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面向美麗中國建設:北京林業大學的一場林業、水保和風景園林的跨學科論壇

景觀設計學 2024-03-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創
對話嘉賓:鄭曦、王向榮、賈黎明、張宇清、田園

2024年1月13日,應北京林業大學邀請,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俞孔堅教授為師生帶來“城市森林與生態修復的中國模式”學術報告(請點擊文末鏈接查看演講全文)。

圖片

俞孔堅作學術報告

報告后,在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鄭曦教授主持下,俞孔堅教授與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院長賈黎明教授、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院長張宇清教授、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向榮教授、北京北林生態田園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園共同對話,就“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討。

圖片

嘉賓對話環節

圖片

現場氣氛熱烈


 嘉賓介紹 

圖片

賈黎明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院長、森林培育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木資源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全國林草教學名師,“楊樹人工林高效培育”全國林草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兼任校國家能源非糧生物質原料研發中心副主任,中國林學會森林培育分會理事長,無患子產業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經濟林協會無患子產業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能源行業非糧生物質原料標準化委員會林業分委會委員兼秘書長等。

圖片

張宇清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院長、教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咨詢專家,《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專家,南方水土保持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常務理事,《林業資源研究》副主編。

圖片

鄭  曦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風景園林》期刊主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規劃設計分會副會長。

圖片

王向榮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中國科協聘任第五批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國土景觀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國土景觀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園林》主編,《風景園林》創刊主編。

圖片

田  園

北京林業大學特聘教授、林學院校外博士生導師,古建園林專家,高級工程師,北京北林生態田園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設計師,北林地景田園獨立工作室主任。多年來致力于國土生態景觀規劃、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城市規劃及國家重要生態發展戰略等領域的設計與研究工作,曾主持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北區規劃設計、張家口冬季奧運會森林景觀設計等項目。


 對話實錄 

賈黎明:

今天有幸聆聽到了俞老師帶來的如此豐富的學術盛宴,我們應當送去掌聲、表達感激之情!在這次報告中,光看題目“城市森林與生態修復的中國模式”實際上是有所局限的,俞老師將我們的視野擴展到了國土生態空間,涉及理論構建和解決方案等更寬廣的范疇。當然,這也包含了原本的議題內容。此次報告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級水平的學術報告。

在學術方面,我不多做總結。但我個人從中學到了幾點:首先,科學也能夠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清晰的表達。就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說,他是一個善于講故事的人。俞老師也是以講故事的方式將一個非常復雜的生態安全格局建設問題講解得清晰明了、娓娓道來。從小時候看到家鄉的白沙溪,到最終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這不就是一個清晰的故事鏈嗎?

其次,俞老師提到向祖先學習,學習傳統智慧,我領悟較深。

第三,學術研究需要理性思考,理論通則事事順。俞老師所提的從生態“海綿體”到“海綿城市”,再到“海綿地球”的演變過程,展示了“理論通則一切皆通”的道理。此外,他還詳細討論了國土生態安全格局中各個尺度的問題,如國家尺度的生態紅線、城市尺度的藍綠空間、建筑尺度的應用,以及個人家庭尺度的實踐,這些都是理論相互交融的體現。

最后,俞老師提出了NbS的九大模式。這些模式都非常出色,我相信大家頗有感觸。

接下來,我們邀請幾位專家老師以圓桌會議的形式與大家互動。專家們將進行點評,大家也可以參與討論,這將是學術報告中最激動人心、最精彩的部分。

鄭  曦:

感謝賈黎明院長邀請我來主持本次圓桌討論。首先特別感謝俞老師今日的報告,非常精彩!同樣,我也認為坐在下面的聽眾和同行們都非常出色。自疫情爆發以來,我很少見到這么多人參加線下演講,非常感謝大家今天的出席。當然,俞老師本身也有著強大的吸引力,許多同仁都專程來聆聽。

我曾經聽過很多次俞老師的報告,最近一次應該是在疫情之前關于“深邃之形”的報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這次,我覺得俞老師更系統、更全面地闡述了他的理念,從理論到規劃與設計、不同模式的推動,再到中國的實踐,以及全球范圍內的應用。這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其次,俞老師是我們北京林業大學的校友。他1984年本科畢業,今年恰逢2024年,也就是40周年。所以選擇在今年來母校做報告,意義非凡。

