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長江未來濱江CBD”演繹特色文化 ——荷蘭NITA(尼塔)蕪湖造船廠地塊城市更新設計
蕪湖造船廠舊址位于蕪湖市鏡湖區,毗鄰蕪湖市的中心城區,是全市經濟、文化、信息、金融的核心區,交通條件優越,配套設施完善,區位優勢明顯,地塊價值可見一斑。
通過鏡湖區領導和業內專家的集體決策,本地塊的開發充分尊重場地的文化,基于蕪湖造船廠的歷史風貌,引入大數據平臺的產業活力,打造以航運文化為基礎,互聯網產業為支撐的特色的未來濱江CBD。
在蕪湖造船廠地塊的總體規劃中,荷蘭NITA(尼塔)充分挖掘了本土化的歷史文化,經過整合梳理,形成特色鮮明的三條文化軸線——長江文化、開埠文化、船廠文化。
三條文化軸線 長江文化
長江之歌這樣唱到“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你用健美的臂膀,高山大海”。這首歌用形象凝練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的母親河,展現了長江文化。它蕩滌著塵埃,承載著中華五千年厚重的歷史文化,它用“磅礴的力量”,義無反顧的“推動新的時代”。
本項目毗鄰長江西岸,位于蕪湖濱江公園向北的延伸段。蕪湖人民喜愛濱江公園,在濱水平臺望江遠眺,對長江的依戀之情難以言表。它凝結了源遠流長的文化情結,也孕育了蕪湖人開拓創新的文化精神。
自古以來,城市建設旁水而生,城市經濟依水而活。長江就是這樣一條黃金水道,長江經濟帶規劃引領著三大城市群沿江集聚,它的發展需要荷蘭NITA(尼塔)打破行業的壁壘和行政區的限制,站在新的高度詮釋內陸地區開發開放的決心。通過長江溫婉而有力的文化引領,把原來參差不齊的城市經濟體串聯了起來。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對于蕪湖有著特殊的意義,通過產業要素的統一和基礎設施的共享,蕪湖將迎來新的經濟飛躍。
開埠文化
初來蕪湖的游客,除了感嘆赭山鏡湖精致秀麗的風光以外,一定會對蕪湖各種風格的西洋建筑留下深刻影響。這就是蕪湖的開埠文化,融合了新與舊、中與西的文化要素,在蕪湖這座開放的城市,顯得自然協調。
蕪湖,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于1987年簽訂了《煙臺條約》,開辟為通商口岸。第二年,蕪湖正式設立海關,各國傳教士來到這里傳播西方文化,日積月累,中西交融成為蕪湖地域文化屬性的重要部分。
通過對這些開埠后老洋房的梳理,荷蘭NITA(尼塔)發現能將許多重要的歷史建筑串聯在一條空間軸線上,南段包括有中江塔、前英國領事館、天主教堂、蕪湖舊海關、王稼祥紀念館等。往北,這條開埠文化線穿越本項目基地,連接北側的弋磯山醫院、沈克非、陳翠貞故居等。這條無形的開埠文化線,是蕪湖歷史文化的重要游線,能夠為很多希望體驗西方文化的游客,歸結出一條重要路徑。
船廠文化
基地的開發方向之所以飽受爭議,是因為它地處蕪湖造船廠舊址。船廠的前身創建于1900年,原為福記恒鑄鐵廠,解放后,憑著執著和創新精神,在軍船車間曾成功研發了中國第一艘魚雷快艇。毛澤東、朱德、李鵬等國家領導人都曾造訪過這里,贊揚蕪湖造船廠為中國造船史做出的特殊貢獻。
如今,船廠已經搬遷,而當年3萬噸級的船臺、1500噸變坡滑道、百萬噸級的起重吊車依然靜靜的矗在原地。隨著城市更新理念的發展進步,大拆大建顯然已不適應于這樣一個百年船廠的改造。一個重要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應當受到保護,同樣留存下來的,還有一代人的驕傲和夢想。
基于特色文化的定制規劃設計
在規劃設計中,要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就要充分尊重現狀肌理,優化空間以滿足現代城市的使用需求。這就要求規劃設計師對場地進行定制化的設計。在對場地的梳理過程中,發掘其中的文化特色,打造演繹特色文化的主題空間。
文化演繹:展現文化主題的公共空間
以場地的文化歷史和工業記憶為主線,在造船廠地塊規劃中組織了三條文化空間軸,分別展示了不同的文化主題,承載了不同的空間功能。
工業文化記憶軸
東西向的工業文化記憶軸長約800米,連接蕪湖的南北向城市干道長江路為主要入口,一直向西延伸至長江邊。軸線以船舶工業為表現形式,展現了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
開埠文化展示軸
在對基地的梳理中,荷蘭NITA(尼塔)的設計師發現一條與周邊場地異質化生長的道路。經過與當地居民的訪談,發現原來它是一條長江筑堤前自發堆土形成的長江大堤,是長江岸線變革的印記。當地居民非常希望這份記憶能有所保留,在規劃設計中,荷蘭NITA(尼塔)依據這條長江歷史岸線和現狀建筑肌理,在大提西側將城市網格扭轉7度,形成尊重濱水空間肌理的新網格,一方面保留了城市文化的印記,另一方面也有效解決了新舊建筑和城市的布局沖突。
