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成都市下屬崇州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滋養了陸游、杜甫、王勃等文人墨客的璀璨詩篇,傳承著川西古風、古韻和古貌。林盤,作為一種川西地區由來已久的居住空間形態,融合了本地的氣候特征、人文特質,以及本地人群的居住習慣和生活方式等諸多元素。本項目旨在將林盤原型與中國畫的散點透視閱讀方式在空間層面進行一系列疊合重組,以期在建筑的內外體驗中獲得更豐富的空間變化和敘事可能。
▲項目概覽
項目地處崇州市白頭鎮石滾堰,基地北鄰榿木河濕地公園,東臨公園接待中心,周邊農田遍布,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項目在基本條件上具備了獨一無二的優勢。
基于這樣的環境意向,建筑方案設計以大量針對川西民居的研究為起始,在這個傳統原型中,有屋、有院、有林、有水、有田……它滿足了一切人們對傳統生活居所需求的想象,甚至是當代都市人群田園生活的樣本。
▲視頻
▲項目鳥瞰
▲項目基地航拍
▲林盤環境特征
據此我們從類型學分析的角度確定了方案中應該存在的“屋+院”、“屋+樹”、“屋+屋”、“屋+田”、“屋+檐”、“屋+水” 等幾種原型組合方式,并在之后的設計中加以拓展和轉譯。
▲林盤空間類型拆解
另一方面,中國山水長卷中對于景觀與空間流動感的營造,以及對于上述林盤空間類型樣本的重組,是我們在本案中嘗試的另一種空間可能。傳統山水長卷中的散點透視畫法,在一幅畫作中展示了多重空間敘事疊合的可能性。這與當下項目開發所面臨的多元需求、多重場景的運營訴求不謀而合。在一個長軸的空間上,許多的故事與生活如畫卷般徐徐展開。
▲宋畫長卷《清明上河圖》及散點透視
我們在之前的項目銅陵山居中,對類似的敘事結構與空間組織方式有過嘗試。檐下空間與山體的呼應、臥室交疊的外墻、中斷二分的屋脊與庭院、入口挑高的銅門、末端飛檐與山體的對話,這一個個獨立的故事線索成為一個在橫向關系里連續的畫面。
▲銅陵山居立面中的散點透視
▲銅陵山居散點透視圖解與散點敘事空間呈現
作為敘事的載體,銅陵山居的展開面顯然十分有限,林盤行館作為建筑體量幾十倍于銅陵山居且功能形式更為豐富多樣的酒店業態,其“畫卷”儼然需要更寬廣的縱深。于是我們在設計之初,結合地塊的基本功能劃分和排布,設計一套與功能體塊相對應的“功能長卷立面”,這其后是不同功能所對應的空間敘事體系。
▲銅陵山居的空間敘事立面x5
▲林盤行館的空間敘事立面長卷
▲林盤行館空間敘事立面長卷的立體卷曲
屋檐作為一個重要的空間整合要素,將二維化的“功能長卷立面”在三維空間上進行多向的延展。在這一系列的空間交疊關系中,傳統林盤背山望水,林木其間,屋院融合的空間特質得以再現,同時豐富的空間變化又給建筑帶來了非常當代的空間體驗與全新的空間類型。
▲空間敘事立面長卷卷曲后的空間圖解及敘事方式的多樣呈現
▲空間體驗類比
在其中,屋、檐、田、水、樹以及人,都變成了這卷曲長卷中流動的元素與意向。建筑的體驗者與建筑元素,自然元素在此融為一體。
▲項目插畫
項目的主要功能由接待、住宿、休閑、餐飲、文化等幾大部分構成,并通過類環形的流線設置形成明確的功能分區。方案最大化利用了紅線內的土地資源,在滿足退線和必要的交通空間要求后形成最大化的建筑基底,基于傳統川西林盤體系中的空間模式來組織功能體塊,鱗次櫛比,綠樹其間,水系環繞。
▲體塊生成圖解
▲平面圖
