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伍:“海綿城市”與行業趨勢主題沙龍主旨報告
admin
2015-04-23
來源:景觀中國網
今天我們既然是沙龍的模式,我就不用PPT,直觀地來與各位討論一些自己的觀點。首先我想響應一下韓輝的觀點,尤其是最后的總結部分,我們在座很多人對很多金融、政府、市場和企業的問題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用婚禮和婚姻的關
北京建筑大學環境工程系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車伍教授
今天我們既然是沙龍的模式,我就不用PPT,直觀地來與各位討論一些自己的觀點。首先我想響應一下韓輝的觀點,尤其是最后的總結部分,我們在座很多人對很多金融、政府、市場和企業的問題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用婚禮和婚姻的關系來打比方,我覺得非常精辟。
第二個響應是我的一點感觸,這要先從我對今天的會場,也就是北大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的這座紅四樓的感受說起。開會之前我在未名湖畔轉了一圈,把我帶到自己三四年前在北大學德語、在未名湖上滑冰的回憶里,看到在座的北大的學子和老師,我非常羨慕和嫉妒,不過沒有恨。所以進入我們這個會場時,我看到的是一個非常的自然、樸實的建筑環境,營造出一種純凈的學術氛圍。這可能就是北大景觀的一種風貌,里面包含了本底自然,我想這也就是海綿城市的思想。這是我的開場白。
我想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講講自己的觀點和體會。一是“冷眼觀潮”,如何來看待當前的海綿城市熱潮。二是如何來支撐海綿城市的熱潮。三是如何來保障海綿城市。
首先講講海綿城市的熱潮。通過前面幾位專家的講解,和我最近發表的報告,大家能夠感到海綿城市的博大精深,有很多未知的領域,無論企業、學者專家,或是各位學子,可能都會在其中找到研究的課題。但這其中還充滿了誤區和陷阱,可謂機遇和挑戰并存,但更多的是挑戰。現在16個海綿城市建設已經上路了。那么海綿城市到底是什么?海綿城市就是一個標簽,我們現在城市已經有不少標簽,而海綿城市又增加了一個,它的意義在哪里?
剛才幾位也講到了,它的意義非常的重大。另外一個標簽是生態城市,在中國已經熱了很多年,這兩個標簽與我們在座的各位密切相關。怎么來看這兩個標簽?其實很多問題是我們城市化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不是以這種方式就一定會以那種方式。我簡單用比喻形象地說明一下,既然搞生態,我就用生物做比喻。生態城市是一個多腳生物,至少有八只腳,需要很多的專業來實現。海綿城市和雨水的問題,就是生態城市的一只腳,沒有海綿城市,生態城市就是瘸腿。
我們這些年也參與了很多生態城市規劃方案,全國也有幾百個城市在申報生態城市,但是真正能實現生態城市的有多少?而這個時候又出來了海綿城市。目前看來,海綿城市是一個標簽或符號,表達了我們對于城市的一種積極愿景,和生態城市一樣,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但海綿城市是靠什么來支撐的,我們究竟該如何去落實它呢?海綿城市現在有很多的解讀,而以我狹隘的理解,真正的海綿城市就是現代雨洪綜合管理。習主席所講的三個自然,自然下滲、自然積蓄、自然凈化,說的就是低影響開發,就是雨水問題。我們團隊和建設部主導編制的《海綿城市指南》中的核心內涵,也主要是雨洪管理。實際上,如果也把海綿城市看做一個生物,至少有兩條腿。我們再把它歸納一下,其實就是灰色和綠色兩套基礎設施系統。
今天在座的主力是綠色設施系統代表,像景觀學院李老師,佘教授等等。但我今天也想要強調灰色系統的作用,張司長等幾位包括我的背景都是灰色的,我們要走綠色的路線,但是灰色的本底丟不掉。因為在現在城市建設的形態下,面臨著真正的海綿城市如何落地的問題。完全的綠色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完全的灰色是徹底的現實,既不能只有現實沒有理想,也不能只有理想而脫離了現實。所以,如何解決綠灰基礎設施的問題,是我們面臨未來的特別大的挑戰。現在所講低影響開發、綠色基礎設施,澳大利亞的水敏感型城市設計等等,都是綠色基礎設施的典型,而這些不光是一種理念,關鍵是在一整個系統里面,整體的規劃構建基礎設施,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其實我為這16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捏著一把汗,因為對有些城市而言,入選不一定是好事。張司長最清楚,當初中央是準備選6、7個城市,因為短時間內很多城市還不具備條件,就是希望讓有一定基礎、代表性的城市來做。最后擴展到16個城市,其中有些基礎不錯,有些不一定有基礎。但無論是否具備基礎,我們都知道這項工作真正來落實的時候是如此的艱難。就簡單地講“把院子里的雨水就地留下來”這個問題,就面臨著非常多的不同部門的利益沖突,不同專業的思想觀念挑戰等等。所以,未來的海綿城市的建設,會在兩三年的時間,在15平方公里以上投入幾十個億的資金下去,這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也許在這種強大的財政背景下,我們能把事情做好,但是也千萬不要低估矛盾和其中的誤區陷阱。
