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2024年11月3日至4日,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年會在南京林業大學成功舉辦。本次年會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的重要指示,強調未來五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時期,需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美麗中國建設作為民族復興的重要任務,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
本次年會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指導,南京林業大學和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主辦,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與風景園林學院承辦,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水利部水生態保護和水利遺產重點實驗室(籌)、江蘇省風景園林協會、中國公園協會鄉村振興專業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園林植物數字化應用與生態設計國家創新聯盟、金埔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林業大學金埔研究院、南京林業大學數字化創新設計研究中心、江蘇省生態學會園林景觀生態專業委員會、浙江安道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山水比德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市雨霖市政園林有限公司協辦。海內外8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設計機構的170多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對城市建設與自然共生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和探討。
會議以“多學科協同助力城鄉韌性設計”這一主題,聚焦城鄉韌性、氣候變化適應性景觀、城市生態系統服務、生態設計、公共健康等領域的新理念和新實踐。會議共設立一個主論壇和七個平行分論壇。線上直播與線下活動同步展開,共吸引了來自全國的6000余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其中線下到場1000余人,線上參與5000余人。
年會現場
11月3日上午,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張曉琴主持了大會開幕式。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陳浩東,南京林業大學校長勇強,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專委會主任俞孔堅分別作會議致辭。
張曉琴副校長主持
陳浩東副廳長在致辭中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強調高品質生態環境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他提到,江蘇省將“公園里的城市”作為美麗中國的江蘇表達,凸顯園林綠地在綠色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江蘇省住建廳通過“樂享園林”活力空間、口袋公園、城市綠道等項目,積極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努力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陳浩東副廳長致辭
勇強校長表示,南京林業大學始終以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在景觀學、設計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積淀深厚,致力于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他強調,景觀學和景觀設計行業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需要在多學科融合背景下突破學科壁壘,整合生態和設計力量以實現高質量發展。他期待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形成綠色發展合力。
勇強校長致辭
俞孔堅教授從國際視角分析了景觀設計在生態保護中的關鍵作用。他指出,海綿城市和基于自然的設計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尤其是中國在多樣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中國模式對在全球范圍內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俞教授強調,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生態方法可以提升城市的韌性和可持續性,改善排水系統,并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
俞孔堅教授致辭
開幕式后,隆重舉行了全國高校景觀設計畢業作品展和優秀青年設計師頒獎典禮。首先,表彰了以獨樹一幟的創新設計理念及表達脫穎而出的獲獎學生及指導教師,并授予在設計教育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企業“設計教育貢獻獎”;隨后,為憑借卓越的實踐成果榮獲獎項展現非凡潛力與創造力的青年設計師頒發獎項。頒獎嘉賓與現場觀眾共同見證了青年設計人才在景觀設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輝煌成就。
全國高校景觀設計畢業作品展獲獎學生及指導教師代表領獎
獲獎企業代表上臺領獎
優秀青年設計師獲獎代表領獎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秘書長王志芳主持了隨后的特邀報告。本次特邀報告匯聚了全球多學科知名專家的前沿觀點,涵蓋氣候變化、城市基礎設施、林草協同發展和社會責任設計等議題。
