性及環境與生態問題,需厘清河流修復的對象和目的,以更好地制定居民安置方案。
在受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將人員與財產從易受損的洪泛區轉移并重新安置已成為切實可行甚至必要的解決方案。[5]然而,當前多數政府缺乏可將受影響的居民或社區搬離該地區的切實搬遷政策或制度框架。
由于許多開發項目采取強制搬遷措施,長期累積的負面影響導致搬遷規劃阻礙重重。為捍衛社會正義與公民權利,政府出臺一系列以保護個人與社區利益為目標的搬遷政策。[6]~[8]但對于高洪水風險區域混合利用街區(包括工業與商業活動)內的搬遷企業或商戶而言,現階段仍缺少有針對性的搬遷安置條例。搬遷企業通常需考慮投資與交通成本、資源可用性及與市場的距離來選取安置點。
當前較為普遍的有關土地用途變更的政策制度都應當與搬遷居民和企業深入溝通,了解社區層面的搬遷意愿及居民對安置點的需求。找到位置適宜的安置地點成為搬遷項目成功的關鍵。下文著重介紹了一種基于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廢棄基礎設施閑置場地的概念性“交換策略”,它可幫助確定適用于大規模搬遷的安置地點。
本文認為,廢棄機場等基礎設施進行適應性再利用建設后,可成為適宜的安置區域——它們通常位于市中心,與現有基礎設施聯系緊密,不易受氣候變化影響。隨著城市的發展及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不斷關注,“填充式”開發模式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9]。
廢棄機場再開發項目通常著眼于改造場地中的建筑等構筑物的結構[10]。近年來,應用于機場再開發項目中的景觀設計途徑可歸納為適應、保護、轉化、開發與復興等策略。[11][12]廢棄機場再開發策略仍處于概念雛形階段,且缺少實踐應用,那么面對氣候危機下的空間問題這些策略是否可行尚未可知。本文提出了“交換策略”(swap strategy)——即將不易受損區域與城市泄洪道等易受損區域的大型開放空間進行交換——這也是機場再開發等干預措施的主要目標。本文將以土耳其阿亞馬馬河流域與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機場再開發項目為例,重點闡釋這一概念。
除地震外,洪水是土耳其最常發生且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13]自20世紀中葉以來,伊斯坦布爾經歷了迅速的城市化發展,向著遠離濱水區域的自然景觀深處擴張,對自然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甚至重構了該區域的地下水文條件,使整座城市處于反復遭受洪水的風險中。[14]
圖中展示了伊斯坦布爾周邊的流域自1900年以來的城市化和1922年以來的路網發展進程(由尼爾·圖茲庫 和馬里索爾·里瓦斯·布里托繪制,尼斯·道古森·亞歷山大提供指導) ? Harvard Mellon Urban Initiative
在阿亞馬馬河流域中,一條長約21km的河道(共有8條支流)流經伊斯坦布爾人口最密集的工業區、居住區及商業區。阿亞馬馬河流域見證了農業用地向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中心迅速轉變的過程,是城市發展導致水文環境退化的典型案例。[15]
20世紀60年代,伊斯坦布爾提出了6個大尺度區域發展規劃,旨在調控城市工業與商業發展程度,以往占主導地位的農業用地快速轉變為工業、商業與居住用地。阿塔圖爾克機場是推動阿亞馬馬河廊道地區發展的首批基礎設施之一。
航空影像展示了伊斯坦布爾由農業用地向工業用地轉型的過程。? Kelly Leilani Main, Joude Mabsout, Rafi Segal, Nese Dogusan Alexander, Olivia Serra, Muge Komurcu
連接歐洲與亞洲的道路網絡極大影響了阿亞馬馬河流域的發展。E5高速公路與TEM均垂直穿越南北流向山地流域的自然地形,該地區交通網絡與水文系統之間的沖突導致在暴雨期間極易發生交通癱瘓,因為涵洞過小容易積聚雨水,甚至形成上游洪水。
阿亞馬馬河流域的交通設施 ? Kelly Leilani Main, Joude Mabsout, Rafi Segal, Nese Dogusan Alexander, Olivia Serra, Muge Komurcu
出于調控水源、優先工業與居住用水供給的需求,阿亞馬馬河的大部分河段都已被渠化。但渠化的河道加快洪水流速,導致徑流增加與水體污染擴散,進而威脅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城市河流綜合征”,[16]而城市徑流攜帶的污染物也會加劇海洋粘性物質的生成。
2009年阿亞馬馬河遭遇的嚴重驟發洪水。? Reuters Pictures September 2009.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s from Reuters Pictures.
