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項目背景
石島山居,是多相工作室第一次切實面對大自然的實踐,設計到建成,歷時三年(2013-2015)。
石島山居位于山東威海,業主是一家國內著名的科技企業,他們扎根在山東。項目初衷為企業會所,之后逐漸定性為一個小型的精品文化酒店。從項目的選址、策劃、任務書的制定,直到主題與內容的挖掘,多相工作室全程參與。多相作為總設計師,帶領合作團隊完成了建筑、景觀、室內的全部設計和后期支持。我們將石島山居定義為歌爾的精神家園,看重“家”的意義,希望她能回應人們一些本質的需求。“生活”、“氣氛”與“場所”成為了我們這三年探討最多的事情。
設計理念
1. 位置經營
建筑不是自足的存在,而是人在天地間的一個立足之地。房子與環境、房子與房子、房子與人之間的關系塑造了場所。建筑成了一種布局,布局的靈感來自于對話——山、水、樹、石、花與門、墻、橋、階、檐的對話,每一個局部既相對獨立又環環相扣。我們的工作方法是,先確定建筑與環境以及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相對松散的拓撲關系,把自己從精確而固化的幾何對位中解放出來,在每一個局部之間的相互影響中,通過不斷調整,在震蕩中最終確定每一處場所的精確關系和擺位。這是一個在精確和模糊之間的游戲。
2. 空間謀變
在一開始,村落和寺廟建筑是我們的范本,其生長性、整體度和豐富性都非常好。村子里的房子是相似的,但每個又都不一樣,因為具體的條件和需求不一樣,像是生長出的建筑。我們選擇村落化的布局,圍繞小丘,幾組臺地上的木頭房子。這樣松散圍合的布局帶來了一些冗余的、未被精確定義的空間,有了許多模糊的、透氣的地方。這樣的布局帶來較大的工作量,但好處也非常明顯——易于調整,隨時與自然對話,同時因為房子與房子分開了,弱相關性恰好化解了必然會出現的大量建造誤差。
設計的過程本身也是房子的生長過程。“相地”與“屋宇”結合(《園冶·屋宇篇》),一個房子的位置、功能及周邊環境的訴求共同產生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是與木結構的結構形式設計糅雜在一起進行的。在一次次調整中,我們重新發現了單坡、雙坡、四坡頂各自的特性:單坡具有明顯的朝向,可以成為承托遠山的前景并且與前方景物對話;雙坡具有兩個面向,可以用來組織前后兩個空場,山墻面又易于銜接其他建筑;四坡的氣場很強,呼喚著不受其他干擾的一片天地。在一個結構形式下也會進行謀變:是否需要檐下空間,需要營造多深的檐下,是否需要去掉角部的柱子營造連續的空間,這些都是房子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回應的各種訴求。
3. 體驗設計。
我們相信設計是在設計體驗,形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房子、景觀、設施構成場所,而場所是為了體驗。我們沒有把時間都花在房子上,更多地放在了想像生活的樣貌上,我們把自己變成了使用者——游客、住店的客人、運營者。我們的設計在兩組視點中交織進行——屋檐下的人看出去,庭院里的人望過來。在一次次出入、停留、行走的經歷中,觀景的同時也成為景觀。
4. 在地建筑
這個項目從設計到建成過程很長,設計期間一直在不斷進行迭代。多相與業主一起,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確定建筑設計,一起探討生活,建立共識,追尋合適的氣質。我們與業主持續而平等的溝通,使得這個房子成為名副其實的甲乙方共同創造的東西。它不是一個隨便移植來的東西,也不是建筑師孤芳自賞的“作品”。它有屬于北方、屬于山東的氣質,也有這塊土地想要的、面向未來的精神氣質。
因為場地條件復雜,原始資料不夠完整和嚴密,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非常多,全程駐場非常必要,在過程中,充滿碰撞、優化、迭代、變更,許多難忘的設計決定是在現場完成的,有大量的現場判斷和現場調整。在這樣的工作方法下,最終的結果會呈現出不太常規的開放、流動和豐富性,和我們一直作為學習和參考對象的范例(民居與寺廟建筑)有了些許相似之處,因為它們都是基于在地化的樸素實踐,而不完全是封閉和精致的頭腦產物。最終,這樣的設計的確顯現了一些我們喜愛的健康、正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