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參賽作者:李沛桃 李赫 郭昱琢 王煒今
指導老師:王葆華
所在學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作品介紹:
此次設計作品《飄動的綠色哈達》主要有三個出發點:第一,景觀設計中可以通過必要的干預促成大自然形成良性循環的引導,對藏傳佛教文化圣地的保護當然也包括對當地自然環境的修復;第二,在設計中我們從自然、人、社會三個層面對基地進行了改進措施的分析,并就每一點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第三,我們的設計重點不在于將基地改造的多么現代化和完美,而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當地人的方法巧妙解決當地的問題才是我們想要追求的“利益”最大化,我們通過一系列小的改造,將點變多,數量變大從而連點成線再變面,目的是希望最終形成良性的綠色空間。
本次設計圍繞四川省色達縣境內的喇榮五明佛學院進行分析,將對基地的尊重和保護放在我們設計的第一位,并由此將當地的突出問題總結成這三個方面,通過幾個具體措施從局部反映整體,具體對當地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多發問題進行了控制;針對僧人現有住房條件過差,冬季學習和修行無法繼續的問題對其住房進行了改善;從五明佛學院這個社會群體角度來說,對其的修復和改造的方向出發,通過對其生活空間的點狀綠化的形成,并利用當地僧人日常修行的活動作為綠化傳播的媒介,長年累月逐步擴大綠化面積,從而改善當地綠色植被銳減的問題。形成一條連接僧人與自然的“綠色哈達”。
▲項目總平面圖、圖例及指北針
▲基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地處青藏高原與橫斷山脈交界處,高海拔條件對整修整個學院施工帶來困難,亟待尋找更加適應性的解決方案。
▲項目思想來源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延伸
▲項目中大、中、小三重尺度干預的設計框架
▲土方平衡方法改建土地
▲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緩解辦法——生態石籠、住宅區坡度改良策略
▲生態石籠效果圖
▲建筑冬季蓄熱以及熱量轉化方法
▲僧人生活場所干預策略
▲整體鳥瞰圖
1設計背景
本次設計的主要用地位于喇榮五明佛學院內,經過前期結合資料調研分析,該地為修行者的生活范圍,其中沒有大的集散空間,原有建筑密集,火災隱患大;沒有塊狀種植,且原有樹種單一,護坡固土能力差。整個基地范圍可活動性大,可塑性強,但地形限制較大。近年來,隨時信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修行者慕名而來,佛學院境內的建筑越來越密集,私搭亂建現象十分嚴重。故從尊重修行的角度,僧人們的生活環境過差,因為煙塵、飛沙導致的呼吸道慢性病和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導致的突發性傷亡都在無形中打斷了僧人的修行活動;同時僧人們除了學習向佛外,在日常生活歸屬感低。
2 設計概念闡釋
2.1思路來源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了五種,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該理論與此次設計的概念不謀而合,將修行者的日常行為與理論相結合,主要從“尊重”的層次,由淺入深的分析修行者的行為方式與生活習慣,從景觀的角度為僧人的生活提供幫助,從而減輕不必要的困擾對清修的叨擾。
從修行者角度出發,提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觀點,將設計重心放在對“尊重”的理解上,將尊重分為個人、場地和自然三個角度。
(1)尊重個人
尊重個人即為使個人權利得到保障,通過對個人住戶的周邊小范圍的改造,使僧人的起居日常化,改善之前艱苦的修行條件。
(2)尊重場所
尊重場地即為在不改變大的地理環境的同時,對場地初始性和習慣性功能進行保留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使其更能方便僧人的生活和學習。
(3)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既是前提又是改建的目的,保護當地原有的高原生態資源,又要通過一定景觀干預的手段阻止無序的人為活動對自然的破壞,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相對和諧狀態。
2.2主要設想提出
通過對場地的分析和對問題的總結,此次設計希望可以通過小尺度和中尺度的兩種干預手段達到設想的預期并對長期的干預做出展望。
(1) 增加小范圍綠化面積改善單人住所使用功能。
(2) 整合綠色空間形成綠色斑塊,設置公共景觀空間。
(3) 擴大綠色斑塊面積和數量,對周邊草甸及樹林起到促進共生作用,從基地衍伸至整個佛學院,對其嘗試進行干預性規劃。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觀中國網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布者或我們聯系。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