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景觀設計學》
2018年第5期
035 | 實踐研究與創新教育
Practice Research and Pedagogical Innovation
主編寄語 | 論文 | 觀點與評論 | 主題實踐 | 探索與過程
? LAF
自1898年奧姆斯特德創立景觀設計學學科,到1900年第一門景觀設計學課程在哈佛大學設立,景觀設計學科及教育走過了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其間,行業的不斷變革推動著教育體系與教學方法的改變,培養出了一代代契合各時代精神與需求的景觀設計人才。
然而,近年來景觀設計學科教育的問題愈發凸顯:一方面,在人類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進程大步向前,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人地矛盾日趨緊張……當前學科教育培養的設計師已難以應對新時代的挑戰;另一方面,學術研究與設計實踐嚴重脫節,相關學科已有知識向景觀設計實踐的轉化和運用幾近空白。
景觀設計學科教育亟待革新。
2018年第五期《景觀設計學》即圍繞“實踐研究與創新教育”主題,展開了探討。
現在有很多學校都建在市郊或鄉村地區,并且多采用封閉式管理。一到周末,學生們就會像瘋了似的全部涌向城市,去體驗一個周末的城市生活。那我們的學校為何不能直接建在鬧市里呢?過去由于土地經濟,這些真正能夠培養人的品格的地方都被房地產所占用,并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到郊區占領一個更大的校園。教育真正做得好的學校一定是在鬧市之中,因為思想產生于與人的交流之中。
——李迪華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
現在的問題在于,很多人都意識到教育已經出現問題,但都寧愿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者直接否定、排外,為不同立場的人扣上“離經叛道”“誤人子弟”的帽子。如果總是觀念相同的老師碰撞交流,意義其實并不大。我希望能夠與批判我們教學方式的老師產生對話,共同直面設計教育的問題所在和未來方向。
——何志森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師
中國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在家庭和學校間兩點一線的生活中,失去了與真實世界產生聯系的機會。設計教育的根本在于教會學生通過“設計”去認識世界、認識城市、認識生活,如果不了解生活、不了解人,何談去做設計,何談去創造環境或改變環境?所以,我認為學生入學后的首要目標是要彌補之前缺失的人文教育,但這在我們現行的設計教育體制中是嚴重缺失的。大多數高校都要求學生直接投入到專業訓練之中,把設計變為了一種遵循套路的職業訓練。
——汪原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我認為當前中國院校最大的教育問題在于教學考核機制。建筑設計教學需要很多實踐方向的老師,目前的聘用標準卻只看重學術能力;新教師進入學校后,其工作質量也僅根據科研成果和論文數量來評判。除了一定人員比例的歷史理論及技術教師外,如果幾乎所有的新教師都沒有實踐背景的話,那這個學科可能是有些危險的。
——王方戟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以繪畫為核心的傳統建筑學基礎教育,于20世紀20年代起被中國建筑學的先驅們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引入國內(以東北大學為典型代表)并逐步影響到全國建筑院校的教學工作,并繼而為環境藝術、景觀設計等相關設計學科所借鑒。然而,對景觀設計學來說,直接借用以建筑學為母體的基礎課程是否合適?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用于引領景觀學科的基礎教學?
——曾穎 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副教授
相較于技術,理論演變對課程體系的沖擊更加劇烈。舉例來說,在伊恩·L·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一書出版之前,景觀設計課程對生物內容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園藝學,而在那之后,生態學也成為了學科基礎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我們希望通過改革景觀設計課程體系使學生們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的種種挑戰,就必須致力于推動設計理論的進步。
——Frederick STEINER 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只有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才會對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或是看到改變的希望所在。這種行動可以是帶學生做實習,也可以是去大眾媒體平臺上演講。如果你不站出來做事,總是躲在后面,就連改變的前提都不具備了,哪怕這樣做會遭到很多人的批判……除活動、科普外,我們團隊也在嘗試著寫總結性的文章來發表專業論文、申請基金和申報獎項。想要有一定的影響力,光靠我們“自嗨”肯定是不夠的,只有獲得更多評審機制的認可,使更多實實在在的項目落地,并努力去引領行業未來的方向,才能逐漸在現有機制上實現一定的突破。
——劉悅來 同濟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教師
同濟大學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小菜場上的家” 實驗課強調從現實中找出路,在當代性和地區特征中找到建筑的價值。
2017年學生作業。建筑外部結構為住宅,中空的內部為菜場,以紀念性的形象形成社區中心。 ? 肖艾文
