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人物簡介:
巴拉特•達希亞
聯合國人居署人居發展項目泰國曼谷辦公室官員
巴拉特•達希亞,城市與區域規劃師,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擁有城市管理與環境的博士學位。他也是世界銀行城市發展部門的顧問,并曾在印度金奈協助聯合國人居署可持續城市項目實施。他曾為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城市環境與扶貧方面撰寫世界銀行政策要點。他還參與到世界銀行在城市發展、環境、社區自主發展項目在東亞與太平洋、中東與非洲地區的執行工作。他對城市扶貧和城市戰略和開發治理以及環境、氣侯變化方面的問題有著豐富的經驗。
巴拉特•達希亞: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我名字叫做巴拉特•達希亞,是聯合國人居署辦公室的官員。聯合國人居署于1978年成立,在多個國家擁有辦公室。今天我要帶給大家的是聯合國人居署在城市環境方面的工作介紹。
首先來看一下亞洲城市化的情況。聯合國人居署非常了解、非常關注我們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情況。我們生活在一個城市化的世界,08年城市化增量超過50%,現在人口已經達到70億。亞洲也同樣,亞洲有17.7億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一半。
在所有的城市化進程中,亞洲的城市化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從1990年亞洲城市化從31%到42%,到2005年城市人口達到了35億。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關于城市發展的模型,根據城市發展不同時期,會產生不同的城市環境問題。這些問題首先與貧窮相關,其次與生產相關,接著是與消費相關。但是問題在于,在飛速發展的亞洲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相繼發生的,而是同時的。
無論在哪個城市,我們無法從一個階段跳到另一個階段,如非我們把這種影響從一種公共行為轉移到公共行動。同樣,城市環境問題有不同的空間尺度,從社區到城市到地區以及全球。
現在介紹可持續城市發展計劃,我們帶來了城市規劃和管理的新方法。這個方法尤其適用于發展中國家,并針對技術能力不算太高情況下的很多城市問題。
此外,我們在很多國家工作,所以我們會考慮到問題的復雜性。我們的目標是基于自治區域以及當地的合作者。
我們這個可持續發展城市計劃的附加價值是全面提高業主參與,而不是一個整體規劃。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在整個過程中都有公眾以及弱勢群體的參與管理以解決問題。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想要得到城市規劃管理界的主流關注。當然我們也知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一個方向,解釋了我們SEP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將要如何工作。首先我們要創建一個環境框架,來分析業主的信息,開展城市咨詢會。我們會建立特別問題工作小組去細化以及分析更明確的問題。
我們會通過一些展示活動來公布更細致以及實踐性的信息。工作將會集中在文檔收集,擴大尺度,以及實踐方面。我們來運行整個項目并進行監管。
為了支持這個程序,我們建立了程序工具箱。2005年我們在三個國家120個城市進行了實踐,在亞洲有10個國家的66個城市,其中包括中國的5個城市。
這是我們如何工作的一個框架,首先聯合國人居署總部在那諾比進行國際間的合作整合,再落實到各個區域內的聯合國人居署各個辦公室,以及當地政府和機構。我們這個項目支持城市對城市的交換,我們還組織一些節點活動,比如大型的會議。
中國的五個SCP的城市,第一輪有沈陽和武漢,第二輪有貴陽、攀枝花。我們在沈陽的工作一直持續到99年的10月份。
我們在沈陽實施了水資源改善戰略,設置了細致、多方面的計劃。比如建立一個新的水資源,控制水污染河流以及湖泊,以及節約用水。
我們首先要提高政府對于水資源問題的認識度,以及我們落實到金融財政方面的實施,比如財政會落實到世界銀行中國銀行的分部。
