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映秀鎮將以旅游業為發展方向,鎮內的指示牌用五種語言標注著方向。王輝 攝
漩口中學地震遺址。王輝 攝
自從3月搬回重建的映秀后,程婆婆就愛在一群“怪房子”旁邊轉悠。
看著里面的人忙忙碌碌,看著外墻被編上了黃色的厚竹藤,程婆婆總是搞不明白這幾個“怪房子”是干啥用的。
孫女告訴她,這都是國際大師設計的作品,非常了不得。
程婆婆終于發現:“大師建的放在還真是有點不一樣,反正我這輩子沒見過把房子修成圓簸籮,也沒見在房子外編竹子藤的。”
自從3月搬回重建的映秀后,程婆婆就愛在一群“怪房子”旁邊轉悠。
看著里面的人忙忙碌碌,看著外墻被編上了黃色的厚竹藤,程婆婆總是搞不明白這幾個“怪房子”是干啥用的。
孫女告訴她,這都是國際大師設計的作品,非常了不得。
程婆婆終于發現:“大師建的房子還真是有點不一樣,反正我這輩子沒見過把房子修成圓簸籮,也沒見在房子外編竹子藤的。”
大師作品扎堆新映秀
“圓簸籮”和“竹子藤”,豎立在漩口中學的地震廢墟旁,是法國建筑設計大師保羅·安德魯的作品。這位設計過法國戴高樂機場、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師,為映秀獻上了抗震減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設計理念為———“為了忘卻的紀念”。
抗震減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圓柱形獨棟建筑,一個在建筑的外圍編上了棕黃色厚竹藤。這樣大膽新銳的設計被這個川西小鎮的居民們視為“怪房子”。
“怪房子”不止安德魯帶來的兩個。在不遠的山頭上,由東莞籍建筑設計大師何鏡堂負責設計的汶川震中紀念地正伏山而立。
東莞對口支援映秀鎮工作小組副組長陳志標說,大師作品不止這些。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了青少年活動中心,何鏡堂還負責設計了映秀中心衛生院。兩院院士、北京“菊兒胡同”的設計師吳良鏞設計新映秀中學,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負責設計綜合服務中心。
他說:“如果將結構設計師計算在內,僅院士就有近10個。”
在重建的映秀,在一片只有0.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云集如此之多的大師級作品,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造血管”的深謀遠慮
大師的作品讓這個大山小鎮的居民看了個稀奇,但似乎并沒有讓他們擁有世界級的優越感。
“我曉得這是安德魯設計的。但又怎么樣嘛,我又住不進去。”清潔工李大爺每天都在地震學術交流中心旁的道路上掃上幾遍。他聽說這個交流中心一部分是做高級酒店,供來參觀的高層次游客居住。
李大爺不知道的是,在政府眼里,這些他享受不到的建筑,將來可能會成為解決他生計的重要保障。
這也是東莞援建“造血管”方式的體現——— 通過硬件設施的建設,讓未來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當初在規劃映秀援建方案時,東莞對口支援映秀鎮工作小組組長陳林佐曾說:“映秀是唯一的例外,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為了打造現代化的抗震建筑博物館與抗震減災示范區,所以要把規劃提高到國際水平。”
當時有一個廣泛共識:映秀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地震使當地人賴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流失,映秀未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將從農業轉向旅游業。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南規劃所所長肖達說:“出于這個目的,聘請高水平的設計師將有助于當地吸引力的提升。”
肖達所在的規劃所與東莞規劃部門一起,負責映秀鎮的總體規劃設計。
一場場研討會,安德魯、何鏡堂等人一次次的親臨前往。大師的方案終于在爭論和修改中落地,大師的建筑也終于在映秀這個小鎮上拔地而起。
游客關注漩口中學遺址
現在,雖然大部分大師建筑還在做室內裝修,并沒有完全完工,但映秀鎮鎮長徐紅軍已經激動不已。
他說:“國際級大師作品云集,使我們具有了世界級的獨特資源,這對我們發展旅游業具有非常大的幫助。未來,我們將打造世界級的旅游小鎮。”
通過旅游業發展當地經濟,用以保障當地人民的收入問題,是映秀未來解決吃飯問題的戰略。
徐紅軍說:“老百姓可以開飯館、開旅店、開小店、開酒吧、開農家樂等,通過掙游客的錢解決收入問題。”
游客集散中心的一位導游說,據不完全統計,5月上旬,映秀鎮每天接待的游客數量在6000人左右。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支來自四川南充的旅游團正走在抗震減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旁。導游在小音箱里純熟地介紹:“這是國際建筑大師設計安德魯的作品……”
“哦,安德魯,大師啊!”劉女士跟同伴重復了這句話。
隨即,她的眼睛投向了不遠處的地震廢墟漩口中學遺址。
旅游團快速走過了大師的作品,但在漩口中學的遺址前,人們關切地向導游問這問那,拍照、鞠躬。
幾位導游都說,普通游客最關注的是漩口中學遺址,對大師的建筑興趣似乎不太大。只有政府機關的觀光團比較關注重建問題和新建建筑。
不過,這可能與大師建筑尚未投入使用有關。
導游說:“像震中紀念地,將展示地震災害、搶險救災、災后重建、人與自然、抗震技術等內容——— 這些還是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