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看設計   /  景觀  /  正文

中關村眾享薈生境花園景觀設計 |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一院

景觀中國 2022-04-11
原創
  • 項目名稱:
    中關村眾享薈生境花園
  • 項目地點: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街道西南部
  • 項目規模:
    450平米
  • 實施主體:
    中關村街道辦事處
  • 設計公司:
  • 施工單位:
    北京街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 建成時間:
    2021
  • 所獲獎項:
    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針對眾享薈小花園場地面積小、改造和養護經費有限的問題,街道秉承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城市微更新理念,在業內專家和街道責任規劃師的指導下,依托公益組織,發動志愿者,通過二十多次的志愿活動,將這片滿是建筑垃圾的場地打造成一個低成本、低維護、可持續的社區小微生態示范基地。



中關村眾享薈(中關村村史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街道西南部,面積約450平米,由史館建筑和生境花園兩部分組成,周邊有豐富的社區、學校、綠地、商業等資源。雙榆樹中心小學就緊挨著項目地,因小學活動場地十分有限,中關村街道意在借助這個項目,為雙榆樹中心小學乃至周邊社區提供一處可供活動的公共空間。


9.jpg


項目地屬于雙榆樹西里鍋爐房的供熱用地,之前一直被違法建設占據。2020年6月,中關村街道將該處違建拆除后,受 “留白增綠”政策利好,啟動了中關村眾享薈生境花園項目建設工作,通過綠化的方式修復生態、改善城市社區生物多樣性和人居環境。


▼改造前

 


▼改造后

  




社區花園共建6步驟


Step 1 土地經營物業方、社區政府等多方協調后,獲得空地并拆除違建、收拾場地

Step 2 在設計師的指導下,與居民共同完成制定方案、確定原則

Step 3 志愿者團隊在活動執行團隊的安排和指導下,參與完成了14項共建任務,包括花池修砌、道路鋪設、花草種植等基礎項目,厚土栽培、蚯蚓塔及昆蟲屋制作等生態過程,以及土壤覆蓋、植物整理等后期完善工程。


▼ 鋪設園路/厚土堆肥

1.jpg 2.jpg


▼制作蚯蚓塔/種植草花

3.jpg 4.jpg


▼搭建昆蟲屋/鋸橫梁

5.jpg 6.jpg


▼砌花池/鋪設五感路

7.jpg 8.jpg


▼鋪設汀步/厚土堆肥

9.jpg 10.jpg



Step 4 為了保障場地的可持續運營,除了場地自身的生長演替外,還將它作為承載一系列活動的載體。通過引入線上探索小工具、組建小小志愿者團隊、共同策劃組織展覽、引入更多來自高校或其他科研團隊的智慧力量,小花園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引入自然教育線下課程及線上工具

13.jpg 14.jpg


▼培育志愿者及兒童參與隊伍/創建智庫并開辦講座

 


Step 5 靜待植物演替,等待成為動植物的棲息之地。


▼夜間行走的小刺猬/ 自發生長的野花

17.jpg 18.jpg


▼柑橘鳳蝶/珠頸斑鳩

 


▼2020年秋/冬
21.jpg 22.jpg


▼2021年春/夏

23.jpg 24.jpg


Step 6 周而復始,繼續為生境花園添磚加瓦,靜待更多的故事上演……


▼為爬藤植物拉線  / 制作堆肥箱

 




建造低成本可持續生態景觀


面臨項目場地面積較小、改造經費有限等問題,項目采用了居民參與共建的城市微更新理念,通過低成本、低技術、可持續的方式打造能夠在低維護的前提下不斷進行自我演替的生態景觀。

規劃設計團隊以經濟節約為原則,對建筑垃圾(拆違鋼管、梁柱結構)、植物垃圾(木屑、枯葉)等進行了再利用,在花園簡單的結構框架中融入了節水花園、雨水花園、樸門永續、昆蟲屋等生態理念,通過種植設計、土壤修復和雨洪管理實現社區花園的可持續發展:所選植物多為抗性較強的多年生宿根花卉,在保證花園全年景致的同時可以露地越冬;加入廚余垃圾、植物垃圾進行厚土堆肥后的土壤,加之蚯蚓塔中蚯蚓的附加作用,可以保證土壤肥力;雨洪管理則是通過連接屋頂的小型雨水花園和節水花園實現的。