無人機圖像顯示,阿亞馬馬河洪泛區已被渠化以控制洪水,但不斷惡化的水質更容易引發驟發洪水(攝于2021年10月)。? Dar Group and MIT Research Team
針對阿亞馬馬河的洪水問題,可優先選擇河流重現法與生物過濾法提升水文系統的整體健康狀況,進而緩解生態退化問題。[17]但成熟的河流修復策略或要求遷移關鍵的基礎設施與資產(如居住區與商業建筑),以修復洪泛區的自然水文功能。如何才能通過緩解洪水風險來修復當地的水文環境并提高環境品質,同時又不影響洪泛區現有的泄洪體量與用途?
廢棄機場場地可以解決伊斯坦布爾開放空間長期不足的問題[18],使數百萬居民享受到重要的游憩設施。此場地中正在實施一項再開發項目,該項目提出將機場場地改造為一個大型的“全民花園”。雖然現有項目目標明確,但本研究認為當前項目難以有效提升周邊場地的韌性以應對未來的洪水風險,進而提出了既能復興阿亞馬馬河又可為伊斯坦布爾居民提供高品質開放空間的新方案。
受洪水威脅的主要為工業與商業用途的建筑,少部分居住區與機構建筑也面臨風險。? Kelly Leilani Main, Joude Mabsout, Rafi Segal, Nese Dogusan Alexander, Olivia Serra, Muge Komurcu
交換策略流程示意圖 ? Kelly Leilani Main, Joude Mabsout, Rafi Segal, Nese Dogusan Alexander, Olivia Serra, Muge Komurcu
廢棄機場地勢高,適合在此安置搬遷居民與企業。而企業將廠址搬遷至阿亞馬馬河洪泛區好處眾多:首先,搬遷距離短,不會影響企業的投入成本、交通成本及到市場的距離。其次,長遠來看,由于原本位于易受損區域的企業可能遭遇洪水威脅,搬遷到新址可為其避免可能的數百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一旦企業廠房搬離,就可將阿亞馬馬河流廊道的渠化河道修復至自然狀態。修復后的河流不僅可以降低洪水風險,更可為周邊缺少開放空間的高密度街區提供游憩設施。將工業企業搬離阿亞馬馬河洪泛區,則可通過構建全新的創新區——在現有搬遷企業的基礎上開拓新產業,重振當地經濟生產,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本研究建議將E5高速公路改造為初始形態,同時在該地區構建一處更具社會包容性的、混合用途的住宅區,該住區也能更有效地應對地震與洪水風險。在此策略中全新構建的綠色廊道穿過廢棄機場場地,形成了豐富的景觀序列——它的起點是一座線性河流公園,公園延伸至一處規則式庭園,綠色廊道的終點是一座串聯起伊斯坦布爾與馬爾馬拉海的濱海公園。
最終形成的交換策略概念規劃:受洪泛區易受損資產再利用項目的啟發,該策略計劃針對阿亞馬馬河流域與已停用的阿塔圖爾克機場的居住、工商業與水文要素,實施搬遷、復興與重新連接等舉措。? Kelly Leilani Main, Joude Mabsout, Rafi Segal, Nese Dogusan Alexander, Olivia Serra, Muge Komurcu
該交換策略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在城市易受損區域與新開發區域之間建立起結構性關系,進而可隨時間推移適應各類變化,在采取必要的環境適應性措施的同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最終,應用了交換策略的兩地均可被改造為更具韌性的城市景觀。
本文提出了一種交換策略,該策略在修復洪泛平原生態功能的同時,可將相應資產搬遷以永久消除暴露于洪水的風險。交換策略借鑒了眾多土地利用變更相關的城市再開發項目,與此同時提出了一些創新舉措:為相應資產選擇更適宜的安置地址,不僅能保障其免受洪水威脅,還可最大化適應性再利用廢棄洪水風險較低的基礎設施場地,進而挖掘新生成的城市閑置地的改造潛力。
本研究以阿亞馬馬河為例呈現了仍處于概念探索階段的交換策略,我們期望以此為契機持續探索不可逆轉的氣候變化影響、城市中心區域的洪水適應能力,以及如何重新利用廢棄基礎設施場地。隨著氣候特征的改變,規劃設計師應當與多個學科的學者協作,制定完善的洪水風險應對方案,并基于具體數據精準實施河流修復策略。河流修復項目可帶來眾多效益,但由于土地資源稀缺,此類項目往往難以推進。要想騰出更多空間用于河流修復,就需要將部分資產搬離洪泛區,但重點問題在于如何保證搬遷過程的社會公平公正。因此,規劃設計方案還應全面考慮搬遷居民及受影響社區的需求。
20世紀以來,快速的城市化與工業化已極大削弱了水文系統的功能,尋找新的適應性策略與發展模式刻不容緩。通過將洪泛區中的資產搬遷至附近地勢較高的城市閑置地,同時在地勢低洼處建設開放空間便利設施。“交換策略”能夠促進全球范圍內針對城市河流修復、適應性再利用、城市新區開發與合理搬遷項目的研究。
部分參考文獻
[1] Jha, A. K., Bloch, R., & Lamond, J. (2012). Cities and flooding: A guide to integrated urban floo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 Serra-Llobet, A., Kondolf, G. M., Schaefer, K., & Nicholson, S. (Eds.). (2018). Managing flood risk: Innovative approaches from big floodplain rivers and urban streams. London,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71673-2
[3] Kondolf, G. M., Descombes, G., & Zingraff-Hamed, A. (2021). Restoring dynamic fluvial processes in urban rivers: Learning from the Aire and Isar River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9(4), 10-27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20051
[4] Guimar?es, L. F., Teixeira, F. C., Pereira, J. N., Becker, B. R., Oliveira, A. K. B., Lima, A. F., ... Miguez, M. G. (2021). The challenges of urban river restoration and the proposition of a framework towards river restoration goal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16), 128330.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1.128330
[5] De Sherbinin, A., Castro, M., Gemenne, F., Cernea, M. M., Adamo, S., Fearnside, P. M., … Shi, G. (2011). Preparing for resettlement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Science, 334(6055), 456-457.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208821
