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當代藝術家閔一鳴老師與北京觀筑景觀規劃設計院創始人、院長兼首席設計師孔祥偉老師,從他們的豐富而互相交叉的設計創作經驗進行分享,對公共空間、景觀環境中的藝術性應該如何抵達進行了探討與解答。帶來更多的關于藝術與景觀的深入思考和啟發,讓參與人員深受啟發,并對藝術和人文的魅力產生了更深的體會。
點擊下方連接查看講座完整回放:http://mrw.so/5t4CiU
嘉賓:閔一鳴
面對當代景觀設計,閔一鳴認為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好看與好用,更多時候人們會關注存在者的存在意義以及場景存在的原因。因此,他提出公共空間的營造,要有更為廣泛也更為深層次的意義。
基于此閔一鳴為大家介紹了他所設計的四個城市景觀案例,以實際的項目展示他將藝術與景觀融合的方法。首先展示的廈門美仁園利用了紅磚素材追隨自由曲線,并以陶瓷燒制百年老照片與紅磚嵌合形成當地場域的獨特展示。
紅磚基底,自由曲線
老照片墻
接下來是以電影為設計主題的廈門老劇場文化公園,設計師將老電影器具、電影放映員雕塑、陶瓷影劇照等作為要素融合在場地內。地面鋪裝采用白-灰-黑的花崗巖,以模擬電影院光線由亮轉暗的過程。閔一鳴認為富有藝術性與紀念意義的設計場景良好地促進了周邊業態活力。
老電影器具展示
除了廈門本地的設計,閔一鳴還將他對景觀的理解帶到了更遠的地方——德國特里爾廈門展園。他將廈門紅磚不遠萬里運送過來,利用中國傳統屏風的形式將水墨意境和散點透視結合,保持了廈門風情的同時尊重了場地特性。
紅磚屏風
最后閔一鳴分享了漳州南太武黃金海岸“石園”,作品由閩南特有原石組成,以綿延三百米的石陣喻指生命之河,分為“展”“觀”“合”三個階段。
“合”主題區
在案例的分享中,閔一鳴對于景觀中諸元素的處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對于被提供的場地,他提出先要全然的"觀",真正專注、整體、深入地看和體會,就會有所覺察,再由覺察產生洞見,此時場地就會告訴你想要的答案。
嘉賓:孔祥偉
孔祥偉首先提出了“回家設計”這一詞匯,從在地設計師的角度,闡述了鄉村設計理念和營造的過程。他認為鄉建過程中的設計實踐,不同于城市中的實踐,工作環境與條件的變化導致工作方法產生了變化;鄉村里的設計,在大部分時間里需要設計師在真實的鄉村中在場設計、在場營造。變設計為營造,即變設計師為工匠,進而變營造為生活,把艱辛的工作轉化為喜樂的生活,這種變化反過來影響了設計思想的變化,也導致了具體的設計方法的變化,最終也使自己的內心產生了變化,這種內心的變化就是“回家”。
孔祥偉近年走過的村子
接下來孔祥偉對幾個典型鄉村改造進行了分析。鳳凰措,一個空心村的再生營造;朱家林,共建共享的生態村落;新華塔,陜北窯洞村落的新生;龍子峪,普通鄉村的空間營造。
鳳凰措民宿區航拍
朱家林鄉村生活美學館正立面
新華塔,陜北窯洞村落全景
龍子峪民宿接待中心的院子,保留了老院子的空間
通過這些實踐案例,他進一步解釋了回家是什么。首先是回到物質層面的“家“,不是特指自己的老家或小家,是指生長在大地上的身體與精神庇護所。大部分中國人的根在鄉村,回到鄉村就是回到這個庇護所,進而營造庇護所。其二是回到精神層面的“家”,是指人的精神和自然連為一體,并找尋到最初的自己,把他安放在自己的所有行為當中。
在鄉村中從事設計的終極意義在孔祥偉看來就是“回家“,自己回到“自己”。
Q:想請問閔老師對于光線、時間、空間等的敏感感知能力是怎樣形成的?
閔一鳴:無論藝術還是景觀,都需要很認真的面對,這個認真要建立在真誠的前提下。就像我做繪畫和雕塑,都是我自己必須親力親為的,包括現在這樣的空間也是我和助手們一起完成的,這樣才可以讓大家更好地理解。
Q:孔老師好,在您整個設計過程中可以看出設計師獨立的對于空間的思考,但又很好地和當地環境、人文環境有所呼應,想請問您這些體會和設計成果某種程度上是否源于您的鄉愁,有您個人的體會穿插其中嗎?
孔祥偉:這個問題非常好,的確是這個樣子,比如說鳳凰措,整個村子和我小時候生活的是完全一樣的,我當時面臨一個村落,面對它令人震撼的廢墟,能夠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對我來說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我小時候的對空間復雜性、神秘性的記憶,如果能夠通過現代手法展現出來,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設計中,我從一個新鄉村人的角度思考我需要什么樣的房子和環境。決定要用新的材料置入,同時與老房子結合,產生回家的感覺。不是指回真正的老家,而是一個擁有鄉土記憶、歷史和未來的新家。我們回望歷史也一定要面向未來,就是現在的家。的的確確有很多情感包含在里面,每一個項目都有割舍不斷的情愫在其中。這和我從小的生活經歷有關,和我對鄉村的熱愛、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Q:兩位老師的出資方都非常支持您們的設計創作,想請問兩位老師是如何與出資方以及實際的使用者達成創作共識的?您們的表達為什么能這么充分,可以得到他們的尊重?
閔一鳴:關于出資方的問題,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說服領導、民眾以及資金方面,讓他們允許你發揮,我認為首先需要挖掘歷史,認清現在。設計要好用,要讓大家覺得到這來是一種享受,設計表現方法必須要合適,要有盡可能多的手段,比如水墨畫、油畫甚至美術史都要盡可能多做了解。這樣向領導說服這個項目的時候,你才能有充分的理由。對于自然關系,你要能夠和相關的專家說明,你設計的植物也好材料也好都是最合適、最經濟的,就像一棵樹在這里是可以茁壯成長的,可以給人們帶來精神及各方面營養的。
孔祥偉:就我的實踐經驗來講,我接觸到的出資方分為兩種,一類是政府或者開發商。還有一些設計是個人的,分為村民或者朋友。不同類型溝通的方法和要點都不一樣。
從政府和大開發商角度來說,他們一般對我們之前的實踐都有所了解,有很長的預熱期,就能較好地保證實施。有的建筑成本確實比較高,我算是幸運,碰到的投資方有一定實力,也想在鄉村做好的藝術建筑,想讓它時效長一點,所以在設計創作中得到了很大支持。
對于村民個人出資的設計,投入一般很少。從設計角度來說創新的東西不多,需要很好地溝通聽取他們的建議。舉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是在新農村,他們的戶型圖就是村民畫的,要求樓梯一定要在戶外。這是因為他們一層是老人住,二層是孩子回鄉后住,樓梯在外面可以節約室內空間,也不影響隱私性。所以我們很多時候就要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很多時候設計要讓步于功能。還有一類是朋友找到我,這種情況他對我的風格是認同的,在經濟和功能兩個前提都滿足的情況下,美學角度我就擁有非常強的話語權了。
主辦: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中國水利學會生態水利工程學專委會、中關村綠智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聯盟 承辦: 《景觀設計學》期刊、景觀之路游學培訓中心、景觀中國網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觀中國網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布者或我們聯系。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