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在《景觀設計學》的五大主題欄目中,由陸小璇主持的“探索與過程”欄目通常關注那些存在于傳統景觀設計學邊界之上的、創造性的、基于景觀的跨學科設計項目,而以其前沿性、開腦洞和思維過程,收獲了一大批欄目粉兒。
探索與過程專欄編輯 / 陸小璇
香港大學建筑學系園境建筑學部教師
在應用生態工程進行污水處理及水衛生管理方面有著20余年經驗的“濕地工作室”,為我們展現了如何通過一個不到2平方米大小的“城市濕地小便池”項目來應對柬埔寨的水問題。該項目的尺度一方面足以使其成為自然濕地系統運作的縮影,即濕地通過去除營養物質、防止病原體進入河流與湖泊,從而實現凈化水質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向大眾證明,從長遠來看,合理利用金邊及其周圍現有的濕地資源,能夠節省建設傳統基礎設施所需的數十億美元。相信該項目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熱帶地區水利景觀的當代城市范式。
發展中國家在應對貧困、醫療衛生以及落后的基礎設施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時,往往都是以犧牲生態性與可持續性為代價的。實際上,我們應該對一些能夠減輕環境壓力的關鍵設計原則予以重視。在公眾健康和環境清潔領域,衛生與廢水處理問題盡管不像推廣疫苗和修建學校那么引人注目,但卻至關重要,人們對其關注度的逐步提升對設計項目提出了特殊挑戰。在許多文化中,用于描述當地衛生及人類排泄物的處理方式問題的詞匯相對貧乏,因而在探討時常常顯得不雅;此外,相關詞匯的表達也不夠具體、準確,給理解當地的衛生問題和展示設計方案都帶來了困難。因此,人們通常傾向于采用“眼不見為凈”的廢物處理系統,比如旱廁,但這種處理方式并沒有考慮到如何安全清理池中糞便,以及建立污水過濾系統的問題。在某些文化中,將人類排泄物用作農業肥料仍是禁忌話題;這意味著使用未經處理的排泄物施肥是“見不得光的骯臟事”。
濕地工作室的創始人泰伯·漢德博士在被濕地環繞的曼哈頓島長大;20世紀80年代,漢德就職于紐約城市規劃局,負責解決有關海洋、海岸、河口、河流以及流域的水環境管理問題。在此期間,漢德構想并發起了“史泰登島藍道”項目——一項利用紐約史泰登島密布的濕地水道進行雨洪處理的計劃。“藍道”項目為紐約市節省了超過1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藍道”項目的理念后被復制應用于克羅頓流域——它是紐約的飲用水源所在。20世紀90年代,漢德在博士研究中關注湄公河與位于柬埔寨的洞里薩湖——那里有世界上最豐產的內陸淡水漁業——之間季節性水體交換的生態和經濟關聯;這將漢德帶到了柬埔寨。從2008年開始,漢德的團隊開始將生態工程原理應用在柬埔寨的廢水處理和衛生設施領域;三年后,“濕地工作室”(Wetlands Work!)正式成立。團隊的名字即表明了自然系統在污水處理等方面具有的強大生態功能。如今濕地工作室已成長為一支擁有5名全職成員和一批長短期實習生、志愿者的團隊。他們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充分利用自然過程的設計,降低因在娛樂或其他途徑接觸未處理污水而造成的傳染病的發病率,使項目經濟、高效、易于實施。通過運用濕地工作室的系統,污水處理將不再“見不得光”,而是利用自然過程實現污水的安全排放,從而保護排放地的生態資源。
利用浮游濕地植物根系中的微生物活動,濕地工作室已經開發出多個陸地和水生污水處理系統。為了能在柬埔寨和世界其他地區成功推廣,這些設計具有高效、可持續、經濟合理等特點,并且便于就地取材,使用者易于接受,低維護且基本無需能源供給與化學制劑投入。在2012年金邊“我們的城市慶典”藝術節上,具有上述特點的“城市濕地小便池”(UWP)功能化原型,作為一項“可使用”的展品進行了展出。這一設計作品旨在:1)喚起金邊民眾對公共設施匱乏問題的關注;2)突出自然過程,特別是濕地在廢物循環方面的關鍵作用;3)激發簡潔而具有美感的城市衛生設施設計方案。
維護城市公眾健康與基本舒適度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和資源協調。發達國家也是從40年前才開始建立昂貴、復雜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用以保護環境、保障公眾健康。在一些欠發達國家,老式的污水處理方式仍然存在,廢水會被直接排入當地河水中。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這種污水排放方式帶來的問題日益凸顯,城市卻無力負擔常規的新式污水處理方式。有沒有更好的廢水管理方式?有沒有一種在使用性能和經濟投入方面均可持續的城市基礎設施?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有沒有更好的、更加可持續的水資源協調方式?在過去5年中,柬埔寨金邊市的人口增長了一倍,這對城市的飲用水供給、污水處理、雨洪管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我們的城市慶典”(金邊)
2012年,濕地工作室受邀為金邊“我們的城市慶典”藝術節設計一個裝置項目。在構思這個項目的時候,設計團隊想嘗試一些“非常規”的切入點:他們希望這個項目既能夠激發公眾參與性,又能夠提高其對于城市水問題的關注;同時,這個項目還應具有功能性和實用性。最終,他們決定建造一個“城市濕地小便池”。項目團隊圍坐在被稱為“合作研究室”的濕地工作室位于金邊的辦公室中,試著用竹簽、紙板和膠帶設計并制作一個項目草模。此次討論最終形成了一個可以幫助指導建造過程的簡單模型。濕地工作室的成員與柬埔寨智慧大學、皇家農業大學的學生經過數次討論,進行親手實驗以及原型制作,最終的設計、材料的選擇與工藝安裝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收集和建造
