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并不遙遠的動物
在人口超過2100萬的北京,野生動物與人的距離并不遙遠。
鳥類是在城市中最常相遇的動物。觀鳥愛好者劉威剛有一年多的觀鳥經驗。愛上觀鳥后,她每日出門,不再是低頭插兜走路,而是更加留心天空中與樹杈上飛翔、蹦跳的鳥類。麻雀、喜鵲和珠頸斑鳩在她居住的小區里最為常見,烏鶇和白頭鵯這樣的南方鳥類,這兩年向北方擴散,也能發現不少。“麻雀有著白色的臉頰,上面還有一塊黑痣一樣的斑塊,模樣非常有趣。”就是這種最普通的伴人鳥類,劉威在仔細觀察后,都別有一番收獲。
有的動物隨著城市的建設,逐漸消失不見。首都師范大學生物系教授高武一直從事自然教育工作。他還記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離學校不遠的昆玉河兩岸,盛產大蟾蜍,也就是俗稱的癩蛤蟆,下雨時隨處可見。“那時河岸上有菜地,蟾蜍有東西吃。河岸是土坡的形式,里面的土洞給了蟾蜍棲身之地。后來河岸硬化,再加上農田轉為城市用地,這些蟾蜍也就不見了蹤影。”
高武在工作之余從事的另一項活動是根據野生動物的活動痕跡進行“破案”——在北京的遠郊區縣,偶爾會有野生動物對生產和生活造成干擾,需要高武協助林業部門,確定“元兇”。野豬和狗獾不時會去農田里糟蹋莊稼。相比野豬一拱就倒一片的殺傷力,狗獾的偷食更為隱蔽。花生和白薯這種根莖類農作物,上面看上去還是茂盛一片,地底下的美味已經被狗獾提前享用。如果家畜受到了傷害,“兇手”可能是豹貓、黃鼠狼或者狗,豹子和狼倒是可以排除,因為已經在北京絕跡。這些都需要高武看爪痕、傷口來判斷。
黃鼠狼(張瑜 供圖)
這種人和野生動物的對峙同樣發生在城市中心區。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保險公司曾經找過高武,反映放在辦公桌上的餅干、香腸等零食經常不翼而飛。高武勘察了現場,發現前來偷食的動物利用的是貫穿樓層的管道。管道邊有縫隙,高武就在旁邊放上一張紙,紙上鋪有一層薄薄的面粉。根據上面留下的一串小腳印,高武認定那是黃鼠狼的杰作。黃鼠狼、蛇、狐貍和刺猬是老北京文化里的“四大仙兒”,和它們相伴的聊齋式民間故事不少,說明在過去的北京城,它們都曾是常見的動物。如今除了狐貍,另外三種,也都隱秘地存在著。
夜幕降臨,人們的室外活動走入低潮,這時恰恰是夜行動物的活躍期。《博物》雜志的插畫師張瑜是一位城市物種的研究者,刺猬就是他長期觀察和描繪的對象。作為一種夜行動物,刺猬似乎是要和人類錯峰出行。張瑜觀察到,在自家小區里,刺猬的活動時間通常在夜里十一二點,要等各家各戶的汽車歸位。
而在附近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七八點鐘慢跑的人們則極有可能在路邊遇到一只緩行著的刺猬。刺猬行進時,刺和植物摩擦會發出沙沙的聲音,可以借此尋找它們的蹤跡。張瑜會將手電光束調到最弱,接著用幾乎是屏氣凝神一動不動的姿態,保持幾十分鐘,好像一棵植物。與一般印象不同,刺猬的刺其實平時都是趴在身上,遇到危險時才會從頭部開始根根直立,最緊張時則會蜷成一個帶刺的圓球。刺猬用刺扎滿野果的童話畫面也壓根不存在,它喜歡吃落在地上那些腐壞變餿的野果。除非趕在落果季節,有一枚小小的果子剛好砸落在它的身上。
刺猬(張瑜 供圖)
城市之中,一些精心打理的園林被博物愛好者認為是“假景觀”,只符合人類審美而存在,并不利于生態系統的形成,比如那些組合式花壇,以及猶如廣播體操般成行種植的小草或者樹苗。相反,倒是那些疏于打理的地帶一不小心便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由于各種原因閑置下來的荒地會成為野生動物的理想居所。觀鳥愛好者大好會用谷歌地圖來尋找這種城中荒地的存在。從地圖上看,只要這個地方長有粗壯的樹木,又離水源很近,就會迅速形成一個多種生物棲息的世界。廢棄的國有企業廠房、無力進行下一步開發的地塊,都曾是大好的觀鳥勝地。