▼ 空間分布圖

27.jpg

28.jpg



提高動植物生物多樣性


植物多樣性

生境花園采用新自然主義生態種植方式,將草本植物擬自然化的形式組合種植。2020年9月種植了26種草花,所選植物多為抗性較強的多年生宿根花卉,既能保證花園全年景致,又可以露地越冬;2021年春天種植了攀援植物凌霄和五葉地錦;2021年秋天又補種了10種蜜源植物和適鳥植物,加之原有的香椿、槐樹、元寶楓三種喬木,小花園形成了有機且穩定發展的群落式花園景觀。8個小微花園種植的植物,或能夠吸引相應的動物。它們共同營造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5米*5米樣方定植平面圖:北京林業大學科研團隊每月觀測,收集植株和花期生長演替數據

29.jpg


▼植物種類配置

未標題-1.jpg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之下,新自然主義生態種植以其可持續且低維護的特性,逐步在世界范圍內替代傳統種植形式,成為城市景觀種植設計的一個主流趨勢。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在這種新型的景觀形式里得到了充分體現,擬自然式的群落種植設計形式能實現自我調節,并有助于實現中長期的生態服務功能。


 

  



動物多樣性

豐富的植物種類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也相繼來到這里,為自己尋覓一處城市中的自然家園。中關村眾享薈生境花園內已觀測到刺猬、珠頸斑鳩、螞蚱、柑橘鳳蝶等多種動物、鳥類和昆蟲。


▼已觀測到的動物

未標題-2.jpg 


微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不僅包括動植物多樣性,還包括微生物多樣性。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遍布各個角落,影響人類健康與植物生長,是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其中,土壤微生物是微生物的“寶庫”,是土壤——植物生態系統的基石。


▼土壤微生物與植物的互作關系

34.jpg


眾享薈生境花園原始土壤中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土壤生態系統遭到極大破壞,人工草花群落的種植會給土壤生態帶來怎樣的變化呢?2020年9月,中關村街道邀請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袁濤、高健洲團隊對此展開了專題研究。觀測數據顯示,經過一年時間,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有效提升,細菌多樣性指數顯著提高,其中Shannon指數由6.67增加到7.24,Simpson指數由214.22增加到388.29。土壤細菌群落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擬桿菌門與疣微菌門細菌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建植初期提高近一倍;土壤總氮含量逐漸增加,達到244.99mg/kg,增幅達440%。這兩者為植物的健康生長提供不可或缺的養分,同時也是土壤微生物群落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土壤微生物與植物三者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人工草花群落對于城市中受人類干擾嚴重的土壤生態具有明顯的修復作用。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提升與理化性質的改善也會反過來促進植物的健康生長,形成更美的社區植物景觀。




多方共建


在小花園的建設過程中,中關村街道既是發起者,也是倡導者,更是決策者。街道充分發揮責任規劃師的作用,為小花園的設計建造提供專業咨詢建議,同時著力引導各種社會力量深度融入并深入參與,努力形成政府、責師、專家學者、公益組織、志愿團隊有機結合、互為支撐、彼此互動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多方共建

35.jpg


中關村街道立足轄區高校、院所、企業云集,人才眾多的區域特點,從2020年開始定期舉辦中關村眾享薈國際人才沙龍,邀請城市更新、社區營造、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等領域知名專家作為街道的智庫志愿者,探討街道各項工作、共謀街區發展未來。


▼專家指導

 640 (20).jpg


在眾享薈生境花園建設過程中,把志愿服務項目作為有效載體和有力抓手,開展了“綠色生活創建暨綠色文明實踐系列活動”,活動分為手作社區花園、綠色生活創建、綠色文明實踐三大板塊,涉及自然景觀系統、水系統、能源系統、基礎設施系統、垃圾管理系統五個主題,環保志愿者自己動手持續更新。


▼志愿者服務

 


