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場地
第一次勘查現場,是在五月。
初夏的寧波,陽光開始熱烈。光從枝葉間鋪灑下來,細碎斑駁。
用地紅線外五排高大的香樟形成的濃蔭和紅線內工業用地拆遷后的遍地瓦礫是當時的目見。
舊時的工業樓已經過去,新的樓座即將奠基,華蓋蔽日的香樟行道樹還將繼續守護著場地。
玖著里將在這里建成。
場地位置
場地現狀照片
思考
項目地東臨世紀大道,南靠明珠路,示范區的空間很明確——沿街的三角形地塊,面積5000平方米左右。
場地不大,甲方給出的案名卻深厚而高遠,引有寧波文脈之源“天一閣”的喻意,在幾次交流中,“天一生水”“書院文化”“大隱隱于市”“藏文化”等名詞交迭出現,歸納到圖紙上,便是要探討什么樣的空間能夠讓這小小的藏隱之地承載起自古積淀的深厚文化: 虛實。明暗。開合。轉折。陰翳。回旋。抑揚。
平面及草圖
設計的連貫性,將把握住將來在空間里游走的人,會看到什么,將看到什么,不需要看到什么。
空間的轉換是設計師思考語匯的表達。
光是景觀設計元素里唯一沒有實體的,但同時也是可以傾覆鋪灑于所有景觀元素上的,因為季節和時間的變化,光的行跡所過之處,精彩紛呈,與之結伴而行的,是影。
中心庭院為水苑,源于寧波的天一閣。
天一閣是藏書樓,懼火親水。起名“天一”,取了古籍《河圖》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吉象。
景觀設計就借其吉意,轉化為“天一生水,六龍獻瑞”場景敘事,一方清池劃出六條水道,六塊墨石沿岸擺置,石有孔,涌泉汩汩,但因水道折轉使得水聲幽遠不聞其聲,劃分水道的種植池貼水而砌,幾乎不留邊,淺草與水氣共生長,裊裊冉冉。
未了,再取一片林,蔥蔥郁郁,疊于其上,枝葉舒展開了,光又會來游戲,瞬息變化中鋪灑下明暗流轉的樹影,或落在草間,或搖曳于水面,偶爾有風吹過,靈魂四濺。
這些微妙的情境是難以用固有形式來限定的,設計總是在做細微的調整。比如因為希望人在水邊觀望時能有清亮的水面穿插在每道綠茵間,所以反復的推敲了綠地與水面的比例、寬窄、進退關系,最后才將水面形式定了下來,又或者希望種下的樹在日后是能連綿成林還要給光影留下透氣空間的,所以布點的時候又仔細的考量了高度、冠幅、分支點、交疊度、飄逸感,選來了這樣那樣的植物,又或者墻體與水面到底是墻落至池底還是水與墻脫離僅以影相連等等等等。這些難以細述的微妙感,是基于對場地印象、空間把握、氣質定位等等諸如此類的框架下所產生的,只生于此地,也只長于此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