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景觀設計學》2023年第6期
現代景觀設計緣起于工業化城市化浪潮中的人地關系劇變,自學科誕生伊始即傾注了對城市化進程中人與自然的分離焦慮、生產力重新布局中土地和資源利用方式的重構、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等時代關鍵挑戰的關切,這一傳統持續至今。當前,普遍生存于高密度城市環境中的人類依然面臨著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頻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文化轉型中的社會失序等危機的威脅,以及顛覆性技術引發的劇烈生活方式轉變的挑戰。如何以景觀規劃設計手段回應這些挑戰,為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提供跨尺度的空間解決方案,是亟待學科和行業回應的重要議題。
近年來,泛在感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長足進步所推動的智慧化變革為景觀設計更好地回應上述挑戰提供了新的機遇。得益于數據采集、傳輸技術和數據科學的發展,現代數據傳感和計算憑借其可用性和成本優勢不但為景觀設計師的工具箱提供了新的選擇,更啟發了設計分析、方案決策、成果表達,乃至治理優化等方面的全新視角。在對“計量革命”式的機械論、決定論世界圖景的超越中,諸如數據支持(data-informed)、具身循證(evidence-based)和算法驅動(algorithm-driven)等新設計范式得到了蓬勃發展。探索這些新思想、新方法在景觀設計回應重大現實問題的努力中的應用方式,以達成技術和社會層面的契合狀態(Socio-Technical Fit),正當其時。
本期??谕麨樯鲜鲎h題的深入探討提供一個平臺。我們鼓勵論文引入新概念、開發創新方法和/或適用景觀設計智慧化方法的創新應用。具體而言,本期鼓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主題:
1)數據支持型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法和應用:如整合多源數據,實現有效數據融合和數據治理,并探索其對新的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和分析方法的啟示意義。
2)具身循證型景觀設計:如應用VR/XR技術建立沉浸式虛擬環境暴露,并應用諸如眼動儀、腦電圖、心電圖、肌電圖、功能性近紅外成像等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及認知技術等方法觀測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反饋,通過直接建立設計方案與使用者偏好的關聯以形成并改善景觀設計方案。
3)算法驅動型景觀規劃設計:如將人工智能算法與經典的景觀設計流程相結合,在前期分析(如采用基于事理圖譜的判別模型)、方案生成(如采用基于生成式算法的GAN、GPT、Diffusion等模型)、設計評估(如采用計算機視覺或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特征表達模型或因果推斷模型)等環節實現智慧化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法和應用。
4)顛覆性技術視野下的景觀設計:顛覆性技術進步,如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學習或生成式預訓練大模型、認知科學中的腦機接口、新能源、新體制通信等技術的持續爆發可能導致景觀設計的工作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或許有必要開展討論與預測顛覆性技術對景觀設計實踐與研究的影響,并以開放的心態積極探討相關顛覆性的技術的前沿應用。
值得說明的是,無論遵循何種方法路徑,我們鼓勵研究主題關注前述各類重大問題,并落實到景觀基礎設施、實施路徑、治理策略、評估體系等具體應用案例上。
(按姓氏拼音排序)
鮑沁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設計;園林歷史
王墨研究方向:綠色基礎設施;低影響開發;韌性城市
葉宇研究方向:計算性城市設計
2023年9月25日
Q: 如何投稿?
請點擊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yKMBA97EKhOiecIQmYtEhQ
Q: 投稿后多久能有答復?
稿件投送后即進入初審階段,請作者密切關注騰云系統的稿件進度或郵件通知;初審通過后,進入同行評議階段。所有評審工作由本刊編輯部及編委和有關專家承擔。通常情況下,評審工作需3~8周,作者在此期間不可一稿多投。
Q: 非主題稿件可以投么?
當然可以。通過同行評議且編輯完成的稿件可以先進行網絡首發,之后排期見刊。《景觀設計學》長期關注學術方向包括:
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規劃設計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修復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城市更新與鄉村發展
Urban Renew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設計正義和人類福祉
Design Justice and Human Well-being
教學、設計研究與跨學科理論及方法
Education, Design Research,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Methods
了解具體主題闡釋請點擊https://mp.weixin.qq.com/s/gkANSZ1gJDLyjLkJlJW5Fw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