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在《景觀設計學》的五大主題欄目中,由陸小璇主持的“探索與過程”欄目通常關注那些存在于傳統景觀設計學邊界之上的、創造性的、基于景觀的跨學科設計項目,而以其前沿性、開腦洞和思維過程,收獲了一大批欄目粉兒。
智慧城市力求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然而技術是否能讓城市變得更有人情味?在城市中,人們的情感因素如何被測量,應該怎樣被激發,又由何釋放?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位工業設計師是如何滿懷熱情,用計測器來感知維也納夏日的吧!
探索與過程專欄編輯 / 陸小璇
香港大學建筑學系園境建筑學部助理教授
在本文所介紹的“夏日偵測員——感知城市”項目中,來自維也納工藝美術學院的兩位設計師米婭·穆斯伯格和約翰娜·皮丘鮑爾,將色彩鮮艷的高科技計測器放置在維也納的不同角落,以捕捉一種屬于維也納市民的集體感知:夏日的到來。在當今“智慧城市”的構建中,社會的情感層面往往被忽視,這正是兩位設計師開展這一項目的原因。她們所設計的7個迷你“偵測員”,試圖以一種能夠呈現公眾情感、集體情懷和社會現象的方法來收集并解讀城市環境數據。身兼“市民”及“設計師”雙重角色的穆斯伯格和皮丘鮑爾找到了一種能夠測量無形情感的方法,并傳達了這樣一個理念——她們所深愛的城市遠遠不只是一個高效的機器。
夏日偵測員——感知城市
作者:Mia MEUSBURGER 工業設計師、Johanna PICHLBAUER工業設計師
原文刊發時間:2016年8月
將市民們凝聚在一起的往往是那些平凡無奇的事物——從空中徐徐落下的入冬第一片雪花、暴風雨來臨前的片刻寧靜,或是在極暖的春日或夏日真正到來時追求涼爽的心情——這些現象觸動了我們對于自身是更大系統中一部分的那種不言自明的集體認知。事實上,促成以上這些事件的絕非某一特別的因素,而是一系列細小因素的疊加作用。
怎樣才能測量一座城市的情感潛能?通過幾組簡單參數的應用,我們的“夏日偵測員”試圖捕捉一種屬于維也納市民的集體感知:夏日的到來。7個被安放在維也納不同角落的極其靈敏的計測器,一絲不茍地觀察著周圍環境的變化,并將數據發回處理中心。當每一項被測量的變量都達到其最大潛力值時,便標志著維也納夏日的到來。通過創造一個能夠收集那些看似無足輕重的數據的系統,我們將意識到城市——這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遠遠不只是一個高效的機器。
7個被安放在維也納不同角落的極其靈敏的計測器
?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該項目誕生于2014年。那時,我們都參與了由菲奧娜·拉比指導的ID2設計課,課程主題是“變未見為可見”和“大數據”。在這兩大主題的框架下,我們的團隊隨即展開了利用一系列新工具探索周邊環境的場地實驗,以期發現城市中不易為人察覺的方方面面。我們的第一項實驗是利用一個與手機相連的、固定在長桿頂端的攝像機來觀察周邊環境。我們帶著這個裝置在城市中騎行,通過一種電動游戲般的視角來觀察自己和他人。這一在初期被視作充滿挑戰的嘗試,很快就因為其特有的使用方式而變得有趣起來。
受到這種與眾不同的城市漫游體驗的鼓舞,我們把攝像機置于更高的地方——一個大型氦氣球下端的繩子上,并將氣球在維也納的各個地方放飛。相機在我們頭頂上方70余米的空中不停拍攝,我們逐漸認識到城市不同的層面:巨大的屋頂花園、雕塑以及地理格局,這些都是在日常視角下難得一見的景觀。路人的反應著實出乎我們的意料: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觀測實驗不會被注意到,但即使偶爾引發人群的關注,只要我們向其解釋這個實驗想要收集城市中的“某些”信息(盡管我們的解釋極為模糊),人們似乎都能立刻接受這種并不常見的信息收集過程。城市中的確有一些值得被感知和收集的信息,不需我們過多解釋便能使大眾理解和信服。
利用氣球綁定攝像機的方式對維也納內城區進行探索
? Tamás Nyilánsky
這些早期的實驗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大數據”這一主題:在維也納的建筑之間、高空之中和街道之上,到底有什么是被市民們所共同感知,卻未被意識到的?這些模糊的數據可以被測量嗎?這些測量到的數據如何為人們展現一幅更為宏大的城市圖景?
在我們尋找那些未被測量的事物時,有必要先來看看城市中那些已被測量的事物:除了濕度、溫度、氣壓等自然信息,出生率或死亡率、日訪客量及人口流動等信息也被不斷采集著。收集這些信息的計測器大多數由市政機構運作;其放置位置在整個測量過程中保持不變,并且各個城市收集的信息都大同小異。除了衡量這些普適化的變量,計測器是否能夠被我們以一種更有人情味的方法來使用?計測器能否用來捕捉那些更為獨特的、符合安置這些計測器的城市所具有的特性的變量?專屬于維也納的計測器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這些計測器應該測量什么,又該如何收集數據?
