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博物館的各類文創衍生品是拉近典藏與觀眾距離的秘密武器,各類和館藏文物相關的手機殼、文化衫、鑰匙扣等產品將藝術的設計與日常的生活相結合,成為「移動的文化」。
而伴隨著博物館特展的開展,與特定展覽相關的文化衍生品則將特定藝術的美麗傳遞給大眾,如上海博物館「心靈的風景」倫敦泰特不列顛藏風景畫展,以及「大英博物館藏百物展」,就推出了專為特展設計的衍生品。
上海博物館文創品售賣區
博物館的文創品不但在實體博物館中售賣,還在淘寶天貓開了旗艦店,方便多地域的人線上購買。而近日大英博物館天貓旗艦店的成立,以及各類衍生品被瞬間搶購一空的實例告訴我們,博物館的文創設計,儼然成為一種「流行文化」了。
大英博物館天貓文創店
但這種流行文化不是空穴來風的,是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發展趨勢的。博物館在中國,可以說發展的歷史并不長,主要的大型博物館還是靠的國家地方政府補助,屬于非營利機構。文創品的開發以及投入市場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要博物館工作人員學會市場營銷,這未免有點難度。
可是,縱觀各個城市大型博物館如國博、故宮、上博、南博、蘇博等的文創品發展大好態勢,我們可以從中找出博物館創收的一條新道路,且對于博物館文化的推廣以及藝術的傳播,市民大眾文化與高雅藝術的接軌,都是一件很有裨益的事情。所以,當前最緊要的就是培養相關博物館文創設計與開發人才、市場營銷人才,且在運營與推廣理念上不落俗套,避免走入「小商品市場」的尷尬境地。
臺北故宮「朕知道了」膠帶
這里不得不提到臺灣的文創產業。2013 年,當臺北故宮「朕知道了」膠帶一問世,立馬火遍海峽兩岸,但凡到臺北故宮旅游的游客,幾乎都會帶上這個膠帶做為紀念品。小小的膠帶為臺北故宮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與社會效應,且積攢了不少人氣。
這種成功并不是偶然,自 2002 年開始,臺北故宮便開始關注文創產業,并正式啟動文創品的開發。文創產業一直在他們的發展規劃中占據著相當重的地位。為了能開發出更好的衍生品,臺北故宮每年都會舉辦相關的衍生品設計大賽,這個火爆了的膠帶也正是出自這個大賽。而近年來,內地各城市也紛紛效仿舉辦這類文創品設計大賽。
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傘
蘇州博物館依托江南的地域文化,和明清文人文化,憑借對博物館自身的清晰定位,開發出了反映博物館獨特文化氣質的文創產品。最能體現蘇州博物館風格的文創產品當屬 2013 年問世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種子」,這一產品源自蘇州博物館內一棵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親自栽種、有 500 年歷史的紫藤樹,這是其他博物館無法模仿的文創產品。
蘇州博物館「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種子」
根據新京報對相關工作人員的采訪可知,蘇州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生產銷售都由博物館下面的一家子公司負責,這個子公司自負盈虧,從制作到文創產品的定價完全根據市場來,獲得的利潤再用于文創的再創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以社會公眾需求為導向,產品研究成果為基礎,文化創意研發為支撐,抓住契機,弘揚民族文化與博物館精神。將古代帝王宮殿的大氣與博物館的包容精神傳達給公眾。
故宮的清朝官員和皇帝形象,用它可以做公仔,也可以做箱包等。故宮貓成為網紅時,博物院也開發出關于故宮貓的文創品,深受大眾喜愛。
一套完備且具有發展潛力的經營模式是博物館文創品發展的必由之路。各式人才的合理配備是源源不斷的活水。而就和產品設計一樣,注重用戶體驗和客戶需求,是文創品設計的關鍵,這點比較優秀的案例如北京故宮「朝珠耳機」。讓文創品做成品牌,具有鮮明的標識性而不是同質化、隨大流是現今需要考慮的。隨著各大博物館和文博機構的重視,人們正在探索文創品的發展之路,期待未來的發展。
故宮朝珠耳機
圖片來源:鳳凰藝術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設計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