所以簡單的說,要真正的支撐海綿城市,第一是建造雨洪管理的一整套體系,那么這一定離不開灰色和綠色兩套基礎設施系統,離不開我們在座各位的通力合作。
下面再講最后一點,海綿城市如何保障。海綿城市的發展建設,不僅是思想體系、專業方面的變革、也包括管理機制體系的變革,尤其是剛剛講的PPP模式問題。我們下一階段的改革離不開整體的改革,有些是部門的問題,但是也涉及到我們自己的思想改革、專業改革問題。所以,一定會有跨專業的學習需要。
無論是景觀園林還是我們給排水專業,都涉及到跨學科的問題。海綿城市建設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量化指標——徑流控制率。在排的問題上其實已經非常成熟了,也有排水和防澇標準。而海綿城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就是剛才講的減少排放。三個自然的理念怎么來體現?就是通過80%的控制率,雖然它現在不是硬性法規,就是這么一個很簡單的參數,但它是海綿城市的一個核心。剛才幾位老師也給了我很多的贊美,我很惶恐,我們十多年來幾百個人的團隊一直在努力,很多學者和研究生都做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所以海綿城市這件事兒,也不是說習主席講了話要做一個海綿城市,指南就出來了,而是在座的各位和很多學者通過長期的研究,積累了基礎。海綿城市一開始就是低影響開發,實際上從7•21暴雨水澇以后,這個領域已經在發生重大的轉折,這些年我們在全國各種會上都在呼吁。我還記得張悅司長說過,雨水的問題早晚要出事的。所以最后就出事了。研究、呼吁等等的鋪墊工作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張司長最終在指揮這個事情的時候,海綿城市指南已經編了兩年。后來趕上大勢所趨,習主席一個講話,把海綿城市這個 帽子扣上去了,海綿城市建設就不一樣了。但習主席的講話絕不是憑空而來,一定是有在座各位長期的研究的貢獻。
《海綿城市指南》中的分區控制指標,是海綿城市里最核心的東西,這些年我們在很多場合都在講,這是一個在水文學上,在以后的景觀設計里面最基礎的理念,但是在業內推廣這個理念的時候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包括很多專業內的雨水問題專家,都不理解為什么是這樣?怎么來的?它到底說明什么?這就說明海綿城市存在基礎上的薄弱環節。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件事兒是我一個研究生的貢獻。好多年前他在給水排水雜志上就發表過一篇文章專門講這個參數怎么統計,這一次又做了拓展,把全國各個省會城市全部做了統計分析,主要是要實現對徑流的總量控制,也包含了資源的利用、水質的問題等。
改革等著我們。國家要以法治國,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同樣要依法,法規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海綿城市指南》還不是法律性的東西。一系列配合海綿城市和雨水管理的相關規范標準正在制定,規劃的規范標準都在路上,它們是海綿城市的一個支撐。但它是不是強制性的。最近大家關注的話會發現,現在國家已經在做標準體系的重大變革。現在標準太亂,太陳舊,未來標準體系會發生變化,國家和市場會共同來完善標準,國家將會更多地實行強制性標準,海綿城市建設以及解決一些環境問題,今后會以強制性的標準來實現。當然哪些東西強制還需討論。
除了遵照標準法規以外,設計人員也一定不要習慣于僅僅依賴規范標準,就像李老師剛才講的。其實在發達國家并不都是看規范標準,我們的設計當中現在離開了規范標準就什么都不做,好像規定的越死越好。所以現在有些規范標準的條文寫的太細,連下凹率5%都給規定了。這明顯可以想到是不合理的,項目條件和景觀設計都還沒有,憑什么要規定5%這個標準?這些東西應該是設計人員自己來做的。規范標準是也是要很有講究的。所以在未來的改革中,國家的強制性標準如果把不該強制的也強制了,那也會引發災難,所以這次也是一個很重大的變革。實際上更多的要靠技術指南導則。像美國的每個州、每個縣都有它的技術指南,那就要按照這個來做。而強制性的標準規范則會給一些原則性的要求。
另外就是考慮規劃。現在在雨水領域里就有好多規范,傳統的排水規劃里有雨水規劃。因為7•21以及中央發了《指南》以后,去年要求每個城市完成排水內澇規劃,那么現在海綿城市建設推出以后,規劃的內涵又擴展了,那是不是要做海綿城市規劃?現在很多地方在做的非點源污染規劃,還有城市在做雨水利用規劃,以后再做LID規劃。這么一個雨水系統,要做出這么多規劃。所以,我們在很多年前就講,有在條件的情況下,在新城區這些規劃還沒做的時候,最好做一個雨水的專項規劃,把一個流域的、市政的、水利的景觀綜合起來考慮,然后跟綠地、道路規劃進行銜接。這是專項規劃的變革。要完成灰色基礎設施是必須的,但海綿城市離開了綠地,離開了土地也免談,未來的海綿城市真正能不能落實呢?四月份《中國給排水》會發表我們四篇連續的文章出來,就是對海綿城市這個事情做進一步的分析和解讀。灰色基礎設施肯定要達標、要解決問題,但是只有灰色絕不是海綿城市,這是個基本的原則。三個自然的道理也解釋的很清楚,我們面臨著水循環、生態的問題,未來需要公園綠地的規范標準修訂。綠地規劃的時候,一定要考慮雨水的功能,否則海綿城市就是空中樓閣,沒有辦法實現。我就講這么多。謝謝。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