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如果你參加了溫哥華當地的規劃委員會聽證會,就會肯定一點,街區類型學是近年來城市規劃與建筑界的熱門話題。
迪拜塔|@Google
世界上最昂貴的酒店,是建在阿拉伯灣一座人工島上的迪拜塔阿拉伯朱美拉酒店(Burj Al-Arab Jumeirah)。酒店以獨桅帆船為靈感,在裙樓基座上建立一系列的薄塔,邊上是人造水體。
如今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郊外的沙漠中,石油大亨們打算做一個溫哥華福溪(False Creek)的全尺寸復制品,一個假的福溪,并附之美名“溫哥華阿拉貝”(Vancouver al-Arabe)。
假的福溪(False False Creek)@ New Urbanism: “The Vancouver Model”
溫哥華原型正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在美國,溫哥華開發商和他們的建筑師使用香港原型(Hongkong prototype)現在引領著高層住宅市場。
“溫哥華風格”到底有什么魔力?何以讓世界各地爭相效仿?
溫哥華|@ Pinterest
溫哥華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在這座城市里做建筑設計的一個核心任務是創造出與自然景觀的關系框架,改善人們的居住空間,讓他們能更好的享受周圍的環境。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溫哥華的象征是山脈和海洋,而不是建筑天際線,所以建筑師們總想要通過加強建筑風格,來回應這讓神仙都羨慕的地靈景觀。
尊重建筑文脈,是建筑師在提出新觀點時要處理的基本問題。作為設計師,首先要研究現有的默契做法的成因,才有機會更好地為自己的觀點找到一個立足點,并非為了新穎而故作奇特狀。
在常年與國內同行的交流中,大家總是熱切地期待聽到關于溫哥華經驗的介紹,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溫哥華模式”絕非建筑師手捏油泥的造型結果。在推廣這種模式之前,你必須先了解加拿大稅收、交通和住房政策的大背景,以便理解它的由來。
在城市設計領域,“溫哥華模式”還跟加拿大政府沒有相應的開支有關:許多時候與城市設計相關決策都并非政府委托、而是設計師與客戶不得不自發地團結起來,共同面對。也可以說是由于疏忽,造成了人們對這種建筑解決方式的共識。
溫哥華模式的形成,有兩個重大的規劃決策做背景:一是,溫哥華是座沒有高速公路的大城市;二是,在混合用途、中等密度的再開發刺激下,它是建筑師與開發商共同“發明”的一種解決方案。
普通的美國百姓恐怕很難理解他們國家的公共財政部是如何為城市擴張提供補貼的。美國州際公路,是二戰后美國龐大公共防御系統的一項重要措施。州際公路經過美國絕大多數主要城市,大城市的市區幾乎都有洲際公路穿過。
《1944年聯邦援建高速公路法》明確地將城市道路納入聯邦援建范圍內,建立國家州際公路(National System of Interstate Highways),連接主要都市區、城市和工業中心,并為國防服務。因此美國州際公路是二戰后的國防措施,由聯邦資助。公路使用者通過燃油稅、過路過橋費支付大約一半高速公路成本,其他則由聯邦政府預算支出。
就全球而言,在城市中心區建高速公路幾乎是美國特有的現象,這是由美國政治和“公眾”觀念引起的。
然而,由于加拿大缺乏國防補貼,加拿大城市只在需要的地方修建高速公路。由于20世紀60年代末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建筑系教授領導的公民起義,溫哥華是北美唯一一個市內沒有高速公路的大城市。
溫哥華的確與北美很多大城市不同,人們戲謔地稱其為“溫村”,是因為它給人感覺就像個大鎮。
優越的地理條件給城市居民留下了一筆獨特的遺產,無論誰都能享受到自然的饋贈。溫哥華市中心最初是一個島,但它與加拿大大陸地區連接部分的鹽堿地被陸續填平,因而形成一個半島式的市中心。
