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人物簡介:
意格國際創始人、總裁兼首席設計師
上海市景觀學會理事
清華大學研修班客座教授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董事會董事
1986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園林設計專業,后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系。1989年赴美就讀于明尼蘇達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取得景觀設計碩士學位。畢業后進入明尼阿波利斯市Ellerbe Becket事務所工作,在此期間與藝術家克利夫•加頓合作設計了奧瑞根州比佛頓市政廣場,及具有廣泛影響的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建州紀念詩園。1993年開始服務于著名的波士頓Sasaki Associates事務所,與包括史都華•道森、埃倫•沃德等在內的多位景觀規劃設計大師合作,參與了一系列重大項目的設計工作,其中包括印第安納波利斯市水岸公園。其后又先后任職于HOK舊金山分公司、Hart Howerton事務所,參與并負責了多項景觀設計項目。25年的國際化設計實踐使其在中西方景觀文化比較學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在國際理念融合與創新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并在設計項目中進行了具體而深入的實踐。
主持人(李迪華):
今天晚上的四個報告是非常精采的,四位嘉賓匯報他們一年中公司的新業績,以及他們對于設計的新思考。今晚的四位嘉賓從07年開始到現在,每年都來參加北大的報告會,這意味著每年都要講新的東西,而且分享新的思考,這是非常難得的。我相信今天晚上的堅持一定會有足夠的回報。
我們首先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今晚的第一位演講嘉賓——馬曉暐先生,大家熱烈歡迎!
馬曉暐:
謝謝李老師,正像李老師說的,每次來北大講新的內容都是難度比較大的。今天聽了一天的生態,現在講一些和生態看似不沾邊,其實是非常沾邊的話題。
除了做設計,我還是一個收藏愛好者,喜歡收藏瓷器。今天的話題從收藏開始說起。我們談收藏很難避開歷史,歷史非常有趣,尤其從人類現代史開始說起。現代史從什么時候開始?從中世紀的完結,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才走入現代文明。中世紀是怎么結束的?文藝復興從什么時候開始?這是非常有趣的事。
中世紀歐洲社會一直處在宗教的高壓狀態下,而且是禁欲的,完全壟斷在宗教里,歐洲人對世界的感知,就是歐洲和歐洲的邊緣,從歐洲大陸一直到中東地區,在歐洲人的歷史里,地球上只有基督教和異教徒。在那個時候這就是世界,意味著一切。中東在那個時候其實已經和東方中國有了聯系,大家知道從漢代開始,和西域就有大量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那時候歐洲人不知道中國的存在,他們知道印度,經常把印度作為亞洲的代表。是什么力量打破了這一切?在十三世紀的時候,元朝人的鐵騎踏到了中亞,踏到了地中海,一直到了匈牙利,到歐洲的邊緣。這樣一個強烈的沖突,使得中國突然之間和歐洲聯系起來,這使得歐洲到達中國變得可能。之前是不可能的,直到成吉思汗蒙古大軍橫掃中東,從歐洲走到中東,當時的歐洲人描述,一個人身上穿滿了絲綢帶滿了金子的少女可以非常安全的穿過中亞一直到亞洲來,可以看到當時這樣的一個蒙古帝國的出現,對文化交流產生的明顯的差異。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中國和歐洲接壤,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個時候才出現這樣一個人,這個人是中世紀四大旅行家之一馬可•波羅。他到了中國之后,在監獄里口述,寫了《馬可•波羅游記》。這個游記在1920年代的時候,在歐洲影響非常之大。歐洲人第一次聽說在歐洲以外還有一個比歐洲更加發達的文明。這是歐洲人不可想象的,過去想象的邊界頂多在耶路撒冷。從這個時候起,歐洲人才開始了對其他地域的探索。歐洲人發現他們的領域太狹窄, 偉大的旅行多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馬可•波羅去過中國的杭州,當時是我們南宋的首府,非常的發達,和中世紀是完全的不一樣。