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19號院是一個集居住、辦公、商業為一體的復合型社區。長久以來,院內交通混亂、空間局促、環境品質低下,人情愈加冷漠,亟待更新。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
該項目占地約1.2公頃,由于長期缺乏綜合規劃管理,使得交通雜亂、交往空間缺失、設施混雜等各類問題接踵而至。由此,設計團隊聯合居民、管理者,提出19號院復興計劃,希望用綠色創新方式改善提升社區環境。 19號院復興計劃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因需平衡日常使用、建設要求和資金的矛盾,使得項目時間周期被拉長,他被定位為一個持續性、迭代化的繡花式更新計劃。綜合改造迫切度和資金情況分期建設項目,首推近期9000㎡,作為起步區,旨在動員全民,解決關鍵問題,以成本節約、環境友好的建造方式,塑造綠色創新示范型社區。
改造策略1——交通優化,管理控制,分期實施
改造策略2——騰退空間、增設場所、滿足功能
改造策略3——見縫插綠,立面延綠,空間增綠
改造策略4——系統分析、分類布置、海綿生態
改造策略5——廢料保留、篩選回收、設計利用
社區之“大”多見于“雜”,使用人群雜,利益權屬雜,核心訴求雜,有幸于設計團隊具有設計師和使用者的雙重身份,有條件從內部切入,聯合辦公職員、居民、物業管理人員,拉動社區全民,為恢復溫暖和氣的社區氛圍合力共建。設計師在項目全周期開展民意調研、多方會談,社區方案交流等,不斷與規劃局、交通局等歸口政府部門協商溝通。以提升社區環境、形成綠色示范的共同價值觀為基礎,將全民訴求作為設計思路原點,確定了“如何增強社區交通安全,如何恢復社區交往,提升社區舒適度,重現社區活力”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9號院功能復興從居民關注度最高的社區交通安全、交往空間和舒適度問題,分別展開實施計劃。
交通安全上,基于使用情況,分期解決問題;近期,結合車流早晚、人流中午密集的動線錯峰特點,采用潮汐管理方式,在中午采用路段限行方式實現時段化人車分行,遠期結合垂直停車方式集約化停車布局,分離人車路線,實現全時段人車分行。
交往空間上,基于現狀空間局促,設計團隊提出見縫插針的增補模式,利用邊角空間增加多個供辦公、居民公共交往的功能空間;協調拆除臨建,增補782㎡集中性的社區綠地,并根據居民需求布置健身設施、游園步道、生態小花園等,花園里變成了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快樂天地,在設計師之后,居民挖掘出場地更多美和可能性。
舒適度上,從綠化入手,以見縫隙即復綠,立面增補爬藤的方式,總共增加綠地1256㎡,增補樹木92棵,百米大道綠視率可達52.6%,鄉土植物搭配展現四時之美,辦公、生活舒適度大幅提升。
設計團隊項目在成本控制和低影響開發建設上作出很大努力,目前項目作為國家重點課題在低成本、環境友好型方面形成綠色示范。
成本控制上,可持續利用場地現有廢料,將原混凝土塊破碎后作為石籠坐凳、景墻填料,老磚重新砌筑變為磚墻、磚凳,廢料的運用節省了115m3(占總材料23.2%)材料設施,節約了項目成本。
低影響開發建設上,建立海綿體系統籌組織雨水,以解決園區路面常年積水問題,特別設置370㎡海綿生態示范區,創新使用蜂巢蓄水模塊、透氣防滲毯等新技術材料,并通過雨水匯集形成節水型池塘景觀,并精心布置標識,科普化原理知識。目前園區年凈流總量控制率可達85%,海綿建設卓有成效。
重生的19號院是人文關懷的社區,鄰里關系重塑;是綠色示范的社區、生態可持續,項目并被授予“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既有居住建筑適老化宜居改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科技示范工程。具有一定的科技示范展示效應及推廣應用價值。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創新科研示范中心景觀設計(19號院景觀改造與提升)
設計單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成時間:2021年3月
項目規模:約12 000㎡
項目地點: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大街19號院
項目類別:景觀設計類
設計團隊:趙文斌、劉環、王婷、路璐、李旸、劉卓君、齊石茗月、張文竹、劉子渝、李甲、曹雷、張麗、張堉斌、董榮進、姜云飛、張杰
攝影師:劉環、王婷、丁志強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