王志芳秘書長主持特邀報告環節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密歇根大學教授Glen T. Daigger強調了水資源管理的三大優先事項:避免水資源壓力、提高資源效率和普及水與衛生服務。他提出將“海綿城市”與“一體化水管理”相結合,進而利用本地水資源、增強生態系統韌性。
Glen T. Daigger教授發表演講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Peter Head探討了氣候變化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挑戰,提出通過集成能源、水資源、交通等系統的方法,以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與此同時,他強調了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關鍵作用。
Peter Head院士發表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現代林業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曹福亮分享了林草協同發展的科技創新路徑,提出構建綜合科技體系,以應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推動碳排放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他倡導通過智慧林草、精準施肥等技術提升生態系統服務,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曹福亮院士發表演講
美國庫珀·休伊特國家設計博物館策展人Cynthia E. Smith則從社會責任設計角度出發,倡導在設計中融入跨學科合作和多元文化,推動社會正義與生態平衡。她呼吁設計界廣泛聽取社區聲音,為氣候變化帶來可持續的設計解決方案。
Cynthia E. Smith女士發表演講
在下午的主旨報告環節,與會嘉賓分別就各自的研究領域和專業視角展開了深入探討,聚焦景觀設計與城市規劃在應對氣候變化、城市更新及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創新實踐。本環節由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祝遵凌教授和風景園林學院院長邱冰教授共同主持。
祝遵凌教授主持
邱冰教授主持
北京建筑大學副校長李俊奇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了城市排水系統與景觀融合的挑戰與機遇。他認為,未來城市排水系統需在高效排水的基礎上,兼顧生態和景觀功能,以實現多功能融合的可持續發展。
李俊奇教授發表演講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董事長李存東討論了景觀主導的多專業一體化設計思路。他指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景觀設計需要與其他專業協作,推動城市基礎設施的整合和功能優化,提升空間的整體生態與社會效益。
李存東董事長發表演講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園林綠化處于春處長介紹了園林綠化行業在城市更新中的轉型與發展趨勢。她指出,隨著國家對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園林綠化在生態環境提升和公共健康方面的作用愈加重要。
于春處長發表演講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譚縱波教授提出了城市更新的“表”與“里”分析框架,指出城市更新包含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革。他強調,需要從“表”的空間現象逐步深入到“里”的本質,以實現真正可持續的城市發展。
譚縱波教授發表演講
南京大學城市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翟國方教授分享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城市雨洪災害的韌性策略。他指出,隨著極端天氣頻發,城市需將韌性概念融入規劃,構建早期預警系統并加強部門協調,以減少災害損失。
翟國方教授發表演講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孫世界教授強調了舊城更新中多樣化消費場景設計的重要性。他指出,隨著存量發展成為城市更新的主流,互聯網和信息化推動了舊城消費空間的內生發展與功能提升,實現了人文景觀的創新轉型。
孫世界教授發表演講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吳松濤教授探討了黑土生態保育的關鍵問題。他指出,黑土資源對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系統的維持至關重要,通過多學科協作,建立生態安全格局和保育單元,以推動黑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穩定。
吳松濤教授發表演講
山水比德集團董事長孫虎探討了景觀設計中的自然韌性和社會韌性,強調在設計中融合山水文化與現代科技,增強城市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他提出“重塑人與自然的連接”的理念,通過生態恢復和景觀敘事提升環境適應性、豐富人文情懷。
孫虎董事長發表演講
安道設計執行總裁趙滌烽提出“目的地思維”下的場景塑造策略,強調設計不僅是空間的構建,更是場景體驗的營造。他以海島復興項目為例,指出通過自然與文化的結合,可以打造獨特的體驗空間,提升區域吸引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
趙滌烽總裁發表演講
11月4日,本屆年會的七場專題分論壇同步舉行。嘉賓們圍繞氣候變化適應性景觀規劃、城市綠色空間對公共健康的促進作用、多學科協同助力城市生態系統服務與健康人居等前沿課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分享科研成果和實踐案例,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跨學科合作的豐富思路和實踐啟示,進一步推動了景觀學科與行業的創新與融合。