[6]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 (1998). Guiding principles on internal displacement. (ADM 1.1, PRL 12.1, PR00/98/109).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fworld.org/docid/3c3da07f7.html
[7] Williams, R. C. (2008). Protecting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A manual for law and policymake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16/06/10_internal_displacement_manual.pdf
[8] Asian Development Bank. (1998). Handbook on resettlement: A guide to practice. Retrieved from https://think-asia.org/bitstream/handle/11540/3265/handbook-resettlement.pdf?sequence=1
[9] Montana-Hoyos, C., & Scharoun, L. (2014). Adaptive reuse in craft, design, and art in the ci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onic,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8(2), 1-20. doi:10.18848/2325-1662/CGP/v08i02/1-20.
[10]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11). Strategies for reuse of underutilized or vacant airport facilities. doi:10.17226/14592
[11] Farvagiotti, S. (2018). Renewed landscapes: Obsolete airfields as landscape reserves for adaptive reuse. 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3(3), 90-100. https://doi.org/10.1080/18626033.2018.1589147
[12]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2017). Airfield manual: Field guid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abandoned airports. Retrieved from http://officeforurbaniz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19/03/Airfield-Manual_OfficeForUrbanization.pdf
[13] Flash floods and urban flooding in Turkey. (2022, March 2). Climate Change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limatechangepost.com/turkey/flash-floods-and-urban-flooding/
[14] Turo?lu, H. (2011). Flashfloods and floods in Istanbul. Ankara Univers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3(1), 39-46. doi:10.1501/Csaum_0000000043
[15] Gülbaz, S., Kazezy?lmaz-Alhan, C. M., Bah?e?i, A., & Boyraz, U. (2019). Flood modeling of Ayamama River watershed in Istanbul, Turkey.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24(1), 05018026. https://doi.org/10.1061/(ASCE)HE.1943-5584.0001730
[16] Walsh, C. J., Roy, A. H., Feminella, J. W., Cottingham, P. D., Groffman, P. M., & Morgan, R. P. II. (2005). The urban stream syndrome: Current knowledge and the search for a cure.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Benthological Society, 24(3), 706-723. https://doi.org/10.1899/04-028.1
[17] Delibas, M., & Tezer, A. (2017). “Stream Daylighting” as an approach for the renaturalization of riverine systems in urban areas: Istanbul-Ayamama Stream case. Ecohydrology & Hydrobiology, 17(1), 18-32. https://doi.org/10.1016/j.ecohyd.2016.12.007
[18] Say, S. C., & ?evik, E. (2019). Evaluating urban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Comparing Besiktas and Sisli districts. Sketch: Journal of 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1(1), 54-70. https://doi.org/10.5505/sjcrp.2019.98608
本文引用格式 /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Main, K. L., Mabsout, J., Segal, R., Dogusan Alexander, N., Serra, O., & Komurcu, M. (2021). Swap Strategy for Urban Resilience: Reviving the Ayamama River Corridor and Ataturk Decommissioned Airport in Istanbul, Turke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9(6), 44?58.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20058
編輯 | 王穎、田樂
翻譯 | 王穎、張晨希
制作 | 張晨希
注:本文為刪減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發于《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1年第6期“氣候變化與韌性人居環境”專刊。獲取全文免費下載鏈接請點擊此處。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