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將在中亞五國建10個野外站 監測生態系統
admin
2013-08-12
來源:景觀中國網
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獲悉,“中亞干旱區千萬平方公里生態監測與生態系統管理”是該所尋求的三大突破之一,其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在中亞五國建成由10個野外站組成的中亞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和數據庫。
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獲悉,“中亞干旱區千萬平方公里生態監測與生態系統管理”是該所尋求的三大突破之一,其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在中亞五國建成由10個野外站組成的中亞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和數據庫。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副所長田長彥研究員介紹說,“中亞干旱區千萬平方公里生態監測與生態系統管理”項目建設,將以干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流域生態農業模式為培育方向,在伊犁河流域,建立生態與農業研究站、植物園和生物產業孵化區,建成中亞綜合研究基地,“這方面目前已完成規劃和初步設計”。
中亞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和數據庫建成后,將揭示近百年中亞區域生態系統變化過程,闡明水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規律,為上海合作組織提交系統的生態系統評估報告。同時,還將系統集成中亞干旱區生態系統管理技術,在中亞建成3-5個生態治理技術示范區。
田長彥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通過多年科研攻關,已獲創建干旱區生態安全多尺度遙感監測技術體系、建立棉田蚜蟲生態控制技術體系、創建流動沙漠地區高礦化度水綠化技術體系、建立羅布泊地區近萬年環境演變序列、創建固定半固定沙漠無灌溉造林技術體系、開展中亞地區資源與環境研究等10方面進展。
其中,在中亞地區資源與環境研究領域,已建立上合組織國立科研機構理事會,并與中亞五國科學院20多個研究所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執行國際合作重大專項等項目30項,總經費達億元人民幣。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尋求的另兩大突破,分別為“新疆新增百億方水資源的關鍵技術及應用”、“中亞成礦域地質成礦機理與斑巖礦探測”。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