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NbS最佳實踐 | 武漢長江主軸濱水公園

景觀中國 2023-09-26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創
通過對16km長的濱水景觀的重新規劃,武漢正在實現與季節性洪水的共生,并塑造了依托洪水創建公共空間的新范例。

文中配圖-2023-0605-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項目合集.jpg


引 言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指保護、可持續管理和恢復自然的及經改變的生態系統的行動,這些行動能夠有效地、適應性地應對社會挑戰,并為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提供惠益。NbS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中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理念相契合,為建設生態文明和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切實路徑。

202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提出了NbS八大準則及28項指標,倡導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態系統的方法,應對防災減災、糧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態系統退化等社會挑戰。在202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NbS納入了行動目標。此外,許多國家已經將NbS納入應對氣候挑戰、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社會包容性和福祉正義等戰略計劃中,NbS已成為全球社會對當下環境危機的響應措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景觀中國推出NbS最佳實踐(Nature-based Solutions Best Practices)專題。這些案例聚焦全球人居環境的優化及可持續發展,為共建美好宜居的韌性家園積累了具有廣泛借鑒意義的實踐經驗。



順水而為:武漢長江主軸濱水公園

Forged by Floods: Wuhan Yangtze Riverfront Park


論文信息

DOI:10.15302/J-LAF-1-040016


作 者

邁克爾·格羅福

美國注冊景觀設計師,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會員,Sasaki董事及景觀、市政工程與生態主席

張韜

美國注冊景觀設計師,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會員,綠色建筑認證專家,SITES認證專家,Sasaki董事及設計主席


摘 要

中國武漢長江主軸濱水公園項目的演變凸顯了全世界眾多濱水城市共同面臨的復雜問題:城市化、發展、韌性危機和生態退化。這一項目也強調了在解決所有這些經常沖突的問題時,公共空間為何能成為關鍵的突破口。

通過對16km長的濱水景觀的重新規劃,武漢正在實現與季節性洪水的共生,并塑造了依托洪水創建公共空間的新范例。這種與自然協作而非對抗的策略讓使用者能夠了解和欣賞復雜的河流動態。長江主軸濱水公園的規劃方案旨在利用自然過程的力量來培育豐富的區域生態、提升生態系統服務、提高公眾健康和增加休閑設施。

基于廣泛的公眾參與過程和眾源數據,重新設計的公園保護了沿河分布的象征著武漢工業遺產和城市歷史的工業基礎設施及其他元素,強化了這座城市的文化身份。升級后的長江主軸濱水公園力求打造一個具有社會包容性、文化特性和生態價值的濱水空間,并展現武漢這座真正與水共生的城市的獨特魅力。


基本信息

項目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項目面積:503hm2

項目委托: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

景觀設計:Sasaki

首席設計師:邁克爾·格羅福、張韜

設計團隊:薛銘仁、崔沐晗、Ponnapa Prakkamakul、楊蘭慕之、杜翛然、趙欣、石玥、馮鴿

設計時間:2017年

所獲獎項:2020年ASLA波士頓分會分析與規劃類榮譽獎

微信截圖_20230926145143.jpg


項目背景和問題

自人類文明伊始,流經中國五分之一陸地的長江就被喻為哺育了中國歷史、文化和經濟的母親河。然而數千年來,破壞性洪水的頻發也不斷警示沿岸居民和城市,江水的威力不容小覷。近幾十年來,依靠工程技術的巨大進步,人們在上游修筑堤壩、加高堤防,降低了毀滅性洪水事件的風險,提高了濱水地區的安全性。然而氣候變化卻不斷以更為嚴重的破壞性后果挑戰著“工程加固即可高枕無憂”的觀念。持續的洪水事件表明,這條江水是不可“馴服”的,因此應當采取更多與自然協作的新策略,而非與之對抗。

1800多年來,武漢的地方文化始終與長江密不可分。隨著武漢的前身即武昌和漢陽在地勢較高處建立起古代聚居地,長江便開始滋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并為其提供了可抵御外來入侵的天然屏障。武漢人民依水而居,靠江飲水,并利用肥沃的沉積江灘進行耕種,同時開展商貿活動,城市日漸繁榮,工業也得以發展。不過,與這些福祉相伴而來的還有破壞性洪水等自然災害——隨著時間的推移,武漢市與河流所形成的共生關系在工業化、快速城鎮化和堤防的不斷加高中被阻斷。一個多世紀的工業發展和城市擴張使濱水地區的環境狀況不斷惡化,不僅切斷了人們與河流的聯系,也破壞了自然棲息地,加劇了水體污染。

