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工程師:Schlaich Bergermann und Partner
在歐洲一個最著名的文化古跡和景觀上建造一條新通道,防浪堤的設計就是不小的挑戰。
Couesnon河的河口圣米歇爾山周圍浩瀚的海灣以及光之美和自然元素的顏色都讓你驚嘆不已。海平面的潮汐可達到14米,日復一日的展現自然的力量以及各式各樣景觀的變換:退潮時陸地遠遠的深入大海,漲潮時海水漲滿港灣,將圣米歇爾山變成一座小島,成為周圍唯一的地標。這種變化成就了該區域奇幻的景象。
河口最小的坡度以及世界上一個最高潮汐之間的差異造就了這種現象:大海就像維克多雨果筆下的駿馬一樣靠近海岸。
自然區域對比人類影響
圣米歇爾山的中世紀城鎮由石頭建造而成,位于海灣的一塊石頭上,是法國訪問量最多的一個文化地標建筑。自1979年,圣米歇爾山及其海灣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1897年建造了一座比漲潮的最高水平還高的大壩,將陸地與圣米歇爾山島結合起來,成為游客安全、固定的一條通道。由于部分阻斷了Couesnon河,沙子就聚集,逐漸靠近小島。
為了保護小島,建造了一條新的防浪堤和一個756米長的碼頭取代了現存的通道,讓水流經,修復圣米歇爾山的狀態。
新的防浪堤和碼頭
這個新的防浪堤和碼頭全長2千米,增添了連續性,與該區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防浪堤的設計通過最大化透明度的設計與景觀融合在一起。這個甲板是水平的,對比修道院的垂直線,它與地平線相融。設計師通過使用134個柱子(直徑約24.4厘米、每對柱子之間的距離為12米)構成細條狀,將對水的干預最小化。柱子被固定在底部的基底上——混凝土柱子,直徑為120厘米,在海平面以下約30米的石頭上——和甲板的頂部之間,避免任何對角結構元素,凸顯出明確的外形。
走在水面
從陸地到圣-米歇爾山形成了一個蜿蜒的弧型。在弧線折返前微微回退,構成了豐富的景觀。碼頭延續著海水柔和的線條,成為海灣的一部分。
新的堤道和碼頭形成了供游人行走的人行道,以及中央供穿梭巴士行使的道路。
堤道中心寬6.5米的道路使雙向穿梭的班車能順利通行,連接著陸地新建停車場與圣米歇爾山島。在距離圣-米歇爾山的防御墻入口300米的地方,它逐漸拓寬至8.5m 。
位于道路兩側的人行道,其寬度根據預期人流量而定:西側主要道路寬度4.5m,在末端逐漸拓寬為5.5m ;東側次通道主要道路寬度為1.5m,末端寬度為2.5m。
中心道路由懸臂梁支撐出人行道,寬闊的露臺提供了絕佳的景觀。支撐柱位于堤道的底部中心。露臺的倒影增強了離散的外觀。
在漲潮時海平面恰巧在平臺之下,給人以行走在水面上的印象。
碼頭的最后兩百米以1%的坡度向圣米歇爾山一側的水泥平臺傾斜。每年的漲潮時期這個平臺就會被淹沒數天,同時形成了圣米歇爾山與世隔絕的狀態。
原始未加工的材料
橫向的鋼鐵結構在中心支撐著混凝土甲板。在道路的兩邊,懸臂結構(T形的鋼鐵支架)支撐著一個木質甲板。
沒有應用多少材料協調與海灣的顏色。只要有可能,它們都是未加工應用的。時間和天氣留下的痕跡對應中世紀建筑的粗糙感。
主要的鋼鐵結構覆蓋著一層金屬狀的亮灰色涂層,防止建筑遭受腐蝕。所有與鋼鐵結構的連接都是焊接的,防止外力侵蝕。
中央部分支撐著一個混凝土石塊,能承重38噸的車輛,在上面噴有瀝青涂層。
行人道兩邊的甲板是由未加工的橡木建造。這個蜿蜒的欄桿也是橡木的,由3個元素構成,安裝在鋼鐵支柱上。水平預制壓力不銹鋼電纜填充欄桿。
分離的元素被安裝在西邊主道和道路之間,由未處理的纖維混凝土構成,安裝在鋼鐵柱子上,提供休息、沉思的地方。
離散的照明設施
照明設施是分散的,引導游客、突出人行道。LED燈條固定在分離元素的下面,強調與間接照明的水平性。指明燈融入在東邊小區域和防浪堤的木板里。
小島村莊上所有的供應——水、電、電信——都與此通道融合。它們位于混凝土石板下面。散步的人可以看到這些管道,這也是景觀設計的一部分。
建筑和技術方法的融合突出強調了這個區域的魅力所在。
高銀鋒/譯
版權聲明: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須注明來源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