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人類進化以來,直立行走的痕跡便形成了‘路’的歷史。”
——俞孔堅
夏,大禹治水,古人依河流孕育文明;春秋戰國,思想家管子認識到沿河岸造林能加固土壤,防止洪水侵襲。秦代以來維護與修建的劍門蜀道“翠云廊”,現今猶存,可稱為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線性空間。
1870年,游歷歐洲歸來的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厭惡了美國格子狀復制的街區規劃,認識到將綠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性,修建了伊斯頓公園路(Eastern Parkway)。這條寬78m的公園路,中間20m是馬車道,兩側種植行道樹,車馬道外向還有人行道的路首次將自然風景引入了城市生活。
時光荏苒,經過120年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查理斯·萊托總結綠道為:
“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的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改為游憩功能的廢棄鐵路線、運河、風景路或其他道路所建立的線性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或人工的景觀道路,以及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區、文化地標、歷史古跡和高密度居住區的開敞空間紐帶。在地區尺度上,被看作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帶狀或線性公園”。
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中國國土遼闊,大部分地區屬于大陸性氣候,夏季潮濕炎熱,冬季干燥寒冷。
西部和北部干旱缺水,東部和南部則多雨。這種水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導致中國每年都會在某些地方出現水災或旱災。
中國現有的水環境情況:中國目前僅有全世界6%的淡水資源,但需要養活全世界22%的人口。
中國的660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缺水,全國75%的地表水被污染,城市中64%的地下水被污染,而與此同時城市的人口翻了倍,城區面積也擴大了7倍。
洪水、干旱、水質污染和棲息地喪失等問題正危及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中國在雨洪管理中走的彎路:20世紀50年代的統計顯示,我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0000多條,但2013年我國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數據顯示,流域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僅有2221條,新舊數據相差了27000多條。
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渠化的河岸使人類遠離了母親河,導致河流的地質面貌和生態功能喪失。快速的城市化擠壓了河道周邊的空間,河道就是這樣一年一年逐漸變為工廠的排水溝,城市的垃圾場。
俞孔堅教授團隊所完成的北京永興河生態廊道、寧波東部新城生態廊道、金華浦陽江生態廊道、遷安三里河生態廊道、秦皇島濱海景觀帶、秦皇島湯河公園、黃巖永寧公園都釋放了被水泥捆綁的母親河,用生態濕地凈化水質、與洪水為友、利用洪水豐富生產、利用城市雨水維護生態棲息地。
永興河原名天堂河,位于北京市大興區,南端連接北京大興機場,長37公里,具有300多平方公里的集水區,是區域內主要的雨洪通道。
但是河流自1960年代以來就被渠化,不斷被挖開并用混凝土硬化。非雨季時,河道作為周圍工廠和居民點的排污口。雨季來臨時河道就會被洪水淹沒,讓北京市的城市內澇問題雪上加霜。
1)項目主要采用了挖填方技術,創建海綿河流廊道:運用場地本身的土方平衡,創建多空地貌,解決水與土地之間的邊界問題,留住水源,與水為友。
1)保護所有現狀河岸上的樹木并將其整合到場地設計中。
1)通達的慢行系統:采用人行天橋的設計將被城市道路分割的綠地連接起來,豐富的人行步道為游覽者提供沉浸式的體驗通道,沿綠道還建有通勤的自行車道。
2)讓綠道本身成為場所:兒童游樂場、運動場和各種大小的廣場與綠道融為一體;
3)以形式感突出的藝術裝置為亮點:玻璃缸材質的歇腳亭點綴在園中的關鍵節點,便于游客觀景、休憩和聚會。
▲河道也有工作日(雨季),和休息日(旱季)
▲種植設計做得好,狗尾巴草都“香”得狠
軟質的鄉土植物代替了硬質的水泥護坡,受污染的城市徑流終于得到生物凈化。
春來了,滿地的鮮花映襯著游人愜意的笑臉;秋天,葉子黃了,土丘上的柿子和山楂結了累累碩果,待人采摘。
人們時隔了50年終于能夠再親近這條河流。
浙江省寧波市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兼具江南水鄉與海港城市,寧波是取“海定則波寧”之意,自古以來都是我國重要的港口。
場地南北長1286米,東西寬處為434米,總占地面積為37.4公頃,位于寧波市東部新城.