市內最大的城市公園是斯坦利公園(Stanley Park),所在地以前曾被用作軍事保護區,在城市建立后不久就被用于公共用途。相比之下,舊金山人民斗爭了150年,才讓它城市邊緣的軍事區被公共利益所用。
南福溪1975年的狀況|@溫哥華市檔案館
1990年代后 福溪南北兩岸加快了開發步伐 @City of Vancouver
溫哥華早期最有影響力的城市設計理念,是規劃師弗朗西斯·馬森·拉滕伯里(Francis Mawson Rattenbury)提出的,他提議在斯坦利公園入口處修建一個市民中心。
規劃師弗朗西斯·馬森·拉滕伯里|@維基百科
南福溪規劃中成功的核心關鍵詞是社區|@City of Vancouver
加拿大這個國家總的來說溫良謙遜,其憲法追求“和平、秩序和好政府”(“peace, order and good government”),加拿大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其憲法的需求一致,試圖作出“好政府”的樣子來。
“溫哥華模式”的典型做法|@Google
● 15層到40層不等,為了保護公眾視野和最大限度地保護隱私,塔樓之間至少相隔80英尺(24.4m)
● 高度上限為300英尺(91.4m);群樓有30-70英尺高(相當于3-8層樓)
● 塔樓標準層的占地面積很小,約有7000平方英尺(650平米),“坐”在面街的平臺上
● 剪刀梯能讓塔樓顯得又高又細。同一座塔的兩個樓梯,一個在另一個上面,用防火墻隔開
● 裙樓的頂部是三層的聯排別墅或零售店面景觀,地下停車場
● 是一個混合功能、混合收入的社區結構
● 豐富的公園、綠地,公共藝術和便利設施,社區街道生活會隨著每個項目而日益改善
● 塔樓在網格狀的街道上,延伸現有的城市結構,并輔以獨立自行車道和人行道
● 街道兩旁有行道樹,景觀帶后退,聯排別墅有單獨的入口
● 每個項目必須從現有人行道后退12英尺(3.6m),其中一半用于人行道加寬和行道樹,一半用于景觀帶,包括室外座椅和獨立單元的入口
在當地人的共同努力下,“溫哥華模式”不斷調整,以滿足城市生活的新需求。接下來的這個例子能證明這一點。
1950年代的煤港景象|@溫哥華檔案館
19世紀80年代末,煤港(Coal Harbour)是一個開放的海濱,兩旁是私人停泊碼頭,還可停放滑翔水上飛機,往返于溫哥華島與大陸之間的鐵路貨運輪渡碼頭。
煤港今貌|@普華永道事務所
總原則
● 煤港住宅發展的最重要目標是為接近市區的人提供就業機會,降低通勤成本。
● 確保水資源的多樣性和文化上的充分融合性得以保留,以增強煤港入口形象的方式,讓它成為以混合用地為標志的、全新理念的海濱社區。
● 促進提供各種新的城市用途,包括住房、零售、辦公、酒店、娛樂、文化和公共開放空間。
● 讓溫哥華市民更方便、更愉快地參與到多樣化的海濱活動中來,并把受外地訪客和市中心以外地區的人歡迎、吸引他們使用這里當作一個主要特征。
從斯坦利公園到煤港是很多跑者的鍛煉路線|@Pinterest
地 形
濱水空間高差錯落|@Google
公園與開放空間
Emery Barns Park|@City of Vancouver
居 住
● 城市的總體目標是鼓勵靠近市中心工作地點的居住機會,盡量減少交通影響、場地局促。
● 認識到緊鄰市中心和西區的高密度環境,煤港的平均居住密度應該與市中心半島濱水區的居住密度相當。煤港與市區和濱水環境的密度過渡。在靠近高密度市區的東部和后部允許更高密度。鼓勵在靠近濱水區邊緣和靠近西區和斯坦利公園的場地西部降低密度。
● 在評估居住社區時考慮的其他方面包括創建具有獨特特征的區域、創建具有私人飛地感的可識別空間、社區-商業服務的適當整合、聯系和開放空間特性,以及其他良好的場地規劃原則。
● 整個地區的居民區應具有密度和其他特征的多樣性,以響應鄰近特征、區域特定特征和家庭組合。
社會多樣性和包容性
● 鼓勵提供中等密度的房屋租賃區。
● 每個社區都要實現家庭結構和收入的多樣性。多樣性包括有老人、有子女的家庭、有特殊需求的人士、單身、夫妻二人,這種描述還會隨時間有新的詮釋。
● 至少要有25%的居住單元適合有孩子的家庭居住。允許提供非市場住房組合的廉租房替代方案。
● 兼顧中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住房。原則上每個主要發展區至少有20%的住宅單元供中等貧困家庭使用,其中一半給有孩子的家庭。
