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演講主題:整合技術與情感的景觀設計" /> 演講主題:整合技術與情感的景觀設計">
董靚/Liang DONG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綠色建筑研究中心教授、博導、主任]
演講主題:
整合技術與情感的景觀設計
很高興今天在北大和大家分享我對景觀設計的一些體會。我以前是做建筑的,做綠色建筑做了20多年,做景觀大概做了7年,轉行做景觀后,越做越覺得有趣,建筑是人們的一個剛性需求,景觀帶一點精神層面的東西,我真的覺得景觀比建筑還有趣。
圖1
今天的主題是彈性城市,我就此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在物理學上彈性的含義是指物體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當外力撤下后,它能夠恢復到原來的大小和形狀。彈性有一個限度,超過了限度,它就不能夠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在經濟學上也有彈性的概念,是以需求為基礎的。生態學上的彈性和景觀的關系比較密切,是指系統有效地抵御外界干擾,并通過重建恢復平衡的能力,包括系統經受功能變化的能力,自組織的能力,學習和適應的能力。我的理解是景觀的彈性主要是我們景觀的場景在突發狀況的時候,能夠保持原有的功能,調整自我的能力。在城市中除了建筑等必須的基礎設施以外,很多都可以歸納為景觀,所以如果城市需要彈性,首先景觀系統要有彈性(圖1)。彈性還有一個彈性質量的問題,我們經常講彈性,只是說它具備這個功能,那么它維持的時間有多長,超過多大限度能夠彈回來,抵御實際環境變化或干擾的能力如何?維持原有特征的能力如何,這些都和景觀彈性質量相關。可持續地規劃設計可以實現這種彈性,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全生命周期規劃,在實際項目中往往容易被忽視。我們往往只考慮前期的建設,但是它的維護,或者作為景觀存在的場地被改變以后是不是還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這個問題往往被忽略。另外一個問題,談到可持續規劃設計,往往會談及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而對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適的考慮經常被忽略,其實這也是可持續設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圖2
現在很多人提出敏感性城市設計的概念,我覺得應該把它擴大一下,叫做氣候敏感性設計,包括降水、風、太陽輻射以及其他氣候要素(圖2)。傳統的風水論有一整套理論和方法,我覺得很有道理。我認為現在的規劃應該講一種新風水主義,一個城市里面要有新鮮的流動空氣即風和潔凈的水,有了好風好水,才會有好的人居環境。所以風和水是氣候敏感性設計理念中很重要的因素,我剛才說的新風水是通俗的說法,科學地講就是氣候敏感性設計,這是我現在主要的研究課題。這么多年從做綠色建筑到做可持續景觀,我發現可持續景觀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的途徑是非常技術化的,要達到生態的、節能的環境友好的目標這是必須的。這改變了傳統園林設計的只注重美學,這是需要改變的,必須通過技術手段。我們景觀設計師做的景觀,是設計的景觀,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就是為人而設計,而人又是有感情的,所以設計中要考慮人的情感因素,特別是為地產商服務的很多景觀設計公司,設計的使用者是人,一定要考慮情感因素。這是我做了若干可持續景觀的研究和實踐之后認為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把人的情感也考慮進去,做整合的設計,如何將技術因素和情感因素兩者整合到一起是我們在做的研究和思考。很多學生學會畫圖之后就開始看案例、做設計了,分析邏輯能力和技術能力不足,這是通病。只會畫圖,還沒有完全學會做設計,設計是在面對特定用戶、特定場景以及多種約束和限制的條件時,做出的一種選擇,一個決策。
那么,什么是情感設計,情感的彈性?人是有情感的,情感也是有彈性的。汶川地震后很多人的情感受了摧毀,我們在做災后重建的時候能不能通過場景的設計來恢復人的情感,或者說我們做彈性的景觀,能不能包含對人的情感彈性的影響呢?首先我們搞清楚情感的概念。情感可以理解為主體也就是人的一種狀態,它和情緒很接近,情緒是一種瞬間的狀態,而情感是相對時間比較長的一種狀態。情感來源于感覺,來源于對外界的感知,情感是模糊的,沒有色調的,沒有意味的,但是經過體驗的情感就豐富了,就有色彩了,而不同人經歷不同體驗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在心理學上,人類對外界的刺激一般包含三個層次:一種是本能的,未經思索、未經后天的訓練的本能反應;另一種是行為層面的,是通過學習,通過教養來獲得的;還有一種是來自反思層面的,是一種意境,最高的境界。情感設計可以從這三個層次來體現它(圖3):本能層面的,是設計對象的外觀;行為層面的,是指實用性,有趣性、功能等等;反思層面的,是自我的體驗、自我的個性和記憶,這就有很大的差異性,它是與文化、教育背景相關聯的,不同背景下不同人的體驗不同、追求不同,都會影響反應出來的情感的不同。建筑設計也好,景觀設計也好,都是非常綜合的學科,要把設計做好很不容易,要把技術和情感整合起來關鍵是做設計的時候有沒有這根弦,在設計中提供技術策略時要考慮到對人情感的影響。我認為首先要從剛性需求著手,先理性地解決問題,然后加入對情感需求的思考。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是和人本身以及人的環境相關聯的,這里的環境是指心理環境,這和我們通常所說的物理環境有差異,我們做的建筑或是景觀設計是一個物質空間,但是當人們去使用和體驗它的時候,映射到人們心理的對象可能會有差異,即產生的心理環境可能不同,要想了解設計所產生的心理環境,就要對人的情感有所了解,這樣我們才能在設計中很好的表達。
圖3
總結一下,我覺得要把技術和情感整合起來做好設計有四項原則,首先要因人制宜,了解設計的使用者是誰,服務對象是誰,為老人設計,為兒童設計,還是為學生設計……不能自言自語地做設計,一定要對使用者的行為和情感有所分析和認識。第二要因地制宜,要對場地充分地理解。第三要因材制宜,有什么材料可以用,要了解當地本土的情況,不要異想天開。第四要因時制宜,這里有兩種理解,長遠一點可以考慮歷史,近一點可以考慮一年四季的變化。在因時制宜和因地制宜中涉及到對當地氣候因素的分析,考慮氣候往往會做出很好的景觀。我認為設計師需要理性、感性、野性、個性,請注意這個順序:設計師首先要學會理性的邏輯分析和合理的安排,涉及到對功能的把握,對技術的把握,對時代要求的可持續性的把握,并提出恰當的技術解決方案,第二我們需要了解人、使用者,他的情感、他的審美、他的認知,將這些加進設計當中。第三要野性,我覺得景觀有別于建筑的地方就是它的自然屬性,這很重要,需要鄉土的,本土的氣息。最后是個性,展現出設計師個人的才華,在設計當中由于個人認知的特點,自然會留下個人的烙印,當然設計首先是為當下設計,為使用者服務,為特定的用戶提供一種解決方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