以保留下來的長江大堤為走向,聯系蕪湖周邊地區的西洋建筑, 形成一條長約1公里的開埠文化開放走廊。南接坐落在獅子山上的王稼祥紀念館(蕪湖圣雅各中學舊址),北連弋磯山上的老蕪湖醫院,為體驗蕪湖西洋開埠文化提供了標志性的場所。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最早開埠的是中國沿海城市,而長江是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內陸的主要途徑,通過對長江沿岸城市開埠時間的梳理,荷蘭NITA(尼塔)討論選擇了6個具有代表性的開埠城市,并以此為文化背景,通過蕪湖傳統鐵畫西方玻璃彩繪相融合的中西合璧的藝術表現方式,再現了各大城市具有地標性的西洋建筑。
開埠文化軸通過景觀化地形的處理,在步行道兩側采用下凹綠地和植被淺溝,既能在大雨時作為海綿體臨時蓄水,還能再現長江大堤的印記和景象,成為場所特征的延續。
城市濱江休閑帶
城市濱江休閑帶南側是蕪湖濱江公園,向北是連接弋磯山風景區環山濱水步道的重要接口。濱水空間的開放性和連續性體現了蕪湖在城市建設中以民為本,將城市最美的空間界面還給百姓的決心。
安全性。堅持安全性是濱水空間的首要原則。每逢長江汛期,長江沿線的各大城市都接受著城市安全的考驗。早在蕪湖濱江公園的設計中,荷蘭NITA(尼塔)就嘗試借鑒了許多的荷蘭成功經驗,用不同的高差解決了親水活動和江堤大壩之間的空間矛盾,并通過景觀化的處理方法創造了“隱形大堤”,既確保了安全,又處理的美觀。
生態性。巨輪、大橋、波光、蘆葦……這些元素共同組成了荷蘭NITA(尼塔)對長江風光的美好印象。為了避免過度建設帶來的硬質化的活動廣場,本次設計將駁岸的生態性提到了原則性的高度。除了引入不同種類水生植物,在駁岸的材質上也以石籠替代花崗巖,更能呈現出濱江野趣原生態的自然環境。
文化性。濱江岸線是承載長江文化的重要場所,展現了長江寬廣的胸懷和蓬勃的力量。場地保留了原江面上的碼頭,將其改造為供人們休憩觀景的場所,能零距離體驗長江之美。堤壩上還設計雕刻了當年毛澤東造訪造船廠時候的珍貴影像,向來訪者傳遞當年船廠的恢弘場面
定制建筑
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
從定制規劃到定制建筑,本項目始終將歷史和文化的要素保護繼承、更新重組,形成代表一個新時代的文化符號。改造完成后,由老船廠蛻變未來濱江CBD,將成為城市更新的樣板示范區。
荷蘭NITA(尼塔)在設計前對基地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對具有文化價值的建筑逐一進行標號和勘測。建筑設計在充分調研現狀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使用功能,提出不同的設計策略:
1.對場地內歷史性建筑、塔吊等構筑最大限度的保留、修復,傳承歷史文化的記憶。
2.蕪湖造船廠地塊新建的住宅樓、辦公樓均采用預制構件現場裝配,高效建造、節能環保。
3.大數據交易中心、地標性建筑等,通過生態循環有序轉換能源,并采用智能化服務、管理系統,為用戶提供高效、低耗的辦公環境。
4.在場地內比選出5個重要節點。在對歷史文化構筑 “修舊如舊、補新以新”總體原則上,通過對不同城市的更新案例的總結,提出“在房子上造房子”、“在房子下造房子”、“在房子外造房子”、“在房子內造房子”、“在房子邊造房子”的改造方式。根據規劃中產業功能的升級定制建筑改造方式,以體現定制化的個性價值。
標志性建筑對文化的凝練
一個具有文化意義的場所離不開標志性構筑對場地精神的提煉。本項目的標志性建筑位于工業記憶軸和開埠文化軸的交匯處,從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詩句中,荷蘭NITA(尼塔)領會其意境并獲得靈感,以視覺傳達力極強的“大門”的形態,高度概括了蕪湖這座城市敞開大門,海納百川的文化精神和開放姿態。
江輪沿著長江駛過,形態清晰的大門將給來訪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場地內高大的龍門吊是這組標志性建筑的前景,相近似的構成語言讓蕪湖濱江的城市景觀界面尤為和諧。建筑立面上折痕,在光線的折射下猶如流動江水,和建筑相連的步行天橋一起,構成了陽光下波光閃耀的長江意象。
結語
蕪湖造船廠改造將結合廠區現有布局,建立長江大數據中心、長江航運集聚中心,同時引入金融、研發中心、區域結算、營銷中心以及工業、創意設計等企業入駐,成為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為支撐的現代產業園區;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社區功能的綜合空間,是最形象、最生動、最直觀地表現場地特色的形式,也是城市更新中原地塊內涵和精神的獨特體現。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觀中國網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布者或我們聯系。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