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里的中國風
admin
2006-09-18
來源:景觀中國網
城市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一旦完成,至少存在50到100年,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感官,更為人們營造一種特定居住形態下的文化情結 中國是最講究內在氣質的民族,欣賞內斂、含蓄
城市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一旦完成,至少存在50到100年,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感官,更為人們營造一種特定居住形態下的文化情結
中國是最講究內在氣質的民族,欣賞內斂、含蓄、天人合一的美態,尊重文化的價值,對建筑也是如此。梁思成曾經提出要保護古都、保護城墻、保護四合院和胡同,這個能為北京再留住一些韻味和精神的方案卻沒能被實施,但今天,我們有了些許彌補的機會。
山麓中的江南園林
北京昌平十三陵水庫風景區內,隱匿著一座江南蘇州園林,它背倚北京最大的森林公園——蟒山國家森林公園,風景瑰麗多姿、植被茂密的鳳山也近在咫尺。望向遠處,煙波浩淼的十三陵水庫如同一面平鏡鑲嵌在那里。鏡面中,掩映著這座名為天倫隨園的蘇州園林,波光瀲滟處,隨園的江南風姿影影綽綽、搖曳生香。
天倫隨園的建筑風格是典型的私家蘇州園林。蘇州園林中的廊、閣、軒、亭、榭,一樣不少,且皆為臨水而建。特別是水域的形狀,蜿蜒曲折,隨亭臺樓閣的變化而變化,造型豐富,式樣各異,變幻無窮,使得整個園區猶如依水而行的畫舫。
園林內的所有別墅也被巧妙地利用水面自然分割,既形成了每一戶的獨立私密性,也構成了整個園林的完整統一性。在水域周圍,形成了若干別致的景觀區,建筑者把山水、樹木、花卉、建筑藝術融合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園林,觀景賞物,步移景異,各不相同。
私家園林內,粉墻黛瓦在園林的俊秀中透著建筑的質樸;精工細作的亭榭樓閣則做足了江南的韻味,精彩紛呈;品種繁多的花草樹木重影疊幛,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在曲廊水榭銜亭接閣的引導中,仿佛步入了一幅絕佳的水墨丹青里。
別墅市場中,中式風格已經有了一些代表立作,但極少有隨園這樣的私人蘇州園林風格別墅,更不用說,將這樣典型的南方園林搬到北方。在將姑蘇園林移植北方的過程中,設計師將蘇州園林的精髓一脈相承,汲取了蘇州造園的技術與藝術,從園林的造園工匠到造園物資,皆來自千里之遙的蘇州。
“中國盒子”里的新故事
四合院向來都有“中國盒子”的美譽,那種坐北朝南、四方正統的建筑格局不但形式美觀大方,在使用功能上更是體現了親近自然、親近人的特質。
易郡的總設計師閻少華說過,“之所以叫易郡,是因為強調本土文化,希望別墅有中國文化的韻味。《易經》影響了中國的文化,而且我們的一些理念、精髓跟《易經》也是吻合的,所以就取了易字。”
這個位于順義區潮白河畔的中式別墅社區,是一個低密度的現代中式風格綠色生態別墅社區,作為北京新四合院的代表之作,它的落成喚醒了很多人對過去生活的回憶。而這種充滿了新本土主義風格的建筑形式,對以歐美風格為代表的豪華別墅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
作為北京新四合院的代表之作,易郡不僅注重保持傳統四合院的南北朝向,更注重圍合的院落空間,注重私密性及建筑本身的節能性。老北京經典的灰色調設計,讓整個院落簡潔明了,質樸大方,并帶有強烈的北方院落特色。
步行在別墅區,入目盡是灰色院墻和大紅的院門,實木窗框,木質大宅門,素淡古雅,有經歷風雨后而歷久彌新的氣質。青石板鋪就的路邊則植滿了盈盈碧草,幾聲清脆的鳥鳴在院落中時隱時現,光影交錯中,一個極具古韻的世界頓現眼前,只有偶爾傳來的汽車行駛聲音才把人拉回現在的時空。
老北京四合院講究院落圍合,貼人貼地,而易郡的“新中國盒子”則打破規則,用完整的房子包圍院子,使庭院成為核心,更適合現代居住習慣。室內空間設計提倡遵循人體工程學,根據生活規律安排建筑布局。而每座單體四面房間的內部都是完全連通的,房子四面朝向院落,增強了房子與院落的交流,房間的功能延伸至院落,既強調了居住的整體性,又注重了個體的私密性。
中式宅院的回歸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許多人對居住環境的終極夢想。而觀唐的設計師也正是基于此,營造出一個絕佳的環境,師法自然,同時又巧妙的順乎需求的改造了別墅區的風水,調節小氣候,滿足了人們對夢想的追求。也正是這個具有探索和創新精神的本土建筑,讓傳統中國文化回歸本土,更引領了市場對中式風格和本土文化的重新重視。觀唐總經理呂大龍這樣形容對中式住宅的開發,“這種探索和嘗試不是出于發展商的興之所至或者獵奇,而是一種大勢所趨下的自醒和回歸。”
為了實現“頂級中式獨立院落住宅”的目標,“觀唐”提取中國古典建筑規劃精華,濃縮并總結出中國傳統建筑最優美的符號,同時吸收成熟的西方式樣建筑的空間優化原理,打造了一個既“中國”又“世界”的高檔涉外別墅區。
與北京城以十字軸布局、環路相通相聯的大格局一樣,觀唐的規劃也以方正的十字軸加環路形成了明確的街巷式布局。主街寬、胡同窄、內庭院又豁然開朗的空間序列連續變化,使觀唐變得更加私密。
觀唐的環境設計借鑒了中國傳統園林的手法和意境,吸收傳統園林的詩情畫意,不拘泥于形式,巧妙改造風水的同時,還能再造自然環境。設計上完全符合北方特色,每處景致都有其典故,每處題字都有其出處,充分體現了中國景觀藝術“小中見大”的意境。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