在城市里之中又有鄉村的氣質的概念中,建筑里的邊界概念是被模糊的,能看到我們對具體功能的定位是一個多維化的發散結構。這種形式給建筑本身帶來了流動性以及不同的功能及邊界之間轉換的可能。這種轉換不僅體現在對于功能流線上的定位,在整個建筑看到的空間狀態上,也呈現出若隱若現的空間滲透感和透明性。
▲霧氣中的林盤行館
▲稻田景觀及建筑遠景視角
建筑在不同的環境的氣氛下的視覺呈現非常豐富,比如在有霧氣的時候,川西林盤這種地貌是一種清晨的狀態,建筑的這種流動感,若隱若現的感覺使得體驗感更為豐富。
▲流動的建筑
在屋面本身的這種特質關系里面,我們能看到林盤行館相對周邊建筑的體量較大。作為一個公建體量,我們需要去平衡它跟周圍小建筑的關系,設計出建筑自身的散點功能性關系,同時要平衡工業化氣質并具有儀式感的空間。
▲屋頂視角
▲屋面細節
▲西立面圖
▲北立面圖
在這里面我們能看到不同尺度和不同功能之間的一系列轉換,這也是我們希望在建筑里呈現的,既是建筑化的狀態,同時又是一種園林化甚至城市化的狀態。
▲夜間庭院視角
在建筑之上,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畫面。比如建筑本身有不同的標高,包括建筑的端頭挑出去的部分,可以遠眺遠處的雪山。在這樣一個流線的狀態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標高以及不同的框景關系之中,可以獲得完全不同的空間體驗。
▲流線狀態帶來完全不同的空間體驗
▲剖面圖
不光是建筑自身在平面上的邊界感和體驗感,在內外的交織關系里,甚至建筑后面的關系,很難去定義這種內外和上下的變化。我們希望是非常融合式的體驗,一種沒有邊界無邊界性的具有流動感的體驗方式。
▲無邊界的流動體驗
從入口處將功能設定為由公共性至私密性環繞排布,并通過中庭空間的景觀處理形成相對的公私區域劃分;功能分布同時回應場地不同方向的環境因素:面向西嶺雪山出挑的展廳,面向稻田景觀展開的客房,面向街面展開的入口庭院,面向內庭院形成的內檐游廊與活動大臺階。
▲面向內庭院的內檐游廊與活動大臺階
建筑與景觀穿插交互,不同功能相互獨立而又互為呼應,和林盤原型中的空間形式類似而又更具當代的空間品質感。連續的屋面體系如游龍穿梭,傳承了川西建筑的靈魂。建筑在平面和剖面上相互重疊、穿插,形成豐富的室內和室外空間。同時,由于內部卷曲的檐口和功能流線,傳統矩形進院體系的院落空間也得以異化成為多個具有獨特空間屬性的分屬小庭院。
▲游廊夜景
▲連續剖面及原型空間序列
▲檐下空間
▲連續的屋面體系如游龍穿梭
竹林、小型造景、建筑外層的稻田和穿插于建筑的水面共同構成了建筑群的景觀基底,形成了林中有屋、屋間有林、屋旁有田,田中有林的多層次景觀空間。最大程度地通過設計方案將川西林盤的景觀體系濃縮在基地中。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得到了屋院結合的人文自然建筑空間。
▲多層次景觀空間
林盤行館作為莊子玉工作室一系列當代空間原型探索的開始。從項目迭代圖示也可以看到相互間的連續性。這些迭代圖示是項目在形式層面的反饋,而大多數人最后體驗到的其實也是形式,閱讀到的是關于建筑的語匯,其實它們都只是表象,呈現的端口可以是多樣的,但背后的許多觀念是延續的。
▲鳥瞰
▲總平面圖
▲莊子玉工作室項目關聯及視線分析
▲莊子玉工作室項目迭代圖解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