中世紀生活非常清苦,人生活得非常悲慘,非常的寂寞,非常的困惑。聽說中國是如此的開放,而且沒有宗教的高壓,能夠繁華,歐洲人完全跨掉了。當時我們的北宋就是如此,南宋有過之而無過及。在那個時候,中國的貿易也和西方產生了實際的交流,這些人很浪漫的花前月下的生活,歐洲人那時候是不可想象的。在那之前,歐洲人眼里沒有自然,沒有風景。這種浪漫的向往,打開了歐洲人的思路。馬可•波羅回去歐洲以后,元朝跨掉,明朝興起之時,恰恰是文藝復興興起的時候,難道這是巧合?絕對不是的,從這兒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在這個節點上對打開歐洲人的心扉起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文藝復興從此開始,歐洲人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重新看待自己的價值觀,重新看待自然。
今天我要講的三個觀點之一:即使是上千年的宗教統治也難以戰勝人的心目中追求愛,親近自然,獲得尊重的渴望。
隨著這樣的一個開始,明代成立之后,立刻走向了閉關鎖國的狀態,到萬歷年間我們再一次打開國門,再一次通商。之前有一些零碎的通商,總的來說再一次打開國門,和西方人有接觸是到了十六世紀。此時中國大量的人文文化符號通過這些貿易的產品,傳播到了歐洲,再一次在歐洲掀起了巨大的波瀾。這些產品飄洋過海,運送到歐洲之后,傳承的大量關于中國的人居,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通過這些瓷器、家具等所有的貿易產品,完全的覆蓋到整個歐洲貴族生活的場景,使得他們完全被這種場景所驚訝。除了瓷器之外,還有漆器、用具,想當然的歐洲人開始愛上中國的園林,模仿中國的園林。模仿的是什么?愛的是什么?難道是這個顏色、這個尺寸?其實是模仿一種夢想,當他們摘取一種文化的元素時,反映的是他們自己內心渴望的東西。這個文化只是一個起動機,所做的事情恰恰是千年之后內心的潛在的欲望。這是最關鍵的,肯定會通過抄襲,放棄中國表面的元素,而追求到一種嶄新的狀態。這個過程是理所應當的,這個過程在歐洲持續了一百年。于是中國園林在歐洲覆蓋面之廣難以想象,在中國沒有任何的記錄,上網也找不到。比如法國人在巴黎郊區仿造的中國園林,這是他們所想象的中國。
十七世紀下半葉,1685年的時候,西方開始描述中國園林的美,這是西方記載的第一次關于園林,非對稱式的構圖的描述,當時的西方學者承認已經在某些地方看到這些園林,而且和瓷器、很多屏風都有直接的關系,可見在十七世紀中國園林已經在大眾的內心種下了種子。1713年,另一位西方學者說,天才和最有藝術才能的人總是最喜歡自然。所以西方的自然觀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就是在十八世紀上形成的。這個自然觀形成的同時,風景畫也形成了。難道是巧合嗎?不,這和中國文化的傳播是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到了1757年,威廉•坦普爾開始出專著講中國的自然山水園,到了1771年,有人開始否認,說這哪里是中國來的,根本否認不上。
生態的概念出自于哪里?生態起始于哪里?起始于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概念起始于中國。西方是在中西方文化對撞之后才開始意識到自然之美,非對稱之美。自然之美在這個時候在西方種下了種子。我們談中國園林,并不是希望西方人去模仿中國園林的圖案、細節,其實我們談的是自然觀,談的是如何審美,如何看待自然,這是我們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最大的貢獻。
我要談的第二個觀點是,從十七世紀中葉,中國園林的圖案就已經開始在歐洲廣泛流傳,喝茶的茶杯上是,墻上貼的壁紙也是,一直延續到19世紀。在這個過程中,什么是決定性的力量?我覺得歷史是有選擇的記憶和有選擇的忘記的。當一個審美被一群人接受兩百年的時候,某個人想否定也否定不了。所以真正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是老百姓,是老百姓的內心的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尊重,追求和諧,追求自然,追求愛,追求美,是這樣一種追求促使了文化的發展,而不是所謂的名人和名家。不管他是支持還是反對。