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景觀設計系景觀基礎課程教學實驗將教學課堂從室內轉移到戶外,通過帶領同學們在真實的場地中行走、觀察和測繪,培養他們形成看待自然景觀的新視角,探討記錄景觀的新“語言”。
尺規線描 ? 韋薇
挪威奧斯陸建筑與設計學院景觀設計學課程 “高處勝寒:從北極地到極高山” 先從遠方進行審視,通過描繪挪威高山區理解高山景觀的特質;而后深入場地,沿一條特定的貢嘎山考察線路進行觀察與景觀體驗;最后提出設計構想,并在北挪威美術館展出。
生態小冊子上的記錄成果 ? Oskar Hjellbakk, photo by Li Bin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各省不同村落進行的鄉村更新教學實踐帶領學生們與駐村社會組織合作,結合教學、研究與實踐方法,以參與式設計聯合村民,嘗試運用當地資源,建造延續鄉土文化的公共空間。
利用回收材料的鋪地舞臺 ? 郭子怡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王志芳副教授指出,景觀規劃設計從業人員似乎并不會利用其他領域的知識與科研成果,也沒有學會像其他領域的人員一樣去做研究。造成這一現象的核心原因是設計實踐與現代科研之間的錯位,即“整體與解構”“要素與功能”以及“圖示與文字”的差異。而解決這些錯位的兩個重要手段即是深入探索發現與評價問題,以及歸納與圖示化科研成果的途徑與方法。
圖示景觀設計實踐與現代科研的錯位與解決途徑 ? 王志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岳邦瑞教授認真思考了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體系、規劃設計教學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并于2017年正式出版發行了出版發行了《圖解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原理》一書。
書籍封面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比利時魯汶大學基于實踐的都市主義學術研究團隊都市主義與建筑研究小組(OSA)將(基于設計的)研究與實踐并重,以研究指導實踐,以實踐檢驗研究;并進行了長期的合作性探索。
OSA借鑒中國繪畫技法來展現三角洲地區圩田景觀生態修復土地策略 ? KU Leuven students, 2018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通過為主校區制定綠色基礎設施總體規劃和建立一個綠色屋頂展示項目,鼓勵校園內外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它不僅將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其本身也成為了一個在設計過程中進行研究的案例。
綠色屋頂(右)與瀝青屋頂(左)績效對比
主攻城市設計、規劃與景觀設計的SWA集團、工程與咨詢方向的奧雅納集團(Arup)與建筑設計方向的MASS設計公司均秉持“在實踐中孕育創新”的理念,且擁有專門的研究團隊、確定的方法體系與遍布全球的研究實踐。
SWA集團的XL實驗室沉浸式環境與技術介紹手冊中的跨頁展示了混合現實、虛擬現實、360°攝像等技術類型。? SWA Group
黎鵬志所帶領的上海塔木景觀設計有限公司和上海地樸景觀設計有限公司則遵循循證設計手法,通過對循證設計流程中關鍵問題搜尋和解決這一重點步驟的強調,以嚴密的推導為設計方案背書。
景觀項目中的循證設計路線圖 ? 黎鵬志
2017ASLA學生組分析與規劃類榮譽獎獲得者劉京一和張夢晗以呼倫貝爾游牧景觀概念性設計為例,探討復雜設計邏輯和過程在設計實踐中的運用。
村莊尺度相互作用規則與演變過程 ? 劉京一,張夢晗
2018年是大師隕落的一年,我們告別了一位又一位舉足輕重的景觀設計大師。
在主編寄語中,俞孔堅借助對四位于2018年去世的與其亦師亦友的景觀設計大師的悼念,提醒廣大從業者們傳承他們對于實踐研究與創新教育的積極推動。
在文末,他寫道:
雖然一代大師們已悄然離去,但以解救人類及其生存環境、創造更美好生活為宗旨的景觀設計學的發展,恰如剛剛升起的太陽,充滿希望。
希望以此與景觀設計實踐者、研究者、教育者以及正在為踏入景觀設計行業做準備的學子們共勉,讓我們攜手推動景觀設計學實踐研究與創新教育的日益發展。
主編寄語
傳承實踐研究與創新教育:悼念四位于2018年離世的景觀設計大師 / 俞孔堅
論文
韌性都市主義中的生態設計 / Bruno De MEULDER, Kelly SHANNON
身體與體驗——以場地為核心的景觀基礎教學 / 曾穎
綜合教學與實踐: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綠色屋頂績效在美國半干旱校園環境中的應用 / 楊波,Nancy MESNER, McKenna DREW, David DURFEE
觀點與評論
對教育及研究中的實用主義的反思 / Frederick STEINER
圖示景觀設計實踐與現代科研的錯位與解決途徑 / 王志芳
以實踐為導向的建筑設計教學思考——同濟大學“小菜場上的家”系列建筑設計實驗課 / 王方戟
中國設計教育探索:從課堂到工作坊 / 何志森,李迪華,劉悅來,汪原
從《圖解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原理》看生態規劃設計教學中原理與實踐的轉化 / 岳邦瑞,費凡
主題實踐
讓設計決策有章可循:循證設計作為景觀實踐的方法論 / 黎鵬志,劉博新,高翼文
復雜性視角下的生態設計——以呼倫貝爾游牧景觀概念性設計為例 / 劉京一,張夢晗
在實踐中孕育創新:建筑、工程與景觀設計領域的研究范例 / Anya DOMLESKY
探索與過程
工具與高山景觀:一種調查貢嘎山路線的方式 / 李賓
本土資源的延續與創新:仙娘溪村集憶廣場 / 郭子怡
簡訊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觀中國網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布者或我們聯系。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