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光-巴黎辦公樓建筑改造設計
admin
2016-04-14
來源:谷德設計網
項目名稱:
項目地點:
204, rond point du pont de Sèvres, Boulogne-Billancourt
設計公司:
施工單位: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 Paris
由建筑師Badani和Roux-Dorlut設計的The Pont de Sèvres大樓建于1975年,高密度的塔樓群孤獨地聳立在河邊,在過去的40年中見證著周邊荒蕪的城區一點一點被現代建筑填滿。本次的改造設計正是利用了這種“孤獨感”,將其轉化為能促進社會經濟和提升城市風貌的資產。改造后的建筑被賦予了新的名字 – “城市之光”,也暗示著建筑為城市帶來眾多積極影響。如今,緊鄰建筑的地鐵站讓建筑和四通八達的大巴黎交通網絡相連,拉近了建筑與城市中心的距離。建筑成為了巴黎向外擴張的成果之一。經過改造的建筑有了全新的外貌和形態,進一步加強了其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力。
開放的園區
建筑不再脫離于環境而存在,網格狀的步行系統將建筑和附近的Trapèze新區連接起來。無數新建、改建的辦公樓和住宅讓新區充滿了活力,絲毫不見往日雷諾工廠搬遷后衰敗的氣息。建筑前的大廣場,交錯的步行道和夾雜其中的小花園,一系列開放空間模糊了建筑外部空間和城市的界限,建筑成為城市了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而建筑首層總共53000平方英尺的接待、交通和公共交往空間作為建筑開放而穩固的基礎,打造了一個適應現代社會的工作環境,讓三座塔樓群牢牢地扎根于城市中。
逐漸展示的優點
大尺度建筑項目的修復設計必須考慮改造建筑的效益和可行性,因此這些面臨改造的建筑本身都有很高的設計質量。在本項目中塔樓的平面呈六邊形,在空中可以360度俯瞰巴黎及其西部郊區。環繞中部交通核心筒的辦公空間相對狹窄,保證了舒適的辦公尺度,同時也讓自然光可以覆蓋到每一個辦公席位。塔樓的建筑密度即使放在現在的評判標準中也算不上低,而建筑師的任務便是要凸顯建筑這些不為人知的優點。
棱柱形的建筑體量推翻了普遍的南北/陰陽面的建筑模式,光線穿透內部空間,覆蓋了每一個角落。同時,不同角度的玻璃外墻也將光線反射到其對面的建筑中。從Meudon山腳的高速路上望去,建筑矗立在布倫的城市入口處,如同守護神般鎮守著腳下的土地。建筑師在尊重建筑歷史價值的同時,徹底改造了其結構。改造后的建筑可完全適應現行的建筑規范,也達到了可持續性建筑的要求。每當夜幕降臨時,建筑外墻上特別設計的燈光將被點亮,一圈圈的光環將出現在辦公樓層、餐廳層、禮堂層又或者是與城市相連的外部空間中,如同一串串泛著光芒的手鐲。正如建筑的新名 – “城市之光”一樣,建筑閃耀著光芒,鎮守著城市一方。
被覆蓋的“室外空間”
建筑底層的中庭如同劇院一半,又錯落的平臺、走廊和露臺組成。陽光從兩側進入,照射在連接著三個塔樓群的寬敞中庭內,為到來的人們指引著方向。大堂空間成為一個被覆蓋的“室外空間”,是庭院、廣場在室內的延伸部分,如建筑師所期望的那樣實現了從環境到建筑的自然的過渡。整個建筑除了黑白灰之外并無其他多余的色彩,但不同灰度間的細微變化仍然帶來了豐富的層次。不同高度的金屬樓梯在不同的光線下,泛著不同深度的灰,也將光線折射到空間的每個角落。
特制金屬網
建筑師曾在他們設計的法國國家圖書館中使用過金屬網,而在“城市之光”的大堂設計中他們再次啟用了這個特殊的結構。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建筑師對金屬網進行了細致的設計,再交由專業人員“編織”,最終得到了26英尺間距的框架和幾乎不可見的接縫。框架出現在大堂不同角落,帶來通透而舒適的氛圍。
信天翁吊燈
14盞20英尺寬的大型吊燈錯落有致地懸掛在大堂上方,如同14只排成隊列展翅飛翔的信天翁。通過不同尺度模型的反復試驗后,建筑師最終確定了這些曲線的弧度。其實并不輕盈的信天翁吊燈在燈光的映照下,仿佛擺脫了地球引力般懸浮在空中。而錯落有致的組合形態,讓它們仿佛隨著人們的移動而變化著模樣。光線在天花、金屬地面和吊燈間不斷反射,內部空間也顯得愈發明亮。
鮮活的光線
自然光線讓建筑鮮活生動,而在室內,照明系統也起著同樣的作用。針對不同的功能,建筑師設計了不同的照明系統,讓室內空間變得更加人性化。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