據我了解,俞老師家鄉的白沙溪在前年被列入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白沙溪的三十六堰是非常了不起的水利工程成就。從白沙溪,再到在北京林業大學受到風景園林及植物方面的學習,以及植物生理、林學、水保,最后到生態系統……俞老師實際上是一個理論體系非常全面的學者。但我認為最核心的是,他將這些理論應用到了規劃和設計領域,并完成了很多實驗性項目。這很不容易,讓我印象深刻。

今天在現場有很多來自林學、水土保持學、風景園林學等領域的專家,我們將進一步圍繞俞老師提出的話題進行探討。國家在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方面有明確的導向,特別強調解決生態問題以建設美麗中國。這需要我們建立完善的國土生態體系,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城鎮村的地理空間格局,并綜合運用各項工程措施等。接下來各位專家老師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但也不限于此。

張宇清:

今晚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夜晚,我要感謝賈院長將水保、林學和園林三個學院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聆聽如此精彩的演講。大家熱烈的掌聲已經充分說明了一切。

我之所以感到特別高興,是因為園林、林學和水保專業從底層邏輯來看,都在做著同一件事——建設美麗中國。前兩天,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又出臺了一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文件,所以我認為今天的報告非常及時,特別棒!

我和大家的心情可能是一樣的,在今晚深受啟發。第一,俞老師的演講驗證了我一直堅信的觀點——科學既嚴謹又充滿浪漫藝術氣息;第二,我體會到盡管科學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緩慢,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智慧引導政府和社會。

剛才俞老師提到了海綿城市、生態安全空間等許多概念,包括桑基魚塘、復合農林、緩沖帶等,我都非常熟悉。作為一個學水保的人,我經常關注園林方面的事務。早些年我就知道俞老師在沈陽建過一個項目,就是在沈陽建筑大學的校園中的稻田設計;2017年,我注意到他家的生態墻設計,等等。這些實踐與我們水保相關的理念如水土保持生態化、景觀化,以及綠色減災,“一脈相承”。

俞老師在家庭尺度、城市尺度、國家尺度等不同空間尺度上都做過很多工作,但北京這樣的大都市,人口非常密集,因此也有很多特殊的問題。現在很多地方都在砸硬質堤岸,但有些河道如我們學校旁邊的小月河仍然保持著原貌,沒有進行“自然化”的改造。由此我想提一個問題:如何基于中國的現實情況,引導政府和民眾的決策,在大都市實現真正的近自然治理?我想這條路還很漫長。俞老師現在提出了“海綿星球”的理念,對于像海綿北京市這樣的尺度,您有沒有考慮過什么呢?謝謝。

賈黎明:

實際上,俞老師今天提出的命題非常宏大,就是基于自然整體地解決問題。我們最初邀請俞老師時,特別想請他給城市森林建設提供指導。近年來,國家對城市森林建設非常重視。2016年,總書記提出了林業的四個著力方向,其中第三個是著力城市森林建設。2023年,在北京義務植樹活動中再次提到了全域森林城市的建設。因此,城市森林建設已成為林學領域的一個新興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我剛剛看到,全國已有220多個森林城市,這已經不僅僅是北京的事了。

北京市一直在推動NbS,這都是在俞老師的理念和其他學者的近自然理念基礎上做得進一步拓展。在這里,我想列舉一個實踐案例——北京市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項目:首先是樹種選擇,呼吁種植鄉土樹種,要求景觀和抗逆性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鄉土樹種也要具有低致敏性和天然更新的特點。林分結構則要求選擇暖溫帶地區的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樹混交林,以地帶性的森林植被群落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設計提出了藍綠交織的生態系統構建,包括小微濕地等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建造的本杰士堆、“昆蟲賓館”、人工鳥巢等,既考慮到了人類的舒適性,也為植物和動物提供了舒適的生存環境。最后,設計考慮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提出了沃土工程,通過將園林綠化剩余物粉碎還林,為貧瘠的土地提供了養分,構建了復層異林混交的森林生態系統。

我所分享的這些案例,呼應了俞老師的報告,也希望俞老師能對北京城市森林建設提出一些建議,看看還有哪些方面可以進一步提高。

王向榮:

我曾多次聽過俞老師的演講,但今天這場長達一個小時四十多分鐘的報告卻是第一次聽。以往的報告大多在各種論壇上,報告人的時間有限,長的也只有四十分鐘,短的可能僅有半小時甚至二十分鐘。所以今天俞老師報告的內容非常豐富,也很精彩。

我認為世界上許多優秀設計師的成長,都受到了童年生活環境的影響,因為童年的經歷帶給了一個人最初對世界的印象,這種單純、真實、樸素的觀察方式對于認識世界、激發想象至關重要。俞老師的報告就是從童年生活的環境開始講起的,我想這會給在做的同學不少啟發。