近年來,武漢與長江不斷走向和解,一座沿防洪堤而建的傳統濱水公園取代了原本廢棄的工業設施。在三層防洪堤的保護下,動態變化的河漫灘演變成了一處公共空間。由于不斷受到水位漲落的影響(落差最大可達7m),公園的面貌和使用者的景觀體驗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在武漢,江水與陸地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或屏障,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不斷演變的邊界。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上學的孩童爭相跨過露出水面的高地,嬉游其間;抑或全家出動,在被水淹沒的公園中踩水或套著游泳圈戲水,享受美好時光。無論是在遙遠的過去還是現在,與其他許多城市相比,“與江共生”都已成為武漢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這處備受歡迎的濱水空間當前也存在著諸多隱患。正由于與長江共生的生活模式早已根植于武漢的文化中,即使洪澇頻發,人們仍會時常前往濱水公園,而這恰恰會讓他們面臨感染血吸蟲病(由寄生性扁形蟲引起)等介水性疫源性疾病的危險。這種血管性疾病對長江中游濕地和湖泊區域的人類和牲畜構成了重大健康威脅。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武漢逐漸成為中國的科技、教育和創新中心之一,土地價格也一路飆升。城市發展的壓力與公眾對開放空間的需求的沖突日益加劇,但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卻在不斷減少。在這樣的力量拉鋸中,出于安全考慮,處于洪泛區的濱水公園未被開發,得以幸存。

另一方面,除了防洪堤以外,公園單調的灘涂景觀看起來貧瘠無趣,盡管未能有效吸引沿河投資,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此公園才得以在如火如荼的城鎮化浪潮中幸存。事實上,這些灘涂既能為候鳥提供覓食場所,也能為魚類提供產卵棲息地,在支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灘涂也是世界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由于上游大壩的修建,長江的泥沙流通量在過去40年里下降了至少70%,嚴重威脅著這個重要的生態系統。同時,目前江邊的沼澤地也僅以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叢為主,而這一區域本應擁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上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濱水地區的公眾健康與濱水景觀的生態完整性。

微信截圖_20230926145301.jpg

現狀:當前的濱水公園以重要基礎設施和高筑的堤防為主,單調的鋪裝、缺乏文化底蘊的規劃、有限的生態效益難以為人們帶來豐富的游樂體驗。 ? Sasaki

武漢現有的濱水空間多數為工業遺跡,且都很不起眼。這種濱水景觀只能從摩天大樓上遠眺,空間體驗較差。在過去,城市主要沿著長江兩岸線性擴張,缺乏能夠將人們(尤其是那些在長江邊上就近工作或務工的人群)引導至江邊的街道——工業化的影響延伸至江岸,城市內部和江水之間并無明確聯系。可見,濱水區缺少一個宏觀的景觀框架來凸顯長江的重要性,同時創造可供人們來江邊休憩的開放空間。盡管長江沿岸的大部分重工業設施都已遷離,但濱水公園內部的68座標志性碼頭和躉船均被保留了下來。其他遺跡包括廢棄的橋梁、城墻和那些建于20世紀早期的陳舊基礎設施——當時的火車車廂會被裝載到躉船上,順江轉運至下游。除了一些仍被用作“浮動式社區花園”的躉船外,濱水公園的很多區域都已廢棄,但其中多樣的工業遺跡仍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開發潛力。

當前,中國的規劃設計過程往往缺少公眾參與。雖然武漢的公園總是擠滿了人,看似都已被充分利用,但周邊社區的居民乃至武漢其他區域的市民對公園的未來期許卻無從知曉。與此同時,中國快速發展的社交媒體平臺為傾聽武漢市民的心聲提供了寶貴機遇。當前,中國網民的數量激增至8.55億,其中98%的用戶可通過移動設備訪問互聯網。前所未有的開源眾源數據和有效反饋激發了中國規劃和設計創新的巨大潛力。


設計策略

2017年,在武漢市國土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的長江主軸總體規劃設計國際方案招標中,Sasaki憑借對社會、文化、環境和生態的深入理解,以及多學科的協作設計方法而勝出,得以為這一16km長的濱江地帶進行城市設計和景觀規劃。

