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9月19日下午4點,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周三茶座”在靜園一號院201會議室舉行。本次茶座的主題為“深邃之形:一個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問題”,主講人是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俞孔堅。王恩哥教授是此次活動的主持人,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醫學、物理、新聞、外語、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活動并參與討論。
俞孔堅教授以當前中國城鄉景的“美”與“丑”作為開場,指出:當前中國在“美”的名義下進行的建設行為,創造了許多丑陋且不可持續的城鄉景觀,用人工的“裹腳布”去束縛自然的生態系統。如何確立大腳美學,擯棄小腳審美觀,是當前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所面臨的價值挑戰。
中國城鄉問題綜合癥一方面表現為城鄉景觀與文化墮落、病態發展,另一方面則是自然生態系統與環境危機。在美的名義下,我們創造了不可持續的淺陋之形,而工業文明并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面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什么是美?我們需要大腳的美還是小腳的美?二是美的理念如何實現,以改變國土的面貌。因此,這成為了一個頂層設計的問題。在頂層設計的影響下,價值觀將決定性地影響國土的整體面貌,產生深邃之形或淺陋之形。深邃之形,就是建立在健康的生態過程基礎上的人類美好憧憬和設計,是將人類的欲望建立在生態基礎上產生的形,相反則是淺陋之形。
俞孔堅教授指出,為了實現深邃之形,我們需要構建深邃之格局和深邃之形態,即構型和變形。
格局指的是人文與自然之間的空間關系。相較于工業化建設工程三通一平的建設模式,逆向的規劃途徑將用最少的土地高效地構建生態基礎設施,以承載和框限城鄉建設。通過多尺度的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的判別,構建覆蓋全國的生態基礎設施,決定發展建設規劃。通過影響決策者,對有關國土和自然資產的規劃和管理政策法規的制定,實現美麗中國的深邃格局。
實現深邃之形態即“變形”,自然與文化不是比鄰關系,二是不可分割的水乳交融或上下層疊加的關系。當代生態建設和美麗中國的難題在于,生態的不一定是美的,而美的不一定是生態的。在生態文明時代,需要倡導生態可持續的“大腳之美”,實現深邃之形。俞孔堅教授結合學院20年的產學研實踐,總結了獲得深邃之形的六個途徑:一是人水和諧,韌性適應,獲得深邃之形;二是通過最小干預,獲得深邃之形:最大限度維護自然資產,同時滿足人類欲望的實現;三是讓自然做功:生態仿生修復,獲得深邃之形;四是通過綠色海綿,營造水韌性城市的深邃之形;五是將景觀作為生命系統,基于自然力的水凈化過程及其美的形態,獲得深邃之形;六是綜合生態修復與韌性適應,獲得深邃之形。
俞孔堅教授在闡述理論的同時,列舉了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科研團隊及土人設計二十年來完成的一系列案例,包括金華燕尾洲公園、秦皇島綠蔭里的紅飄帶、天津橋園、哈爾濱群力國家濕地公園、法國巴黎“中國方圓”、上海后灘公園、俄羅斯喀山Kaban Lakes、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校園、衢州鹿鳴公園等國內外設計項目。
最后,俞孔堅教授總結到,美麗中國建設是一個頂層設計問題,應當“思如國君,行如農夫”,創造美麗城鄉的深邃之形,秉持生態文明的理念創造屬于當代中國的城鄉景觀,一是要基于生態基礎設施的逆向規劃途徑構建深邃之格局,二是運用生態的美學和設計的生態學塑造深邃的形態,從兩個層面上再造秀美河山,建設美麗中國。
與會嘉賓對俞孔堅教授講座中談到的問題深有感觸,分享了他們在自身研究領域中的體會和心得。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杉教授以醫學為例,認為醫療美容的千人一面與城市化過程中的產生的“千城一面”現象十分相似。而在西醫和中醫的治療思路上,西醫為求根治通常直接切除病灶和潛在的組織,卻容易產生其他的問題,而中醫能夠充分把握個體化的差異辯證施治,這種智慧同樣適用于中國的城鄉建設。
王恩哥教授提出,宜居的城市能給人帶來很強的幸福感,以烏克蘭為例,雖然經濟狀況并不樂觀,人們的生活依然能夠怡然自得,城市公園森林遍布,人與自然十分和諧,而這正是國人向往的生活狀態。
趙白生教授結合自身經歷談到,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家鄉的田園從七十年代的“割田成方”,到八九十年代的水系填埋,再到如今全部成為工業園,美麗的鄉村景觀逐漸消失,如何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反思的。
嘉賓們的討論從講座主題出發,以不同視角展開,現場氣氛熱烈。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