通過二十多場活動,從無到有共同打造出“12+N”的休閑體驗設施:“12”包括節水花園、雨水花園、可食花園、健康花園、昆蟲屋、蚯蚓塔、堆肥箱、五感路、木樁休息區、礫石區、昆蟲復眼、邊界景墻等一系列有趣好玩的空間,“N”則是指讓社區兒童參與其中的無限種可能。通過志愿者的共同努力,眾享薈生境花園不僅成為了眾多動植物和微生物的家園,更成為了百姓身邊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最生動的實踐課堂。

雙減政策出臺后,雙榆樹中心小學將眾享薈生境花園作為學生們的勞動實踐基地,開展課后服務。每周四下午的課后三點半,雙榆樹中心小學“種植社團”的30余名同學會來到小花園,修建花木、采集種子、觀察生物、制作積肥箱······這種由心而發的體驗讓每一個孩子擁有更多的成就感、獲得感、責任感和歸屬感。勞動實踐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既增加了學生們的科學素養,又鍛煉了動手實踐能力,更提升了小生態公民的責任感。


 


項目總結


經過一年半的努力,小花園從貧瘠走向生機勃勃,從灰色變得多姿多彩,成為了60多種動植物成長的家園,土壤生態得到明顯修復,土壤微生物顯著增加。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袁濤、高健洲團隊一直在對小花園進行“人工草本花卉群落是否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及城市土壤生態有積極作用”的研究;雙榆樹中心小學“種植社團”的同學們每周四下午會來到小花園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環保部的志愿者會定期對小花園進行維護。


640 (1).png 


除此以外,中關村街道還經常在這里舉辦讀書會、科普講座、志愿活動、環保市集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將眾享薈生境花園打造成一間開放的博物教室,促進公眾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培養公眾特別是青少年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




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2021年9月,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 COP15)的非政府組織平行論壇上,“中關村眾享薈生境花園”案例榮獲“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作為聯合國生態環境領域的重要會議,COP15全面總結了國際社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經驗,謀劃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藍圖,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


▼頒獎現場及證書

 




致謝


在立項之初,得到了北京大學李迪華教授“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設計”的理論支持;申請到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每年支持公益設計的名額,專業一院城市更新工作室用設計圖紙呈現了預想的圖景;邀請公益組織——北京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開展前期調研并提供智力支持。

在建設過程中,詹姆斯.希契莫夫設計與管理公司&新自然主義 (北京) 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的杭燁博士和她的團隊為小花園提出了生態種植建議;衡水豐草爭茂花木有限公司支持了小花園中的所有苗木;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為手作社區花園提供了專業指導和講解,寓教于樂的活動形式,讓志愿者們在付出志愿勞動的同時,更收獲了生態文明的創新理論。

2021年街道協助北京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爭取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全球環境小額資助計劃(GEF SGP)基金的支持,在眾享薈生境花園開展為期兩年(2021-2023年)的物候記錄,觀測城市社區生物多樣性和社區局部微環境的修復改造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影響,探索公眾參與城市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行路徑。

活動開展以來陸續邀請了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景觀學院博士后、亞洲項目負責人杭燁、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專業一院城市更新研究室主任劉琴博、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博士生導師許立言和代理院長李迪華、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碩士生導師高健洲、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心副主任李海龍、博旅文化創始人鄭洋、常青藤研究所所長林岳等數位專家學者參與沙龍活動,為小花園的建設建言獻策、添磚加瓦。



項目信息

設計機構: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專業一院城市更新工作室

項目面積:450平米

項目地點: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街道西南部

前期調研、提供智力支持:北京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海淀區中關村街道責任規劃師: 史育玉

施工:北京街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理論支持:北京大學李迪華副教授

生物種植指導:詹姆斯.希契莫夫設計與管理公司、新自然主義 (北京) 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生物棲息地指導:耘野工作室

苗木支持:衡水豐草爭茂花木有限公司

項目生物監測:北京林業大學高健洲老師、袁濤老師和趙雨辰同學

活動策劃執行:北京營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標識及展示:北京導先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設計師王寧、悟空

線上導覽小程序:北京斜杠田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博物活動和物種識別:博旅文化NatureCulture

藝術活動指導:冇Mao 原創生活實驗室

花園營造:十一學校Step Into教育公益社團學生、人民大學附中學生

所獲榮譽: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0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