建筑形態
公共安全
1. 羅布森廣場
曾任規劃總監的雷·斯帕克斯曼(Ray Spaxman),將他那套英國式的建筑形態控制、強制混合用途開發的想法用在溫哥華市中心。在現任規劃主任拉里·比斯利(Larry Beasley)的領導下,這種干預主義、預設的城市設計方法有了更深的執行。
兩任領導對溫哥華市中心的規劃思路基本一致。左:雷·斯帕克斯曼(現在UBC區域與社區規劃學院任教)右:拉里·比斯利(現任主任)
從建筑設計上講,兩任規劃領導者以開明都市主義的名義所發揮的力量,可能讓個人建筑設計師為此付出代價。然而20世紀70年代末亞瑟·埃里克森(Arthur Erickson)開發的羅布森廣場(Robson Square)卻是個例外。
不怎么受到新都市主義風格限制的亞瑟·埃里克森
溫哥華美術館在羅布森廣場邊
羅布森廣場 下沉部分是冬季滑冰場
2. 格蘭維爾島
另一個完全不走“溫哥華模式”的例子是格蘭維爾島(Granville Island)的開發。上世紀60年代,尋求改革的市政府發起對福溪南岸混合用途、中等密度的振興計劃。聯邦政府還把它附近的工業區格蘭維爾島變成了一個本地藝術家云集的文化購物休閑勝地。
格蘭維爾島從工業區被改造成人氣蓬勃的文化購物休閑地
城市評論員特雷弗·波迪(Trevor Boddy)認為,格蘭維爾島和羅布森廣場的成功,有助于清除前后兩任規劃主任建筑形態控制和強制混合用途開發對市中心的沖擊。
管理上的彈性,不可避免地讓后來的項目歷經更長的周期才能達成統一。在這其中,城市設計委員會對很多重要項目決策起到關鍵作用。城市設計委員會隔周開會,允許市民旁聽。
委員會成員由本地企業資深設計師、社區領袖、官方機構工作人員組成,沒有官方任命,純靠自薦并由前任委員會投票選出。
我的心得
海外華人社區對溫哥華模式如此熱情,其簡化版也是當今中國城市住房的首選原型。你可以在上海、廣州、深圳看到驚人的建造高樓大廈的熱潮,這些形態的建筑很大程度受香港原型的影響。
未來十年,中國將達到與歐洲相同的城市化率。和北美相比,香港和溫哥華的高密度革命才是真正的“新城市主義”。當然,只有對各種“主義”保持敏銳,才有可能防止它像廉價毒蘑菇一樣侵犯大城小鎮。
首先確定一件事,那就是溫哥華的城市原型比所有二十世紀大肆宣傳的現代主義城市規劃項目更省能源、能容納更多人,并有助于創造更好的城市鄰里關系。
人們至今仍對二十一世紀的城市該是什么樣充滿奇思妙想。溫哥華作為一個21世紀的城市樣本,它被構想出來,有好也有壞。
作為設計師,我們應是感官最敏銳、最能理解他人的一群人。通過職業實踐的方式,加強對同胞的興趣。就像宗教教誨的那樣,“愛你的鄰居”。
煤港作為“城市客廳”的形象,打破了人們對私人住宅的刻板印象,設計師和整個項目的參與者們表現出與人合作的熱情,以居民、場所和環境作為建筑的基礎。突破了對他人漠不關心給城市居民造成的傷害。
在接觸并理解世界上各種問題時,我們都能看到一些特別的人作出特別的努力。
才華不是不勞而獲的恩賜,必須加上信念,才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世界。
無論你是建筑師,景觀設計師,還是規劃師,無論你在政府機關還是企業里工作,無論你從哪里來、要去向哪里,都要鍛煉自己的感官,訓練自己與他人合作。
當人們能夠與周圍環境自由、無障礙地互動時,心中就會生出強烈的認同感,一種與這個地方的創作者心境同步的美妙感覺。
正因如此,雕塑必須要有觸感(哪怕作為展品本身禁止觸摸),咖啡的香氣要能讓咖啡店周圍的鄰居們聞得到。只有當最親近的鄰居對他們的住所、依戀的空間感覺越強烈,他們才會對自己的社會身份特別認同,確定自己屬于這里。
假如你有孩子,你希望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記得把他們培養成社會的好公民,提高他們的社會感,并讓他們理解和喜歡自己國家的傳統和文化。
做生活的好朋友,堅持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無可替代的事情。堅持未必一定勝利,它能讓你的心通向幸福。
參考文獻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