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黃土、石墻、窯洞、掛滿金黃果實的柿子樹
院里散落的瓦缸、石磨構成了國人對于黃土地區民居的所有印象
項目處于太行山余脈的黃土丘陵區。順著山脈的變化,地塊旁邊形成一條深深的峽谷。場地內有多個河南傳統的窯洞。初到這里非常的荒蕪,但正是這種荒蕪、這種原始自然的力量,將太行山的經脈肌理勾勒得清晰可見。
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常被一些真實的事物所感動。它可能是一屢光線,也可能是歷經歲月打磨的石塊。這些感動我們的事物或者片段常常都是樸素的、極具質感,且富有生命力的。
黃土、石墻、窯洞、掛滿金黃果實的柿子樹,院里散落的瓦缸、石磨是質樸的,它們構成了國人對于黃土地區民居的所有印象。這些樸素、純粹的事物,它可能隨著時間、隨著光線的變化而產生迷人的變幻。
如何鏈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創新?如何重拾對于黃土地區的情感鏈接?這是設計之初不斷探索思考的問題。
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場所內的窯洞
窯洞內壁用輕設計的方式進行飾面處理,保留了本身的質感。地面上的石料運用傳統手鑿石進行手工拼疊。窯洞內部用整塊的米黃色洞石做座椅與噴泉,水緩慢的從窯洞的深處淌出來,流進窯洞外的水渠里,貫穿屋外的整個場地。
動與靜、過去與未來、局部與整體,流水從古樸的窯洞里流出,為整個場所增添了生命力。
黃土窯洞的情感記憶,場地重生、賦予場所新的生命。
? 道合團隊前期現場勘察
? 窯洞剖面及水渠平面施工圖
入口處參照傳統夯土墻的手法制作景觀墻
采用當地黃土、紅黏土配以當代工藝制作出富有大地肌理樸實、厚重的景觀墻。
傳統夯土墻具有泥土的質感和肌理,但可塑性及承重性較差。
經過對材料、工藝的仔細考量。最終確定用混泥土結構做墻的基礎,表層混合當地的紅黏土和黃沙,再結合鋼結構固定打磨,最終呈現出厚重樸實的景墻效果。
? 夯土墻剖面施工圖、施工現場照片
放置了一處提取傳統篆書元素設計的水中雕塑,這處雕塑,形成了空間的一個視覺焦點。
習茶是當代人將茶事美學與禪意慢生活聯結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空曠的場所中設計一個茶亭,成為該場所的視覺聚焦點,同時這里更是關于光線變幻設計的精妙之筆。
在茶亭外墻面的處理中,為了營造光影效果,利用雙層木格柵,處理亭子的墻面,四面墻四面不同的花紋,透出四種不同的光。從里往外看,或是夜幕降臨后茶亭里發出的光,又或是水隱映出茶亭的光影,顯得生動有趣。
這四棵柿子樹,是這片土地的原住民,幾十年的光陰里,它們見證了這座山以及生活在這里的人。 它們的根深深的扎進這片土地,這里是它們的家。本著對自然的尊重,設計中原地保留了這四棵柿子樹。
為保留柿子樹,前期設計及后期落地可謂煞費苦心。因設計需要,部分樹干會被埋在土里。后經團隊反復斟酌,最終為這四棵柿子樹修建了天井,讓它們仍舊安然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裸土墻、夯土景墻、當地石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工藝,奠定了項目厚重質樸的基調,更增添了無限的野趣。
? 當地石材的拼接
? 由黃土紅黏土混合而成的夯土墻 ? 瓦片拼疊的池底
? 自然木材的結構分解
設計中最大限度的保留地形地貌,利用地塊本身的高差設計出符合場所氣質的景觀氛圍。當地石材風化面拼疊的景觀池;8米高差的山壁、裸露的黃土配以鋼板扶梯,空間感、質感的強烈對比,直接了當,令人震撼。
從場地出發,落地階段經多次考量,最終將旋轉扶梯的雙柱改為單柱結構,外部安裝整塊耐候鋼板,最終呈現效果達到預期。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農耕時代生活在黃土地區的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窯洞里。那時黃土成為當地人耐以生存的根基,是自然對他們最大的饋贈。如今黃土、窯洞成為當代人對于過去最深的情感記憶。
道合懷揣敬畏之心,在施工圖落地階段經過無數次的探討、駐場反復斟酌,從地形的考量到結構的調整、從傳統與現代工藝的結合到材料的甄選。最大限度的保留改造窯洞、建造夯土墻、保護場所的喬木... ...通過傳統元素及自然元素的重新設計組合落地,打造觀山色、品滋味、居天地間、神游于藝術的淺山美學館,最終將情懷與理想落地變為現實。
夜幕下山林隱著永威·山悅
遠觀,它像是從土丘上、從峽谷里生長出的自然場所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