黃昏時分,他帶我來到位于北京亦莊城鄉接合部的一片荒地,這里由三四片村落組成,地上建筑都已經被清理,依稀能看出生活區和農田的界限。這片土地上,既有高大的白楊樹,也有低矮的松樹、柳樹和桑樹形成的小樹林,適宜不同的鳥類。自從2014年發現這塊荒地,大好在這里一共觀測記錄到200多種鳥類,接近北京鳥類種數的一半,還有蒙古兔、麝鼠之類的小型哺乳動物。
我們走在荒地里,相繼看到了幾只跳躍的金翅雀,一只飛翔的戴勝,還有一只非常少見的黃眉鹀,讓大好驚喜萬分。“現在的鳥類比原來少多了。這個時候應該是紅隼繁殖的季節,以前在白楊樹上的喜鵲窩里都能看見它在占窩繁殖。”鳥類受到驚擾的原因就在不遠處——城鐵線路正在擴張,隆隆的機器聲不時地傳到耳邊。
“北京是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城市,這種多樣性是由地理環境的多樣性決定的。如果以天安門為圓心、100公里為半徑,就會發現山脈、河流、海洋和沙漠都包括其中了。另外,東亞到澳大利亞的候鳥遷徙路線也正好經過北京。”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研究員史洋告訴我。
野生動物同樣也是城市里的居民,然而我們的城市設計卻幾乎沒有考慮過如何方便它們的生存。當現代人厭倦城市生活,想要去遠方擁抱自然,卻忽略了那些近在咫尺的生物。我們完全可以建立一座對野生動物友好型的生態城市,讓自然就融入日常生活。在城市里,應當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
沖突在所難免
野生動物改變習性、享受城市生活的例子有不少:空心的大樹會在城市里立刻被清除,有的啄木鳥便會用嘴啄開建筑的外墻保溫層尋找棲身之所;冬天在北京的某些區域,會看到路邊的白楊樹上站滿了小嘴烏鴉,那是它們專門進城,體會“熱島效應”帶來的溫暖;流浪貓多的小區,好像刺猬也容易被發現,因為它們會和流浪貓一起,分食愛心人士投喂的貓糧。這些例子和研究仿佛都暗示了一點,城市再錯綜復雜,居于其中的動物都有辦法調整和適應它。
松鼠(張瑜 供圖)
然而,只要在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待上半天,就會被眼前的景象提醒,動物與城市之間,每日都在上演著沖突。
早上9點,是救護中心對動物們的例行診療時間。救護熱線24小時工作。白天如果有市民撥通電話,中心會派車去接回動物;晚上接到電話,只能早晨上班后再把它們帶回來。剛到的一只紅隼被診斷為輕微肺炎,獸醫為它注射了一針消炎藥。另外一只名叫大麻鳽的鷺類水鳥是從“病房”里接出來換藥的——兩天之前,它的腳踩進了捕獸夾里,兩只爪子被完全夾斷了。
獸醫給它做了截肢手術,再纏上厚厚的紗布。看著紗布一點點地被剝開,已經開始結痂的傷口暴露在眼前,站在一旁的史洋心疼得幾乎掉下眼淚。這意味著它再也不能飛行,余下的時間只能臥在救護中心的籠舍里。史洋告訴我,這樣的人為外傷,即使在城市中心的公園里也會發生。“用彈弓、氣槍打鳥,或者下套和夾子。說不清那些人究竟想要做什么,有的純粹是自娛自樂。”
每天早上,救護中心的獸醫要對送過來的野生動物做例行檢查(王旭華 攝)
從2016年到2018年,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一共救護野生動物137種,共1632只。這其中,鳥類的數量要多于哺乳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的動物。如果再算上北京市猛禽救助中心平均每年200只到300只的猛禽救助量,鳥類的數字還要更大。
史洋向我介紹,不同季節,救護中心會有不同的受傷鳥類:春天和秋天,主要是飛過北京上空的遷徙候鳥。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里,救護中心就頻繁接到一種叫作丘鷸的涉禽。它們在飛往東北繁殖的過程中,要經過北京城市的核心區,極易被高樓大廈玻璃幕墻上反射出來的藍天白云的影像所迷惑,一頭撞在上面,發生“鳥撞”。