基地原本為典型的江南地區城鄉結合區棕地:農田斑塊、村莊、工廠雜糅。水體受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污染,河渠部分被裁彎取直與硬化,破舊廠房、垃圾分布于場地中。
1)保留場地中現狀廠房,保留場地記憶、歷史脈絡,利用廠房網架結構加以改造,與綠色種植相互穿插,形成獨特的景觀空間、餐飲空間以及休憩場所。
1)地形設計改善水生態過程:減緩流速,截流凈化水體,利用生物技術解決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
2)尊重河道基礎:去硬還生,進行曲化設計,并在水中設立多個島嶼,增加濱水生境面積;
3)梯田景觀過濾水體:利用城市道路與河道的4米高差,設計多級梯田,層層凈化,最后流入河道;
1)濕地植被-凈化:水道兩側與水中廣植低維護的水生和濕生植被,既可以起到凈化作用,又能減緩流速。
2)邊界種植密林,若隱還無:在臨城市道路一側,分布濃密的樹林,以銀杏、杜英等闊葉樹為主的喬木林帶,高大的喬木具有通透的實現,溝通城市街道與生態廊道之間的視覺聯系。
3)在濕地中分布的島嶼上,密植水杉和水松樹叢,構成生態廊道中間的綠色體塊,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樹根深入水體吸收水中營養,凈化水質;
1)與北京生態廊道一樣,永寧新城生態廊道設置連續的步行與自行車道貫通場地南北,并與整體生態廊道相連接。
2)懸空的棧道系統,連接城市并穿越于濕地、樹叢和梯田之中,為場地各種活動提供機會;
3)木平臺嵌入濕地和梯田之上,或與樹叢交叉,或與風雨亭結合,點綴于景觀基底。
▲大自然才是“社畜”們的解壓利器
它們將鄉村田野的時令和節氣帶到城市中來,給久別農事的新一代城市居民一些鄉愁,而給遠離自然不諳農事的新生代們一些田園的信息,讓千篇一律的城市帶來驚喜與動感。
浦陽江發源于浦江,是錢塘江的重要支流,全長150公里,經諸暨、蕭山后匯入錢塘江。浦陽江是浦江縣城的母親河,河流穿城而過。
據記載,浦陽江洪澇災害頻繁,有“小黃河”之稱,系浙江省4條洪澇災害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五水共治”是浙江的偉大創造,而浙江的“五水共治”是從治理金華浦江縣的母親河浦陽江開始的。
本案例位于浦江縣域范圍內,長度約17公里,總面積196公頃,寬度為20-130米。設計范圍上游段從通濟湖水庫壩腳至翠湖,下游段從浦江第四中學至義烏溪。
1)保留水利遺跡:場地內現存大量水利灌溉設施,包括浦陽江上7處堰壩、8組灌溉泵房遺跡一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引水灌溉渠和跨江渡槽。
設計保留并改造了這些水利設施,通過巧妙的設計在保留傳統功能的前提下轉變為宜人的游憩設施。
2)水利設施再利用:經過對渡槽的安全評估以及結構優化,設計將其與步行橋梁結合起來,并通過對鑿山而建的引水渠的改造形成連續、別具一格的水利遺產體驗廊道;
設計通過在原有渠道基礎上架設輕巧的鋼結構龍骨并鋪設了宜人的防腐木鋪裝,通透的安全欄桿和外挑的觀景平臺與場地上高聳的水杉林相得益彰;
1)水體凈化:在本次研究范圍內共有17條支流匯聚到浦陽江,規劃提出完善的濕地凈化系統截留支流水系,將支流受污染的水體通過加強型人工濕地凈化后再排入浦陽江。
2)與洪水相適應的海綿彈性系統策略:設計運用海綿城市理念,通過增加一系列不同級別的滯留濕地來緩解洪水的壓力。
最后,低投入,低維護的景觀最小干預策略:
1)浦陽江兩岸楓楊林茂密,設計采用最小投入的低干預景觀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這些鄉土植被,結合廊道周邊用地情況以及未來使用人流的分析采用針灸式的景觀介入手法。
2)新設計的植被群落嚴格選取當地的鄉土品種,喬木類包括楓楊、水杉等,并選用部分當地果樹包括:楊梅、柿子樹、櫻桃、枇杷、桃樹、梨樹和果桑等。
地被主要選擇生命力旺盛并有鞏固河堤功效的草本植被,包括西葉芒、蘆葦、狼尾草等;以及價格低廉、易維護的撒播野花組合。
▲不在“雙十一”也很便宜的生態景觀
精心設計的水利遺產體驗廊道保留了場地的鄉土記憶,拯救了一條被拋棄的母親河。
將過去嚴重污染的河道徹底轉變為最受市民喜愛的生態生活廊道。
本篇文章重點解析了俞孔堅教授于2016-2019年的三項大尺度生態綠道項目,無論是水生態的修復、場地記憶的延續、設計形式的表達、植物的種植設計,土人的項目都具有豐富的個人特色。金華浦陽江生態綠道更是獲得2019年APA國際規劃杰出獎·伊恩麥克哈格環境規劃獎;2019年國際綠色設計先鋒獎。
很多人說土人的設計風格單一,但是所有的景觀設計大師都是運用自己的信仰來解決場地的問題。從案例中我們能看到,一條條母親河被拯救,土人將河流還給城市,將大自然帶回我們。真正做到了桃花源記中所寫“黃發垂髫,并怡然自得”的場景。一項項國際大獎是不是說明國際比起國內環境更重視景觀設計師對環境生態修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