第一分論壇以“前沿創新成果與未來展望:生態與韌性”為主題,由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周詳副教授主持。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羅巧靈教授分享了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方法,結合水動力模型,明確了江夏區的生態保護重點區域。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研究員余兆武探討了干濕過渡區植樹造林的碳存儲潛力與閾值,為全球該區域的碳去除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洪婷婷教授提出了基于生態系統適應性的城市防災規劃框架,以提升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抗災韌性。周詳副教授以蘇州園林為例,提出了遺產闡釋的多元認知構建,豐富了遺產保護的公眾化與社會化視角。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劉耕源教授分析了生態產品市場化定價機制,強調了產權界定與市場化機制在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中的關鍵作用。
第一分論壇現場
第二分論壇聚焦“氣候變化適應性景觀規劃設計”,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綠色基礎設施研究所教授級高工欒博主持。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汪輝教授探討了社會-生態系統中“慢變量”與生態安全底線的關聯,強調規劃師和決策者應尊重自然規律,依據生態智慧進行長遠的城鎮規劃。北京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王思思副教授分享了中國古代城鎮在選址、豎向設計、防洪排澇系統和建筑結構方面應對旱澇災害的智慧。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祝明建副教授就自然保護地的氣候適應性進行了評估,研究結果為沿海地區自然保護地規劃和建設提供了科學參考。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況達助理教授探討了居民在洪水頻發環境下積累的地方性知識及其對鄉村承洪韌性的影響,強調了將地方性知識納入洪澇風險管理的重要價值。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態景觀建設研究院副院長關午軍總工程師結合“近自然、巧因借”的規劃理念,在高海拔環境中實現了生態環境的系統性建設。欒博教授認為,在氣候變化背景下,高密度城市亟需通過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提升韌性。山水比德設計院副院長孫超則指出,通過情緒價值、生活引領和場景營造來提升產品吸引力,實現房地產行業的可持續提升與發展。
第二分論壇現場
第三分論壇圍繞“多學科協同助力城市生態系統服務與健康人居”主題展開,由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圣倩倩副教授、藝術設計學院熊瑤副教授主持。南京林業大學蔣玲教授分享了林草病蟲害監測的智慧生態關鍵技術創新,介紹了病蟲害監測系統及傳感器網絡的研發與應用。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肖湘東教授探討了自然閑置地的游憩潛力及空間特征,分析了空間特征與游憩行為的關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風景園林藝術學院邱玲教授介紹了風景園林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強調了生態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密切聯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王辰星副研究員以北京山水工程為例,提出了超大城市生態修復空間識別的模型和策略,為城市生態韌性提升提供了科學支持。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馮慧介紹了景觀生態月季在城市綠化中的應用特點,強調了其低養護性和高抗病性對花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價值。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徐文輝教授強調了生態系統管理在景觀規劃中的重要性,倡導通過整合生態學方法推動城鄉景觀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修復。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韓寶龍副研究員通過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展示了城市生態系統服務管理從科學研究到實際決策的應用過程。廣西大學林學院滕維超副教授提出格木葉片顏色變化的機制,探討了營養元素和生理指標在觀賞植物色彩轉化中的作用。
第三分論壇現場
第四分論壇主題為“韌性城鄉構建:從理論到實踐的跨學科對話”,由基準方中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歐陽爽主持。重慶緯圖景觀設計有限公司高靜華總經理提出以景觀都市主義和人文景觀主義視角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體驗。四川樂道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亞東提出通過整合生態、經濟、人文資源,實現城鄉互動與農旅融合。基準方中王建明副總經理探討了跨學科融合實現城鄉韌性發展的新維度,強調了多學科智慧的協同作用。環球地景設計有限公司羅冰梅董事長指出了人文與生態共建的社會發展基礎,展示了有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空間的社會意義。重慶道合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李世龍主任分享了基于運營思維的城市公園規劃設計,提出了“運營循環邏輯”體系,旨在確保公園的可持續發展與用戶黏性。南京林業大學鄉村振興創意設計研究院院長、藝術設計學院汪瑞霞教授提出,通過設計機制讓歷史記憶融入日常生活,從而推動文化自覺和認同的形成。