如果只是撞暈的話,讓鳥自行休息恢復一段時間即可;但遷徙鳥類的飛行速度一般都很快,通常送過來的鳥被撞得眼歪嘴斜,內臟大面積出血,獸醫也束手無策。《北京地區常見野鳥圖鑒》的副主編王瑞卿給我發來了更多“鳥撞”現場的慘烈照片,它們多是清晨早起拍攝下來的。在城市之中,其實很少見到那些當場斃命的鳥類,它們會被清潔工迅速清理,或者被天敵叼走。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鳥籠里的黑鸛,休養恢復后將會放歸(王旭華 攝)
進入5月份,救護中心就會收到一些剛孵出來的幼鳥。它們有的是源于自然淘汰——一窩當中,身體較弱的那只容易被其他鳥擠落在地。有的則是由于搭窩位置不對,市民希望救護中心幫助把鳥窩清走。像珠頸斑鳩、喜鵲和紅隼都很喜歡在空調外機和墻壁之間的空間來筑巢繁殖,如果不能及時發現,人們又因為天氣炎熱及早開了空調,還有可能出現把整窩幼鳥烤死的悲劇。
有的時候,對鳥造成傷害的未必直接是人類,而是人類的寵物貓,以及數量可觀的流浪貓。對于鳥類、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來說,貓都是位兇猛的獵手,沒有任何飛翔能力的小鳥更不在話下。來自美國的一個驚人的統計數字是,流浪貓和被允許出門的家貓平均每天會殺死360萬只鳥,每年至少13億只。研究表明,在棲息地喪失和氣候變化給美國鳥類造成威脅時,戶外的貓殺死鳥類比其他威脅都要嚴重。
很多猛禽會在冬天時飛來北京越冬,它們也就成了冬季時主要的救助對象。作為一種食物鏈頂端的動物,下游食物鏈一旦出現任何風吹草動,就會影響到它們的生存。被送來的猛禽最常見的癥狀是饑餓導致的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因此感染其他疾病。很難說這種食物的缺乏不是城市生活所導致的——到處投放的鼠藥就讓老鼠難尋影蹤。
一位獸醫還為我展現了一張死去猛禽的解剖照片:它身體里的四個氣囊中有三個都呈現黑色,像是鉛塊一樣墜在上面。這位獸醫懷疑城市霧霾也在奪去一部分鳥類的生命。“鳥的氣囊沒有過濾空氣的功能。大量的霉菌孢子附著在空氣污染物的顆粒上,被吸入鳥的體內后,就在氣囊上形成病變。在季節更迭時,鳥類會感到呼吸困難。情況只能越來越差,最后呼吸衰竭而亡。這樣的病例每年都在增加。”
一些相處之道
一個表面上的矛盾是,人類對于城市環境的需求,比如周遭潔凈舒適、綠地景觀賞心悅目,是和野生動物所需要的雜亂、隱蔽不能兼得的。然而,真的如此嗎?
就拿在城市里所進行的大規模滅鼠來說,“貓盟”的陳月龍曾經仔細查詢過各處投放的毒餌的有效成分,發現其中的溴敵隆會引起二次中毒,也就是導致老鼠死亡外,以老鼠為食物的黃鼠狼、刺猬和猛禽都不能幸免。
“老鼠在城市里有著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并形成了穩定的種群,毒殺只能讓老鼠數量暫時減少,短短幾個月就可以恢復到原來水平。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們在殺死老鼠時,也消滅了城市的其他物種,并且對它們的殺傷力更加巨大。再有,城市公園里出沒的老鼠,像姬鼠,是以植物和昆蟲為食物的,不會往人類聚居處跑。這樣的老鼠是否也要無差別地一起消滅?雖然人不需要老鼠,但是生態系統里需要老鼠的存在。”
對此高武也有相似的觀點:“郊區有不少老鼠啊,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小家鼠等等,也沒見鬧過鼠災。城市里關鍵是人類的食物豐沛。如果人類能管好食物,加固倉庫,不給老鼠以可乘之機,不需要這樣力度地投放鼠藥,老鼠數量也能得到抑制。”
曾幾何時,我們能聆聽到夏天鳴蟬的合唱,秋日蟋蟀的低吟,但它們好像從生活中的背景音里都消失了。一位北京市園林系統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這和過度噴藥、修剪清理“雜草”和腐殖土層,以及對外來植物的偏好都有關系。昆蟲受到影響的結果,就是以它們為食的鳥類種類和數量發生波動。從今年開始,北京園林系統嘗試做出的一個改變是,要在每個城市公園內安放一處“本杰士堆”,面積更大的郊野森林公園則每千畝建設一個。
