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城市公共綠地對人群健康水平有著密切影響,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體力、社交與休憩活動在兩者間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以南京市老城區35個小型公共綠地為樣本,研究規劃布局和設計階段的建成環境要素對人群健康活動的引導作用。結果表明:綠地區位布局對健康活動頻次密度的影響相對較低,鄰近高密度住區的綠地對健康活動頻次密度的促進作用遠大于功能密集區域內的綠地;功能設施是影響健康活動頻次密度的主導因素,其中休憩座椅密度的正向效用最為顯著;合理的空間配置、開敞的環境界面能夠顯著促進健康活動的發生,綠地率或步道密度過高反而會對健康活動頻次密度產生負面影響。最后,基于研究結論,本文對小型公共綠地規劃設計提出了相關建議。
——以江蘇省南京市老城區為例
Analyses of the Impact of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of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on Public Health
—A Case Study on the Old City Center of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綠地與人群健康程度高度相關[1],人們在綠地中進行親近自然、健身運動和社交娛樂等有益于健康的活動,是促進人群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2]。然而,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城市建成區域規劃建設大規模城市公園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通過小型公共綠地“見縫插綠”地提升城市公共綠地系統的服務功能、滿足城市居民日常活動需求更具可實施性。
國內外針對小型公共綠地的研究多聚焦于內部建成環境特征,且主要關注其對使用者心理健康的影響,側重于研究綠地品質對使用者主觀感受和滿意度的影響。本文則聚焦于探究在規劃設計階段建成環境的可操作要素對人群健康活動的影響作用。
本文選取南京市老城區為研究范圍,總面積約43km2。綜合各類定義,本文將小型公共綠地的面積界定在0.04~1hm2之間[3],分別選取濱水綠地、社區活動廣場、歷史文化遺址、臨街休閑廣場等類型的共35個小型公共綠地作為樣本。
▼調研樣本區位圖 ? 關芃,徐小東,徐寧,王偉
研究分兩階段:1)確定各項指標及量化方法,完成數據收集;2)以小型公共綠地建成環境要素數據為自變量、以場地內健康活動數據為因變量,建立嶺回歸模型并分析結果。
影響因子量化方法
研究以小型公共綠地內的區位要素和功能空間要素為自變量。
▼城市小型公共綠地建成環境特征與健康活動相關性分析的探究框架 ? 關芃,徐小東,徐寧,王偉
健康活動量化方法
研究以小型公共綠地活躍時段內的多個瞬時健康活動頻次[4][5]為因變量,表示場地內的健康活動狀況。同時,選取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即樣本內健康活動頻次與樣本總面積之比)作為因變量數據,以平衡場地規模對結果的干擾。本研究對不同類型、不同活躍時段及不同使用人群的健康活動對建成環境各要素的依賴程度進行了逐項分析,并展開了針對性研究。
調研數據獲取
調研于2019年秋季溫度適宜、天氣良好的日期展開;以各樣本內空間視野開闊的位置為調研點,分別在上午(7:00~10:00)、下午(14:00~17:00)和夜間(18:00~21:00)人群活動活躍時段內對樣本每一個小時進行一次掃描式拍攝記錄[5],各樣本均選取一個工作日和周末進行數據記錄,最終收集到630組瞬時健康活動數據。計算各樣本內的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并對建成環境要素進行勘察與測繪,計算各指標數值。
結果顯示,各樣本內工作日與周末健康活動的差異較小,因此未進行后續分析。
▼各樣本內工作日、周末及日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分析 ? 關芃,徐小東,徐寧,王偉
建立嶺回歸模型
研究對自變量和因變量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借助SPSS統計軟件構建綜合模型。由于部分變量存在中等程度的多重共線性(VIF>4),因此選擇嶺回歸進行擬合。經過逐步剔除變量,最終變量L1、L2、L3、S2、S4、E2、E3、F1a和F1b得以保留,獲得清晰的嶺跡圖(K=0.3)。
▼建成環境要素與日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回歸模型嶺跡圖 ? 關芃,徐小東,徐寧,王偉
將自變量與不同活動類型、時段、使用人群的健康活動頻次密度進行回歸擬合構建特征模型,擬合過程中各模型保留下來的變量有所差異(表1)。表1中未列出的變量,即為該模型在嶺跡圖階段剔除的變量。
模型解析
綜合模型的擬合情況較為理想,各變量的解釋力總計75.5%。變量中對日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呈正向影響的要素按照重要程度(Beta系數)依次為F1a(0.267)、F2a(0.232)、E3(0.198)、E2(0.147)、L1(0.144)和S4(0.108);呈現負面效用的要素為S2(-0.208)、L2(-0.134)和L3(-0.105);S1、S3、E1、F2和F3在綜合模型中并未展現出顯著作用,其效用有待通過特征模型進一步細究。