俞老師在不同的學校求學,接觸到的課程和人員都會不同,我們從他的講座中看到,他將這些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并付諸實踐,將其運用于解決問題和實現目標之中,做到這一點也并非易事。因此,我從俞老師的報告中得出的體會是,如果在坐的很多人是同學的話,那么俞老師的學習、研究和實踐經歷對于大家的成長來說都是可以借鑒的。

大自然本身沒有錯,人們對土地的貪婪和不合理的利用才帶來了各種生態、社會和環境問題。我們在利用土地、享用土地為人類帶來各種利益的同時,應該保持和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平衡,只有這樣才能讓自然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發展可持續,但這并不容易,不過我從俞老師的報告和分享的案例中看到,這種平衡是可以實現的。

時間有限,就不多說了,感謝大家。

田  園:

我第一次聽俞老師報告,是他剛從哈佛大學回來不久談論麥克哈格的“科學空間決策系統”,印象特別深。今天的報告中,俞老師從對土地飽含的情感出發,超越學科,集合科學思維與邏輯思維,最后付諸實踐,“師法自然”。俞老師將設計與生態融為一體,提煉了基于自然的九大可復制模式,并有效地解決了問題,跨域了學科和時空,甚至跨越了東西方文化。

提問者1:

俞老師您好,我之前參加過您主講的幾場講座。第一次是在趙立新記者就“圓明園防滲之爭”進行采訪時,最近一次則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組織的NbS培訓中。

根據您的PPT內容,我有兩個問題想向您請教。首先,您剛才提到的商業樓盤,由于不需要管網系統,其建成成本可能會比其他類型的樓盤低15%~20%。那么相同價位的NbS樓盤,與其他樓盤相比,其運營維護成本是否會更高?另外,您提到的生態河流建設,與常見的河道硬化項目相比,其成本是否會更高?綜上所述,我想了解您所從事項目的經濟可行性。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您提到的棕地修復問題。據我了解,云南曲靖的鉻渣案源于一家化工企業將危險廢物鉻渣傾倒在河邊,鉻遇水會轉化為六價鉻,而六價鉻具有劇毒性。洪水期間,六價鉻隨水流入下游,導致十幾頭牲畜死亡,周邊居民患癌風險增加。我注意到您的棕地修復項目,特別是濱海濕地項目,旨在通過自然解決棕地問題。我想了解此類項目是否會導致重金屬污染土壤流入,以及您是如何防止或預防這種區域性土壤污染轉化為流域性污染的可能性。感謝您的解答!

提問者2:

俞老師您好,我對您的生態公寓項目非常感興趣,想詢問一下舒適度的問題。我知道生態公寓采用的生態墻設計,在夏天可能會非常涼爽,但是在北京這樣的地方,冬天可能會面臨防風保暖的問題。您在項目設計階段是否考慮到了這一點?在實踐過程中是否遇到了相關問題?

提問者3:

俞老師您好,我曾參加過您的多場講座,以前您主要講的是關于美、藍、綠等方面的內容,今天在您的講座中,我更多地聽到了有關土壤治理方面的內容,我感到非常高興。在中國,水和大氣等生態治理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且可以直觀看到這種“美”。然而,土壤作為大地母親所孕育的基礎,可能存在著巨大的潛在問題需要加以治理。因此,我想了解土壤治理的學術方向及未來發展趨勢,土壤可能是未來最大的隱患,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和解決這個問題。

俞孔堅: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想說恰恰相反,NbS更為經濟實惠。因為自然本身能夠提供免費的服務,并且不會老化、可以自我更新。關于維護成本,如果使用管道排水,像北京這樣半年幾乎沒有雨水的城市,維護成本會非常高昂。因為在少雨的情況下,每個地下管網都會堵塞,如果不定期清理這個系統很容易陷入癱瘓。相比之下,如果采用自然系統,這些問題都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基本上不需要進行高額的維護。

世界范圍內已經開始有人在進行基于NbS的生態工程與常規灰色基礎設施工程的經濟與效益比較研究,有可以參考的相關報告,這些報告涵蓋了建造成本問題,其中防洪的海綿建設和維護成本可達到常規灰色工程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法還能帶來綜合的生態效益。因此,NbS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為什么目前執行起來困難呢?這涉及到一系列問題。

首先,正如剛才田園老師所說,NbS尚缺乏模式化和標準化,導致一些施工隊、工程公司和設計師不知道如何下手,同時也缺乏相應的計算方法。因此,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過幾天我會給IUCN舉辦的全球培訓班授課,探討這個問題,您可能也了解到這個項目,NbS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一個行動,歐盟和聯合國正在積極推動,中國自然資源部也加入其中。