第四分論壇現場
第五分論壇聚焦“區域一體化生態設計與社會創新”議題,由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楊杰教授及李永昌教授主持。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趙奎英教授提出從關注自然“形式”到“存在”、從“對象”到“家園”、從“觀光者”到“棲居者”的生態審美觀念轉變。江蘇省林業局造林處謝友超處長強調,在綠化過程中應突破實施主體、村民參與和配置模式等方面的難題,實現更高效的綠色鄉村建設。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村鎮建設處曾潔副處長提出通過“特色”“田園”“鄉村”三要素構建城鄉交相輝映、協調發展的獨特路徑。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院長張明教授倡導藝科融合教學模式,以培養兼具科學觀和藝術底蘊的復合型人才。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健健教授分析了城市綠地適老化設計的行為與空間關系,探討如何更好地滿足老年人戶外活動需求。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曹磊教授介紹了開設的“氣候設計”課程,倡導藝術與科學的跨學科融合,以應對氣候危機。
第五分論壇現場
第六分論壇以“城市綠色空間與公共健康”為主題,由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副院長曹加杰教授主持。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陳崇賢副教授指出夜間綠地環境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劉合林教授探討了城市綠地空間結構與哮喘病例之間的關聯,為城市規劃提供了新的健康設計視角。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魏家星教授提出了多尺度融合下的城市藍綠空間影響公共健康的路徑研究,強調綠地在促進呼吸健康方面的多維度作用。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園林研究所副所長吳佳雨副教授分析了日常活動中的綠地暴露對居民健康的影響,提出了更精確的健康效應評估方法。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李凱副教授介紹了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基礎的綠色空間管理策略,旨在促進城市健康和公共安全。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張金光副教授通過量化不同接觸場景下綠地暴露的健康效應,為精準的健康綠地規劃提供了指導。
第六分論壇現場
第七分論壇主題為“前沿創新成果與未來展望:健康與設計”,由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博教授主持。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趙兵教授提出利用虛擬現實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來增強藍綠空間的健康效益。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孔繁花教授分享了城市屋頂綠化的綜合效應評價和相關規劃建議。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李博教授結合上海、長沙等城市的案例,研究了慢行社區的建成環境與居民健康的協同關系,提出了提升步行健康環境的策略。北京林業大學李倞教授介紹了“漸進式行動設計”理念,提出通過一系列漸進式設計來提升城市存量空間和環境品質。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陳潔萍副教授分析了園林建筑中的分地設計策略,探討了不同地塊類型在園林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生態數字化創新設計課程群虛擬教研室主任謝加封教授提出,城市戶外廣告景觀應依據空間特征制定設計策略,通過合理規劃和視覺優化,實現與城市環境的和諧共存。
第七分論壇現場
與此同時,《月之暗面》南京林業大學藝術碩士跨領域設計展備受與會嘉賓矚目。展覽圍繞中國探月工程的偉大成就,從交叉學科的角度展開對月球環境的設計研究,展示了南林設計學創新教育的最新成果。嘉賓們高度肯定了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在跨學科人才培養和創新能力提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贊揚了其在推動設計學科發展與實踐探索中的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
與會嘉賓參觀《月之暗面》設計展
藝術設計學院曹磊教授向與會嘉賓講解展覽作品
2024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年會在南京林業大學圓滿落幕。此次盛會匯聚了國內外學術權威和行業翹楚,深入聚焦生態保護、城市韌性、綠色設計等前沿課題,不僅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景觀設計學科提供了全新視角,更揭示了景觀設計在促進生態與人居環境和諧共生中的巨大潛能,標志著美麗中國建設在多學科融合驅動下邁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彰顯了跨界協作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為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繪制了一幅宏偉的藍圖。
年會以“多學科協同助力城鄉韌性設計”為主題,推動生態保護理念的實際應用,探索了城鄉氣候適應、綠色發展和健康人居的創新路徑。未來,社會各界將更加深入地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助力美麗中國戰略實施。面對機遇與挑戰,各界應拓展景觀設計學科創新,緊跟生態設計前沿,促進科技與藝術設計融合,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