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長安上林苑的巨麗之美,自此有了”八水繞長安”的記敘。 八水之一的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也是西安和咸陽的母親河。在西咸一體化城市擴展的背景下,渭河沿線的自然鄉野河灘承受著被城市化的壓力。城鄉交錯區的水環境不斷惡化,鄉野河灘迅速消失,河灘濕地被水泥護堤取代,人們對鄉野大地的歸屬感越來越強烈。
渭柳濕地公園建設在渭河流經咸陽市渭城區河段存留不多的自然洪泛灘地之上,總長約3200m,寬約470m,占地面積約125hm2。本項目獲得2018艾景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獎唯一的卓越景觀設計獎。
渭柳濕地公園所處的河段面臨許多問題:場地上游河灘的自然原貌已被硬化水利工程取代,場地內的鄉野河灘也面臨著因城市化進程而破壞的壓力;場地下游的河灘已被城市園藝化景觀取代,河灘原有的物種豐富度和生物多樣性下降,河道的自然生境系統嚴重退化;場地中多條城市雨污合流排水明渠經河灘排入渭河,在導致渭河水質惡化的同時嚴重污染了自然河灘的水環境(現場監測采樣基本為劣五類);附近居民在灘地自發開墾了大量蓮塘和菜地,反映出市民擁有強烈的對自然鄉野和田園生活的訴求。
應對上述問題,本案以全面恢復和重建自然河灘的生態系統服務為首要目標,通過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休閑四大策略營建集洪水公園、海綿公園、城市公園于一體的城市綜合綠色基礎設施,實現適應性防洪、雨洪調蓄、廢水凈化再生、生物多樣性修復、多樣休閑和藝術化體驗等多重服務價值。
氣候變化引發的暴雨洪水頻發已成為全球問題,渭河近年來的洪水壓力也在不斷增加。設計首先需要應對洪水問題。為了能在保證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恢復河灘的自然調蓄功能并合理利用河灘空間,設計利用原始地勢條件,構建適應不同洪水位的彈性景觀——將最易受洪水淹沒(5年一遇水位以下)的淺灘作為洪水公園,將相對淹沒風險較小的區域(10年一遇水位線以上)設為濕地凈化區,最后將最為安全的區域(20年一遇水位線以上)作為田園休閑區。除了場地北面的100年一遇大堤外,場地內部的次級河堤均采用生態護堤的方式,結合扦插活體柳枝、拋石、石籠、植草緩坡等手段,既形成對洪水的保護和緩沖帶,又兼顧生態修復和保護功能。
公園的中軸線由一條貫穿東西的休閑綠廊構成,綠廊在現狀土堤的基礎上改造,結合其形態對局部地形進行微調,并保留土堤兩側現有的柳樹。公園建成后,原有的樹木以及沿廊道補植的樹木很快形成了河灘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為了能在解決水污染問題的同時充分利用寶貴的水資源,公園在城市與渭河間構建起一道濕地凈化緩沖帶,將原直排渭河的雨污水引入污水廠,再對污水廠尾水(劣五類)通過人工濕地進行凈化。凈化后的再生水可達地表水III-IV類標準,滿足公園綠化及農田灌溉,休閑親水體驗及回補河灘生態濕地等功能。人工濕地根據凈化規模和目標進行設計,計算后確定以潛流濕地為主、表流濕地為輔的方案,并在流程中布置氧化塘以發揮調蓄緩沖、水體復氧以及向下級濕地均勻布水等功能。
生態環境修復的關鍵在于為自然恢復過程提供一個啟動的助力——在排除原有人為環境干擾后(如水污染、垃圾傾倒等),以營造多樣化的棲息地類型為目標,在保留場地原有樹木及野生蘆葦的基礎上,對河灘地形進行微調改造,同時適當補植鄉土喬、灌木以及水生植物,從而修復和營造水生動物、兩棲動物和水禽的繁衍、覓食和庇護場所。
在水環境修復和水生態建設的基礎上,為了滿足周邊居民對鄉野休閑和田園生活的需求,設計通過挖掘渭河水文化,以水為主線打造了水文化廣場、親水體驗園、市民農園、鄉野健身園等休閑游憩體驗功能區,使這片河灘地成為市民回歸自然、體驗自然、追尋鄉野生活的宜人之所。
除自然生態景觀外,公園的設計中亦結合了人文景觀元素。生態濕地區中藍色和橘色交相輝映的兩條棧橋象征公園設計的兩個核心理念——淺藍向藍紫的顏色過度象征水由濁轉清的凈化和蛻變,而黃色向紅色的夜色變化則象征著秦渭文化的演變與傳承。
從項目的最初階段開始,公園的設計就考慮了除環境外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問題。結合投資預算和當地實際情況,通過低成本、低維護,低技術的技術與設計,獲得環境、社會和經濟的效益最大化。項目建成后,我們聯合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綠色基礎設施研究所,開展環境績效與社會績效的綜合評估工作,為公園的設計提升、管理維護、以及未來同類項目提供反饋。
公園建成一年后,園內各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國家III-IV類水標準,對比建設前雨污明渠的數據,COD、氨氮、總磷和總氮的削減率分別達到89.6%、98.4%、96.6%和79.5%,同時廢水資源化的年回用量達到2.4×106立方米。據成本效益評估,公園平均建設成本為80元每平方米,僅為咸陽同類公園的三分之一。
在環境效益方面,除上文提到的水環境提升外,公園內不同地區草本群落生物多樣性Shannon-Wiener指數提升至1.57-1.91,喬木群落提升至2.11-2.33。在社會效益方面,在現場收到的462分有效市民問卷中,公園總體滿意度為94%,其中對舒適性、親近自然、兒童游樂和老人活動的滿意度分別為90%、86%、77%和80%。在經濟效益方面,公園建成后對增進了周邊土地的增值。
綠色基礎設施是能夠提供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的多目標系統性工程。本案將生態防洪技術、人工濕地技術、棲息地修復技術統籌于河灘空間中,通過景觀設計途徑實現集洪泛漫灘、海綿濕地、城市公園于一體的渭柳濕地,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在城鄉綠色發展中的示范案例。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