更何況現在所謂的綠色技術、工程技術的改進都無法完全解決碳排放問題,何以控制全球氣溫上升在1.5°C以內。今天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消息稱,2023年的氣溫已經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夏季平均溫度上升了1.8°C。這意味著即使我們所有用以減少碳排放的人工技術已經達到極致,都仍無法完全解決問題。因此,NbS包括水土保持、林業、農業、園林和城市森林等,可以解決全球至少30%的碳減排問題。我們也需要立即采取行動來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一系列災害問題。

針對可能會比水污染問題更加嚴重的中國土壤污染問題,目前很多數據還沒有公布,暫時是未知的。土壤污染包括很多類型,而我們的農田污染已經擴散到了最偏遠的地區,土壤板結、重金屬污染等。農藥和化肥的超量使用是主要原因。土壤治理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NbS是必由之路。

在上海后灘公園,我在設計后曾專門進行科學觀察,研究證明NbS對重金屬、土壤本身以及其它鹽堿地確有改善作用,也可以看到蘆葦等植物具有吸收和降解重金屬的能力。所以采取NbS來清除污染,十分重要且有效。

另外,我也想談一下張院長剛剛提到的北京海綿城市的建設,包括小月河。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政府從最高領導人到國務院再到北京市政府,對此理念已經有了深刻的認知。早在二十多年前,我曾與北京大學李迪華老師等一些環保人士一起捍衛清河,反對進行水泥化,以及捍衛圓明園遺產的真實性,不要進行防滲工程。那時我們被點名批評“制造麻煩”。但是現在大家是否發現,清河又在進行改造了,這次是砸掉了水泥護堤。當時我曾預言:“20年后你們一定會后悔”。果然如此,20年后的今天,部分清河及我家門口的圓明園退水河已經恢復成了自然的河道。

我們看到的這種進步,是因為決策者和管理者開始意識到并做出相關改變。但問題是,專業人士是否已經具備了這樣的知識和能力,這就是能力建設的問題。盡管風景園林的一級學科被取消了,但我們不能認為這意味著行業的萎縮。客觀的問題仍然存在,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專業熱情、新的學科整合、新的知識體系,需要培養新型人才來解決這樣綜合復雜的人居環境問題。所以,學科的取消并不意味著客觀問題的消失。我剛剛提到的美麗中國建設所面臨的問題,有待在座的各位去解決。水保、環保、林業、風景園林等專業需要系統的整合,美麗中國建設的每一寸土地都需要設計、規劃、工程和解決方案。我不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專業會萎縮”的說法,難道這項工作就此結束了嗎?請大家放心,我們還有更多工作要做。確切地說不是任務減少了,而是更重要、更偉大的任務需要我們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來適應時代的需要。

田  園:

我認為今天的場景非常難得,俞老師的學術生涯包括北京林業大學、哈佛大學、北京大學,而今天各個學院都在場,涵蓋了林學院、水土保持學院、園林學院(原來的園林系和風景園林系)。因此,今天俞老師所講的關于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題,應該成為這幾個專業、這幾個學院共同構思的一個學術標準體系。這個構想有望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從學術層面到政策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鄭  曦:

風景園林全面轉向碩士、博士專業學位培養體系,大家更加聚焦于實踐中的問題。只有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著手解決,我們才能更好地提出方案、進行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從而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

俞老師剛才也提到了,北京林業大學在這方面擁有最大的優勢,包括城鎮、村莊和人居環境的完整體系,涉及山水、林地、田野、湖泊、草地和沙漠等各種要素。國土空間實際上就是這些要素的一體化。同時,北林擁有水保、林學和園林等多個專業領域的全面發展,我們都在共同追求一個目標,即在生態文明的背景下建設美麗中國。在這個大戰略需求和時代要求下,我們發現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然后找到最佳方案,并完成建設。

最后,我想起了俞老師剛畢業時畫的雄鷹和留言,十分傳神。您現在仍然保持著那樣的感覺。我們要繼續勇往直前,充滿壯志凌云。我的圓桌主持到此結束,感謝各位!

圖片

賈黎明:

非常好!我認為圓桌討論進展順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我們未來的合作還將繼續,前景一片光明!

圖片

點擊查看俞孔堅北林演講全文:城市森林與生態修復的中國模式



編輯 | 周舟,王慧嫻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打賞
  • 給Ta打個賞

0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