第二個案例是一個新的程序,叫做城市氣候變化行動。我們都知道城市的適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CCCI的程序整合了適用性的評價脆弱度以及適用性的規劃,以及整體的程序。這個CCCI與很多城市合作,希望提高在城市間對于氣候變化的廣泛了解,因為對城市來說,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了解還是非常少見的。在城市中進行計劃的時候,我們會首先觀察氣候變化對于這個城市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然后找到辦法去研究和評價。這些都是非常系統化的過程。
作為聯合國的人居署,我們需要與各地政府合作,包括私有業主等各種各樣的合作者,吸引他們來參加我們的活動。
我們也有很多相關工具、參考書,我們這個程序已經發展到世界各個角落,其中一個例子在菲律賓。這個計劃已經在13個國家20多個城市進行。不過,現在我們仍然在尋找在中國的哪個城市來發展這個計劃。
我們有一個野心,在接下來二十年里要把這個計劃發展到五十個城市。首先我們會進行一個脆弱度評價,還會進行一個具體的檢測。以索索根為例,它是一個小城市,約有1.5萬人口,兩側都是海洋。可以想象在這樣一個小城市,因四周被海包圍,只有一部分農業,經濟來源很簡單,主要依靠交易和服務。2008年8月我們開始對其進行脆弱性和適應性分析,接下來開始進行規劃,并執行了一些項目。
圖1
圖1中可以看到一個環海的堤墻,它現在的狀況不是太好,在有些情況下會遭受臺風的襲擊,以及洪水。在這種很高風險地方居住的都是貧窮的人們,我們的計劃是在當地政府和社區規劃中整合氣候變化的原則和問題。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意識上的挑戰,對于一些我們熟知的氣候變化相關知識,一些小城市的居民會發出疑問,這是真的嗎?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們如何去和他們解釋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呢?有一個學生去社區調研,詢問大家氣候變化對你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當地的人們回答是:“你在說什么?”一開始的時候,當地居民并不關心這個計劃。
下面這些圖(2-5)清晰的顯示了中間的中央商務區,沿海這邊是狹小、老舊的房屋。我們通過GOOGLEMAP的工具,模擬了如果海平面上升0.5m,1m以及2m時候的樣子。這些非常強有力的證據便是我們向當地市長所展示的。
圖2 現狀
圖3上升0.5m
圖4上升1m
圖5上升2m
接下來的第三個案例則是我個人的興趣所在,它是我與泰國一所大學的教授共同合作的,那位教授也是一位景觀設計師。在這個案例之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人類對水是有敬畏的,另外一方面人們在很長一段歷史中一直與洪水生活,我的泰國朋友稱之為水域城市化。他認為景觀這個英文單詞不應該僅僅基于土地,我們應該把這個詞更為延伸一些,包括水域景觀。
我們這個項目的理念是在河邊以及泛河平原上建造一些景觀,實際上泰國人在很多方面還保留著中國的傳統。他們建造水邊田地,許多年來他們都在適應水域的一些情況來建造他們的生活,這是基于人類的一種適應,也被當地政府所支持,不過我們還是希望將這種支持進一步合法化。
圖6
這是我昨天得到我的同時發給我的一個圖片,是兩天前發生在泰國的洪災情況。圖6中可以看到樹上的這個印記,大概有五英尺(1.5m)高,它是上一次洪水的印記。人們也許很難想象,盡管每年都會發生這樣的洪水,但這里的人們還是生活得很好。這個印記會越來越高,河道旁邊的一些民居的基地比水面要高出7~8英尺(2.13~2.43m)。這就是水域景觀的元素。
圖7
圖7中還可以看到人們在水邊的生活,他們捕魚、在一個塑料網上進行種植農業,沿著河道可以看到很長的人行通道。從這幅圖上可以看到泰國的水濱生活景觀,可以看到稻田與河道連接,通過風車踩水來灌溉稻田。可以看到這個水潭存儲的是雨水,應用于不同的目的,這是基于水的一個花園。
在1840年80%的曼谷人們居住在這樣的民居里,可以看到交通流量很大,水流被壓縮得很擠了。
圖8
圖8可以看到現在的水流越來越少了,我們希望將硬質的景象變成流動的液態的景色,將硬質的河道變成有彈性的、動態的有適應性的、可以適應環境的。從隔絕的人地水關系變成連接人地水的關系。
以上就是我報告的內容,在未來我們將會做越來越多的工作,爭取得到越來越多的依據和信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