到了第三個時期,今天的世界,歐洲和中國不接壤,但一切往來都很方便。今年大家好好想想,我認為今年是權威跨掉的一年,你會發現在很多國家,權威,幾十年建立起來的權威一夜之間跨掉,跨掉的速度超過人的想象。強大如美國這樣的國家,老百姓的力量也是如此的強有力,不管奧巴馬先生多么能侃,面對老百姓也是束手無策。
再說說我們國家,我們黨認為從2000年到2020年是我們國家難得一遇的發展戰略機遇期,這句話說明在二十年之間最大的優先就是發展、增長。其它一切都可以退居其后,大家都知道,二十年已經過去一半了,頭十年的發展速度尤其在基礎設施規模遠遠超出了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計劃。也就是說我們實際上已經處在這二十年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尾聲了,我們的發展機遇期需要這種速度。再過三五年,我們就不需要這么多的高速鐵路,這么多的高樓啦,我們的發展模式一定會發生變化,一定會從目前的模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我們的政府談發展模式的轉變,談了至少五年了,怎么轉成呢?背后的動因是什么呢?難道政府會想出一個什么新東西來?拿航天飛機取代高鐵嗎?怎么去發展?高鐵發展速度已經夠快了。我們現在的高鐵資金到位率30%,鐵道部欠中鐵集團多少錢?我們這種發展模式已經到了一個瓶頸,到了一個節點。
我們很奇怪,奧運會搞一個紀念品,一個璽?它和奧運會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我們會買一個璽?這是我們發自內心,包括我們的現實告訴我們,我們大家對權力都有一種迷戀,我們認為一切都來自于權力。我們的發展是靠權力出來的。我們開世博會的時候,還是一個璽。我們開園博會還是一個璽。昨天晚上在酒店睡覺看電視,看到一個電視臺,辛亥革命一百年紀念品還是一個璽。一個俗氣的花瓶,一個估價頂多五百萬人民幣的花瓶,被一幫中國人帶到英國炒到五億,因為是官窯,因為一個“官”字,讓一幫中國人把這樣一個俗氣難看的東西炒到5億,病態。我們現在對官的崇拜,權力的崇拜,已經到了一個畸形的狀態。這種崇拜造成了我們現在的設計,我們現在談什么規劃,什么設計,當你看到在上海市中心,新搞的綠地,蓋的一個東西,竟然用欄桿圍起來。這么一塊難得的黃金寶地,成了這個東西的附屬品。這明明是一個大家可以散步,可以打太極拳的地方竟然圍起來,沒有人反對,我們能說什么?
我們現在為什么法式流行?背后肯定不是我們大家那么的向往法國文化,法國的視野。法式是什么?法式是山寨第三版,法國人十七世紀山寨誰,山寨的是十六世紀的意大利。意大利山寨的是十五世紀西班牙南部。所以法式本身就是山寨,我們頂多是山寨第四版,和第三版沒有本質區別。那么我們為什么喜歡法式?因為我們潛意識里有一種希望被尊重,希望被當人看的愿望,這種愿望使得我們選擇了法式。其實我們背后的動機不是一個法式,其實是我們希望被尊重,其實還是回到人的基本點,人的本性,這是我們設計師需要關注的,應該想方設法去滿足的。人需要不同層次的滿足感,最低滿足感是吃飽穿暖,有地方住,在往上是安全感,在往上需要被愛,在往上被尊重,在往上是自我實現。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說我們的老百姓都有的吃,都有的穿,但那是最低水平。我們剛剛從溫飽向安全感過渡,我們就在這個水平上。但是這個階段一定會過去,這個階段一過,我們早晚會需要被尊重。我們的言論被尊重,思想被尊重,選擇被尊重。所以一個社會的發展,動力是什么?動力不是權利,不是政府的目標,它的動力是人性,我們的社會發展是隨著我們的需求逐步往上發展,而不斷的產生新的商機,新的就業,新的規劃,新式的設計。這是我們人類發展的根本的動力。
我的第三個觀點是,在我們的政府征收著世界上最重且增長最快的稅收,拍賣著最貴的土地,持有著最大的國有資產卻依然負債累累時,持續增長是否應當從政府主導的模式開始轉變為爭取人的個體的再一次解放? 這才是轉變模式的根本。
規劃師,設計師應該做什么,這是我們的問題,我們行業是干什么的,將來干什么?我們為什么而設計?為誰而設計?一個人和甲方匯報,另外一個人和甲方匯報,為什么一個人匯報得好,為什么一個匯報得不好,難道是效果圖畫得好嗎?,難道是圖紙怎么樣?其實不是。我發現在我從業的三十年來,我越來越發現到最后你能打動甲方的是打動他的心,他認為你的產品能讓他抓住買家的心,到最后還是回到人身上。
成功的設計是否有捷徑?你打開一本德國現代景觀作品集,打開一本美國現代景觀作品集,大家到處去燒香拜廟,突然之間靈光一現,你的手里就有一個絕招,就贏了嗎?是嗎?
什么是規劃設計?永遠都不變的主題,那就是人。什么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