在柬埔寨,一切工作的進行都相對緩慢。亞歷克斯·利諾斯是一名來自澳大利亞的實習生,他這樣描述參與這個項目的經歷:“只是去了一趟木材店,或是在五金店里迅速地轉了一圈,我的一天就這樣不經意地過去了。這里有著完全不同的系統、暴漲的洪水以及灼人的熱浪;時常從錯誤的市場買到錯誤的材料,更糟糕的是我完全不會講高棉語……到了周四早上,材料才開始陸續到達安裝現場。我們開始馬不停蹄地砍、鋸、扭、系、卷、喝(水)、錘、切、堆、挖、填、舉、澆、鉆、擰、吃(飯)、粘……廣大市民在這一過程中也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三周后,我們克服重重阻力,成功地將濕地小便池安裝在我們事前選擇好的合適位置上;瞧,池塘中的水生植物正蓬勃生長。”
美學、功能與生物多樣性
“城市濕地小便池”的設計目的是創造一個主要依靠光合作用和微生物活動的作用而運作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以模擬“自然”系統的功能。該項目首先收集被污染的水(尿液),這些尿液經過植物和微生物過濾后分解成氨,并通過硝化作用進入氮循環。這一實驗性系統用木質框架對安置在其中的由透明PVC材料承載的“濕地”進行固定;濕地中種植的鄉土植物品種包括:蓮(Nelumbo nucifera)、水葫蘆(Eichhornia crassipes)、傘竹(Cyperus alternifolius)、芋頭(Colocasia esculenta)、大薸(Pistia stratiotes)、浮萍(Lemna minor)等。這個封閉的小空間保護了使用者的私密性;尿液通過一根由PVC管做成的“小便器”流入濕地的污水處理裝置。
該項目的尿液處理能力是通過對水葫蘆——一種常見的污水處理濕地植物——進行小規模的尿液耐受水平實驗而確定下來的。之后,我們根據其尿液處理能力估算出該項目的規模——在為期至少兩周的藝術節上每日使用該衛生間的人數。盡管足夠高的硝化速率降低了潛在的毒性氨水平,但由于該項目系統是封閉的,尿液中的鹽分最終會變得濃度過高而導致植物無法生存,因此設計師打算將其設計為一個非單一處理系統,希望借由生物處理過程對尿液進行處理,并突顯大規模生態系統在類似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注重污水處理功能,設計師們還追求功能性與藝術性的結合。這個能夠凈化人類排泄物的美麗的自然系統以一種生趣盎然、充滿吸引力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該項目整體反映了天然濕地的功能與美感,期望激起普羅大眾的關注,轉變那些了解與使用過該項目的市民的思想觀念。它為過往的路人增加了趣味元素,成為了城市人行道上的亮麗一景。它能夠對社區居民的尿液進行收集與處理。同時,社交媒體的利用在公眾教育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來自金邊的電影制片人阿米特·杜貝根據此項目拍攝了一段視頻,以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城市濕地小便池”。
濕地工作室致力于引導公眾重視自然濕地作為公共基礎設施和寶貴的生物多樣性系統的重要價值。“城市濕地小便池”項目是自然濕地系統運作的縮影,即濕地通過去除營養物質、防止病原體進入河流與湖泊,從而實現凈化水質的效果。項目團隊向過往游客發放宣傳單,簡要介紹濕地的重要作用,并將一個運行中的濕地系統真切地展現在他們眼前。該項目傳遞出的教育信息是:每個城市內部和周邊的濕地都具有天然的“免費”水處理功能。濕地是理想的凈化水質的公共基礎設施,而城市在開發利用濕地的這一功能方面擁有廣闊的前景,其中包括保護現存的濕地以及再造漫灘濕地。城市擴張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通過利用已有的濕地或建造新的城市“人工”濕地得以處理。從長遠來看,合理利用已有的濕地資源,能夠節省建設傳統基礎設施所需的數十億美元。這一規劃思想還能夠實現關鍵棲息地的保護,并為娛樂休閑、公園環境以及公共教育提供空間。在旱季,濕地能夠補給地下水,并通過蒸發降溫,使人類受益。目前,金邊市為了獲得城市建設用地而大面積填埋濕地和湖泊;在建筑與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城市忽略了對廢水處理需求的考量。這種做法會使我們失去大量建設生態基礎設施的機會,而這些基礎設施原本能夠幫助人們實現公私利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一些特有的生物棲息地或天然的處理系統正在迅速消失。事實上,濕地已經超過雨林,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棲息地類型。在城市周邊地區的開發過程中,為了保護那些能夠起到水管理公共基礎設施作用的天然濕地,需要在政府層面展開推廣和協調工作。作為一個關注公共問題的簡單項目,濕地工作室希望“城市濕地小便池”可以讓更多的人開始思考、設計并支持那些充分利用自然過程的解決方案,并促使公眾意識到我們對于自然系統的依賴;而這一認知關乎我們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的生存。
原文出處:
伊琳娜·查克拉博迪, 蒲謝爾·孔, & 泰伯·漢德. (2015). 城市濕地小便池:一項為喚起公眾對基礎設施問題關注的柬埔寨金邊功能藝術. 景觀設計學, 3(2), 120-129.
Source: Chakraborty, I., Khon, P., & Hand, T. (2015). The Urban Wetland Pissoir: A Functional Art for Raising Awareness of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s in Phnom Penh, Cambodi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3(2), 120-129.
編輯 / 汪默英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