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全國兩會剛剛閉幕,首都北京春暖花開,萬象更新。2021年第2期環境科技大講堂暨干部培訓在環科院舉行,同步線上直播。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思樸設計(SPD)創始人,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李鳳禹教授,受邀于3月25日上午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科技大講堂舉辦了“從生態文明到走向文化振興”的主題演講授課,中國環科院主要科研人員700余人現場+線上聽取了李先生將近2個小時的精彩演講內容。
李鳳禹先生演講授課現場
李先生立足“兩個一百年”歷史契機,以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和中華民族偉大文化復興為目標,聚焦到環境文化領域,從環境文化的使命和愿景、環境藝術的營造途徑以及環境文化的未來探索方向三個層面開展論述,引經據典、剖析國內外的成功案例和失敗教訓,提出了環境文化營造三個核心觀點:
以人民為中心,以國家為己任戰略指引
以科學為準繩,以文化為靈魂協同創新
以環境為載體,以藝術為內容再生原創
美麗中國的時代意義
李先生認為公共藝術已成為城市文化的核心載體,是增強城市軟實力的重要路徑和媒介,環境藝術營造將成為全國各地“十四五”規建設的重要內容。環境藝術不僅具有生態價值,更具有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公共空間藝術是城市品質環境的精華,更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交流和信任的基石。
文化振興與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邏輯關系
環境文化在環境科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能夠促進環境科學各個分支學科的協同和融合,其研究成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意義。環境文化是環境和文化的復合產物。文化與環境文化是共生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公共藝術介入環境營造
李先生以相關案例實踐經驗為例,分享了在他領導的項目中如何將抽象地環境文化藝術生動鮮活地表達出來。參會人員直觀、深切地感受和理解了環境文化營造的時代意義和綜合價值呈現。
黃山浦溪河公共環境營造建成后生態恢復候鳥回歸
通州減河北綜合資源利用中心市政基礎設施藝術化
華為藝術公園 - 寄鄉愁 客家簡史瓷畫
講座開始前,中國環科院姜華副院長會見了李鳳禹教授,就如何共同確定環境文化的使命、內涵、原則與實現路徑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雙方就傳承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展現當代水環境治理的優秀事跡,引領未來可持續發展形成了諸多共識,力爭開展更多的專業創新和實施項目共建。
中國環科院姜華副院長會見李鳳禹教授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