微信截圖_20230926145323.jpg

總體規劃平面圖 ? Sasaki

2.1 與洪水共生

人們通常將“韌性”(resilience)理解為借助人工手段來應對強大的自然力量——與自然抗爭,而非擁抱自然。然而,武漢長江主軸濱水公園改造項目卻旨在與自然協作,而非對抗。重新構想的公園設計突出了這座城市頗具標志性的江岸工業遺產,通過全新的設計空間保障了人們與自然江水互動的安全性。考慮到季節性洪水是長江自然水文過程的一部分,公園的規劃順應了江水的季節性漲落。此時的公園不再僅僅是一條簡單的濱江長廊,還結合濱江建筑、街道、堤岸、港口與橋梁及河岸線,提供了多層次的空間體驗。頻發的洪水反而成為了公園內場所營造的重要依托,公共藝術和教育展覽凸顯了長江時刻不停變化的起落。所有這些設計元素都促使公園使用者去了解并欣賞自然力量,同時感受武漢數個世紀以來與長江共生的遺產景觀。

微信截圖_20230926145356.jpg

多樣的濱水條件,劃分為5個關鍵功能分區 ? Sasaki

與洪水共生的靈活空間 ? Sasaki

2.2 提高生態系統服務

通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對堤壩進行策略性改造,重新規劃后的公園能夠消納更加頻發卻可控的洪水,以為場地補充營養豐富的沉積物、培育上百公頃的灘涂。適當的疏浚作業能夠幫助場地構建不同的微環境,形成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從長滿挺水植物的沼澤到河岸濕地,再到牛軛湖,微妙的地形變化和水位波動孕育著復雜的植被群落。通過精巧的地形設計,公園在中高水位時可形成數條蜿蜒的次級河流,既可為野生水生動物提供遷徙廊道,也能讓皮劃艇安全通過——即使長江干流咆哮不止,高高的沼澤草叢中也能保有一片靜謐之地。在旱季,這些河床又可作為非常規通道供人們在茂密的草叢中穿行、探索。在開闊的沼澤地里,供龜類歇憩的原木、供魚類棲息的水下構筑物及供水禽筑巢的平臺等景觀要素為那些喜歡開闊生境的物種提供了棲息之所,而樹林里隱蔽的觀鳥臺則為野生動物愛好者提供了學習機會。

微信截圖_20230926150009.jpg

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 ? Sasaki

微信截圖_20230926150029.jpg

增強河流的生態功能 ? Sasaki

休閑空間的設置為長江流域重要野生動物預留了物種傳播/繁衍空間。洪泛時,部分休閑空間會暫時隱入江中,成為動物的樂園,人們則可遠觀這一盛景。這種統籌考慮的方法不僅可以使生態系統暫時遠離人為影響、吸引捕食者并改善棲息地狀況,還可以通過減少與血吸蟲接觸的風險來保障公眾健康。

在生物多樣性和經濟效益方面,大膽的生態干預策略也為濱水區增加了可觀的價值。層級鮮明且更具生物多樣性的景觀設計改變了濱水區的價值形態,原本因生態價值被忽視而一度被誤解為水域視覺障礙的廣闊灘涂,轉變為能夠寓教于樂的場所。基于對當前大面積同質景觀的反思,設計團隊提出了多樣化的種植策略以增加物種豐富性。一系列的次級通道和起伏的地形創造了不同的微氣候,促進了具有鮮明季節特色的多樣化動態生態系統的自然演變。場地中的整個景觀都將被激活,創造出色彩斑斕、物種多樣的濱水公園。

豐富的濕地動植物群落 ? Sasaki

2.3 基礎設施的適應性再利用

當前濱水區最具標志性的元素多是一些象征著武漢20世紀工業成就的空間元素。橋跨、棧橋點綴著江岸,68艘漂浮的躉船散布于公園景觀中。盡管武漢市最初考慮移除這些設施,但在本次總體規劃中,Sasaki團隊期望改變它們的用途,重新創造出社區花園、表演空間和隨江水起落的浮動長廊等項目設施。另一些元素則被改造成公共藝術品,以喚起人們對長江工業遺產的記憶。藝術品上通常附有說明標識,可讓公園游客了解長江在塑造當代武漢形象上的重要作用。重新啟用的舷門和狹窄甬道與供戶外藝術展覽和表演的浮動平臺相互連接。抬高的座位區保證了演出可在高水位時進行,同時可提升公眾對動態河流的體驗。