▼綜合模型中Beta系數分布圖 ? 關芃,徐小東,徐寧,王偉
特征模型中,自變量與因變量關系與綜合模型一致,驗證了模型的穩定性。部分變量在不同特征模型中展現出的顯著性和影響程度有所差異,可見不同健康活動對各要素的依賴程度和敏感度不盡相同。
區位要素的影響
L1在多個模型中均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呈現正相關,說明可達服務范圍內居住建筑面積越大的小型公共綠地內產生健康活動的可能性更高;L2在多個模型中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呈現負相關性。功能密集區域的使用群體多為上班族、學生和游客,對小型公共綠地的使用頻率低、使用時間短;L3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在多個模型中存在不顯著的負向影響。多個緊鄰的公共綠地雖然對于使用者具備一定吸引力,但彼此之間也存在一定競爭關系。
空間配置要素的影響
S2在多個模型中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呈負相關。植被可以有效改善場地微氣候,對提升場地環境品質有重要作用[6],但其占比過大會減少硬質鋪裝面積占比、擠占人們的活動場地,從而導致健康活動頻次密度的降低;S4在綜合模型中對日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的影響作用不明顯,對健身運動型活動(0.199)和舒緩休憩型活動(0.196)存在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S3與兒童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呈顯著負相關(-0.254),步道空間對兒童并不具備持續的吸引力。該指標在綜合模型中未起到顯著效用,因大部分小型公共綠地內的步道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不強,僅起到通行作用;S1在所有模型中均未對健康活動頻次密度起到顯著影響,說明不同規模的小型公共綠地都可以通過合理的布局設計促進健康活動的提升。
環境界面要素的影響
在綜合模型中,E3對日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的影響最為顯著并呈正相關,說明較為開放的場地對人們的吸引力更高,也具備更高的安全性;E2與日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也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界面臨街率較高的樣本可達性好,夜間安全性也較高;E1在綜合模型中未發現顯著作用,但對上午活躍時段(0.116)、夜間活躍時段(0.119)和健身運動型活動(0.113)呈促進作用,說明人們樂于在濱水景觀良好的場地進行活動。
功能設施要素的影響
F1在綜合模型及各個特征模型中對健康活動頻次密度都呈現出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F1a和F1b對不同類型和時段的活動存在不同影響;F2對日均健康活動頻次密度未見顯著影響,但對健身運動型活動(0.180)呈顯著正相關,且備受兒童(0.162)青睞;F3對夜間活躍時段的健康活動頻次密度(0.173)呈顯著促進作用,且與兒童健康活動頻次密度(0.124)存在正相關。說明適當密度的照明設施能提升場地活動舒適度,夜間安全性,便于家長對兒童的看護。
結論與討論
1)小型公共綠地的合理布局和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其對健康活動的引導作用,促進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
2)在區位層面,布點可達服務范圍內居住建筑面積越大的小型公共綠地對健康活動的促進作用遠大于選址在功能密集區域的小型公共綠地,而集群布置的公共綠地雖能為居民提供更多樣的選擇,但集群內單個綠地對健康活動存在競爭性。
3)在功能空間層面,功能設施是影響健康活動的主導因素,其中休憩座椅設施密度的增加對健康活動有較高的促進作用,健身設施的設置對健身運動和兒童健康活動存在顯著的促進效用,適當的照明設施則有助于提高夜間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合理的空間配置也能夠較為顯著地促進健康活動的發生。綠地率過高時,健康活動頻次密度將顯著降低;步道密度過高對兒童的健康活動存在負面影響;空間類型豐富度對健身運動型和舒緩休憩型活動呈顯著促進效用;環境界面形式對健康活動也存在一定影響,界面開敞、臨街率高的小型公共綠地更易吸引人們訪問并參與健康活動,濱水界面率則與上午和夜間的健康運動頻次密度呈正相關。
本研究關注小型公共綠地建成環境要素對人群健康活動的影響,部分要素的分析結果與其他相關研究中該要素對人們主觀感受的影響的分析結果差異較大。這意味著部分要素對健康活動客觀存在的“量”和人們主觀評價的“質”的影響作用是相反的,在設計過程中應根據實際需求對兩者進行均衡考慮。由于本研究僅對相關性展開探討,對各項指標的合理數值區間的研究不足,有待在未來的研究中通過拓寬樣本數量進行深入探索。
小型公共綠地規劃設計建議
小型公共綠地的選址、規模、類型及布局應綜合考慮潛在使用人群的可達性和活動需求;在密集居住區域增大活動場地的面積占比,在功能密集區域著重加強環境品質的優化。此外還應關注以下層面:
1)應提供足夠容量的活動場所和豐富的空間類型;建議采用高冠樹木與休憩設施、活動空間緊密結合的形式,避免布置大面積無法進入的綠地;步道的鋪設要與周邊步道系統建立良好聯系,且密度不宜過高;
2)需保證場地良好的開放性,宜在人流量大的臨街界面結合無障礙設施設置開敞入口空間;利用濱水空間布置休憩設施或健身設施,或保證濱水活動場地規模;
3)布置充足的戶外座椅,采用木質座椅以提高舒適度[7];提供多樣化的休憩設施[8],利用花壇邊緣和樹池四周布置集中座椅、布置座椅容量較大的遮陽休憩設施;結合樹木或休憩座椅設置健身器材;鋪設適宜密度的照明設施,保證夜間場地照度能滿足健康活動需求。
部分參考文獻
[1] Yao, Y., & Li, S. (2018). Review on Research of Urban Green Space Based on Public Health.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34(1), 118-124.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18.01.029
[2] Ma, M., & Cai, Z. (2016). Research on Health and Urban Green Open Space—Health Benefits and Design Strategy.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32(11), 66-70.
[3] Chen, T., Wang, D., Shi, F., & Sun, B. (2017).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pocket parks in China. Chinese Horticulture Abstracts, 33(2), 81-83. doi:10.3969/j.issn.1672-0873.2017.02.029
[4] Chen, Y., & Liu, T. (2016). Exploring the Factors that Attract People to Visit Public Spaces of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f the OCT, Shenzhen. Architectural Journal, (2), 107-112. 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6.02.022
[5] Chen Y., & Zhao X. (2014). Research on Ground-floor Interfaces Along Stree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destrians: A Case Study of Huaihai Road in Shanghai. City Planning Review, (6), 24-31. doi:10.11819/cpr20140605a
[6] Xu, X. (2008). Influence on Urban Environment of Open Spac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Planning and Designing. New Architecture, (2), 95-99. doi:10.3969/j.issn.1000-3959.2008.02.020
[7] Zheng, Q., Jin, H., & Tang, Z. (2018). Research on Rest Facilities of Pocket Parks in Hangzhou Central Area Based on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34(S2), 114-118.
[8] Marcus, C. C., & Francis, C. (2001). People Places: Design Guid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 (K. J. Yu, Trans.). Beijing, China: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參考引用 / Source:
Guan, P., Xu, X., Xu, N., & Wang, W. (2020). Analyses of the Impact of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of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on Public Health—A Case Study on the Old City Center of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8(5), 76-92.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20036
編輯|田樂
翻譯|徐小東 田樂 關芃 張然
制作|林愛萍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