天壇公園里正在休息的長耳鸮(王瑞卿 供圖)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就承擔了本杰士堆的教學和推廣。在救護中心的后院,我看到了這種人造灌木叢,它的發明者是德國從事動物園園林管理的本杰士兄弟。工作人員肖欣向我介紹,要在4米乘6米的范圍里,先在地下挖凹槽,再鋪上石頭和層疊的枯枝落葉,并用摻有本土植物的土壤進行填充。別看它在冬天是枯木堆的樣子,春夏則會爬滿葎草那樣的攀援植物,并閃爍著蒲公英、二月蘭的小花。在這樣一個本杰士堆里,可以生長出昆蟲,為小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提供食物和庇護,也可以引來鳥類覓食,最終能提高局部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少數城市公園正在實驗運用不同的綠化理念。2017年對市民開放的廣陽谷森林公園就是西城區園林綠化局推動建成的一處。雖然叫作森林公園,它其實就位于北京二環路以里的菜市口一帶,占用的是一塊老城改造后閑置多年的荒地。它距離宣武科技館很近,也是岳穎鼓勵學生來做自然觀察的地方。北京的本土植物在這里占到八成以上,原來胡同格局中粗壯的槐樹、高大的白楊依舊保持原位,還有從別的舊城改造區移植過來的古樹。
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讓這里的植被看上去層次多樣,還有倒伏在地的樹根掩映在草叢里,成為一些小動物的棲息地。岳穎的一位學生花了一個暑假在這里做記錄,一共看見了20種昆蟲、7種鳥類,的確比一個普通街心公園要豐富。它讓人們得以從鬧市一下穿越到了蟲鳴鳥叫的自然當中。
一些民間環保組織也在用微小的行動為城市生態做調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連續兩年在北京市的植物園和八達嶺森林公園做蝴蝶的種類和數量的監測。最近溫榆河一帶要做城市綠地的建設,“山水”作為被咨詢方希望對方保留地黃和巴天酸模兩種植物,防止這兩種常見的蝴蝶寄主植物被大規模清除。“很多本土‘野草’其實都與當地食物網有相當深的牽絆,而多數園藝植物則可能就是孤零零的植物而已。”
另一家公益機構“根與芽”則在北京雨燕外,關注了家燕和金腰燕的生存狀況。老北京人對它們感情更深,因為相比北京雨燕喜歡在高大古建筑上棲身的習慣,它們過去就在胡同里平房的屋檐下筑巢。正房不關門的話,它們還會直接飛進來做窩,伴隨著人們走進走出,它們也飛出飛進。兒歌《小燕子》唱的就是這群燕子。“根與芽”把“你好,燕子”的項目放在了北京什剎海一帶。那里今天依然胡同縱橫,看似還能適合燕子筑巢,其實會有細微的變化。
志愿者在頤和園的廓如亭做北京雨燕的環志工作(宋文 攝)
項目負責人李一知帶我走進最為商業化的煙袋斜街,身邊游人如織,店家播放的音樂吵鬧。“你沒想到吧,這竟然是燕巢最密集的一條街。那些店鋪的招牌、射燈、音箱,都為燕子銜泥筑巢提供了依托。”李一知說。
可是這樣的街道不比以前,店家更換的速度頻繁,每次易主都要重新裝修,燕巢也就被毀掉了。“其實店主未必是不喜歡燕巢,可能根本就沒意識到有燕子的存在。還有的人很厭煩落下的鳥屎,我們就讓他們在下面加塊紙板,都是可以解決的。”一家斜街中段售賣明信片的小店,在得知家燕看中了自家音響筑巢后,店員們都欣喜不已,還特意刻了一枚燕子的印章,鼓勵游客進店免費蓋戳紀念。
家燕在人工巢托上順利筑巢繁殖(電池 供圖)
我們說話的時候,有兩只燕子就在頭頂,那是屬于它們的溫暖的家庭世界:一只雄性家燕站在電線上,注視著巢里的雌性家燕專心致志地孵化小燕子。很快,一窩雛燕就要出生了。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