我們給自己提出如上一系列問題之后,緊接著便展開了對第一代計測器原型的設計:我們期望這些計測器能夠以多種方式放置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可放置計測器的地點多種多樣,可用計測器測量的變量更是不勝枚舉——然而,確定測量變量,并使這些變量共同呈現某種完整而連貫的圖景,才是這個項目面臨的最大挑戰。我們的設計概念已經基本確定,即設計一套能夠測量維也納這座城市平日里不為人所知之處的計測器,進而呈現那些至今存在于隱藏層面的信息。于是,我們不再進行漫無目的的實驗,而是圍繞這一設計概念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模型制作、琢磨計測器的外型和功能,試圖找到能夠使這一項目完整呈現的方法。
計測器可能的外觀形態
? Johanna Pichlbauer
如何將計測器安置于維也納各處的嘗試
? Mia Meusburger
經過細節完善和精細化,第一代計測器雛形初顯,但尚未確定具體的適用環境
? Kate McLean
在找尋該項目仍然缺失的測量變量之間關系的過程中(這是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將自己鎖在工作室里埋頭苦思;盡管這種與項目所關注的實際環境相隔絕的方式隨后被證明并非明智之舉。無論對于項目還是設計團隊來說,這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隨著作品提交截止日期的臨近,以及夏季高溫的出現,設計之初的動力慢慢消失。一面坐在工作室里冥思苦想“究竟是什么讓維也納如此特別”,一面極度渴望去戶外感受維也納夏季的美好點滴,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困境最終幫助我們找到了項目所缺失的那個主題——對這座城市夏日的渴求成為了引領我們向最終構想邁進的契機。
每當夏日來臨時,一座城市的居民為何能夠如此不可思議地共同意識到“這就是夏天”?社會被一種共享的情感聯系著;城市生活的某個方面可以被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個體感知,而那些城市之外的觀察者以及那些普適性的計測系統卻對其無法探知。這個被稱為“集體感知”的事物正是我們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想要尋找的。隨著對“未見”的最終定義,該項目的最后一個階段得以展開——觀察市民的行為。在觀察過程中,我們馬上意識到,并非某個特殊的日期,亦非溫度或天氣情況決定了夏日的到來。事實上,正是城市中一系列微小的變化促成了某一“集體感知”的形成:個體的行動和習慣營造出某一氛圍,它不僅影響自身,還會形成一種使社會中其他成員紛紛做出相應改變與適應的連鎖反應。
我們走出工作室,去尋找這些變化發生的地方,尋找所有塑造了維也納夏日的微小事物,并偶然發現了一系列我們深愛的城市所特有的指標——例如維也納某個最著名的啤酒花園里叮當作響的玻璃杯碰撞的聲音、公共交通中增大的氣流,或是游泳池里防曬油的濃度。在探究這些多樣的指標時,隨著每一個步驟的進行,我們都會對城市融入更多的情感,項目開始時的那種熱情也被慢慢拾回。
聲音計測器測量尖銳的玻璃杯碰撞聲
?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空氣計測器測量公共交通中增大的氣流
?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蚊蟲計測器計量維也納最大公園中的昆蟲數量
?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水中計測器測量公共泳池中防曬油的濃度
?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花粉計測器收集開花植物的相關信息
?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冰淇淋計測器計量冰淇淋的銷售量
?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煙霧計測器計量多瑙河沿岸燒烤區的排煙濃度
?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我們隨即完成了計測器的細化設計,使它們更適于安放在數據收集空間中。而后,我們愉快地度過了這一項目最后的時光:當在維也納戶外錄制“夏日偵測員”的說明影片時,我們體驗并享受著自己所選定的研究場地。自從開始意識到這座城市中的人情味,維也納也變得不同以往。我們順勢開始用不同的方式來觀察城市,我們自身也漸漸成為使維也納變得更有人情味的因素之一。
“夏日偵測員”說明影片( 可訪問https://vimeo.com/98517648觀看完整視頻)?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回望整個項目過程,似乎每一個步驟都簡單而直接;雖然中途我們也經常遇到棘手的問題,并時常感到困惑。盡管如此,這個項目依舊改變了我們對維也納以及維也納夏日的感知,使我們意識到城市的情感層面是如何發揮影響,以及這一隱藏的層面對于人們的生活是何等重要。 獨燕不成夏,一花不是春——正是那些由市民們所促成的一個個微小指標的共同作用,創造并傳遞了一種獨特的集體感知。
項目試圖搜集存在于維也納的各種潛在的集體感知細節
? Mia Meusburger / Johanna Pichlbauer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觀中國網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布者或我們聯系。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