微信截圖_20230926150128.jpg

1695715826316694.jpg

改造后的工業基礎設施將擁有更大的開發潛能 ? Sasaki

設計效果圖 ? Sasaki

現有的濱水公園還是以大面積的單調過時的人行道和植被為主,整體顯得千篇一律。新的規劃不僅將園內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和區域網絡中超過75km長的連續步道連接起來,而且還設計了新的線路,以充分串聯精心設計的視線景觀。其中一項最重要的目標是興建一條與防洪堤頂部相連的輕軌線,鼓勵公共交通出行,進而緩解濱水地區日益增加的交通壓力。這一公共基礎設施未來將造福武漢市民和游客。

微信截圖_20230926150306.jpg

擴展后的慢行網絡 ? Sasaki

雖然公園的首要目標是構建一個主要由公共投資支撐的大型城市景觀,但總體規劃也對公園的創收進行了構想,例如,將位于公園主要入口和景點處的一些基礎設施改造為咖啡館和小型零售店,或將公園內的大型空間用于舉辦音樂會和節慶活動等,借助設施的租賃收入和活動的門票收入來支持公園的長期規劃與維護。

2.4 公眾參與和外展服務

為了改變設計過程中公眾參與有限的現狀,設計團隊利用社交媒體來進行最大限度的外展服務。在開展更多傳統公眾參與活動的基礎上,項目采用了眾源數據和信息收集模式,所獲結果大大超出了團隊預期。在整個公眾參與過程中,設計團隊收集到了來自武漢各地超過65000條的反饋意見,這些規劃意見直接影響了設計的迭代。相關活動包括公開會議、當地民間團體組織的現場考察、從市民手中收集濱水地區歷史照片的生活遺產項目、青年規劃項目,以及一系列邀請居民表達其對公園期許的社區藝術活動。與此同時,專門設計的項目網站能夠讓公眾了解公園的設計進展,同時征集市民、學者和設計同行等各利益相關群體的意見反饋。這些意見向所有人公開分享,如果意見對設計迭代有所助益,將會告知提出者。這種市民驅動式參與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市民的參與,設計策略將很難制定。只有當市民對如何塑造城市擁有發言權時,設計才能更好地回應實際終端用戶的夢想和愿望。這里的人們成長于江邊,享受居住于此的快樂,自然對本地文化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聆聽他們的意見是建立濱水公園新身份的重要環節。更重要的是,聽到這么多關于濱水公園未來的激動心聲,了解到他們對于子孫后代的景觀體驗的期望,不僅鼓舞人心,也影響著對這個重要公共空間的設計構思。通過持續的公共參與,項目贏得了強大的共識基礎,重建后的武漢長江主軸濱水公園將力爭打造一個具有社會包容性、文化特性和生態價值的濱水空間,并秉持與活力長江和諧相處的理念。


討論與評價

從根本上看,武漢長江主軸濱水公園改造項目探討了一系列經常相互沖突的元素——如城市的有序和長江的無序,以及協調這些元素的方法。公園將以往的工業基礎設施視為一個整體,使垂直方向上的武漢天際線與水平方向上的寬闊江面實現了調和。最終,人類既要利用實現了高度城鎮化的長江濱水區建成環境,也要維持沼澤、灘涂和林地的自然狀態,使二者相互交織,創造出更為詩意的體驗。如何讓所有這些沖突力量達到平衡狀態是項目成功的關鍵,也是為武漢創造美麗、實用且富有韌性遺產的重要途徑。

雖然項目的設計靈感來自于武漢的獨特文化和令人欽佩的開放態度(用以反思與不可馴服的長江之間的關系),但這些方法和設計原則同樣適用于其他地方,因為基于自然的規劃和設計已然覺醒并風靡全球。不能因為濱水區每年約有1%的時間會被洪水淹沒就采取保守的設計方法,以至于犧牲掉其余99%可為城市和市民造福的潛力。人類已經成功地與環境共同進化了成千上萬年。我們比其他任何物種都清楚,當災難來臨,大自然是不可控的。早在人類出現在這個星球之前,協同進化就已占據上風,而且將比我們的任何技術和文明成就都更持久。



本文引用格式

Grove, M., & Zhang, T. (2020). Forged by Floods: Wuhan Yangtze Riverfront Park.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8(3), 130-145.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40016


原中英文全文刊發于《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0年第3期"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與城市韌性"。獲取全文免費下載鏈接請點擊https://journal.hep.com.cn/laf/EN/10.15302/J-LAF-1-040016
翻譯 | 李慧彥 冉玲于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打賞
  • 給Ta打個賞

0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