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已提交至住建部
admin
2015-03-10
來源:景觀中國網
2月28日,《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草案結束了為期一個月的批前公示階段,目前已提交到住建部,將由該部提交到國務院審批。在這份規劃里,明確提出了“2020年,廈門市常住人口規模500萬人,全市城市建設用地440平方公里”。
2月28日,《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草案結束了為期一個月的批前公示階段,目前已提交到住建部,將由該部提交到國務院審批。在這份規劃里,明確提出了“2020年,廈門市常住人口規模500萬人,全市城市建設用地440平方公里”。
去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根據通知,城市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按照此標準,到2020年,廈門將步入“特大城市”行列。
大城市夢 觸動不少人的神經
“廈門是副省級城市,擁有相應的財政、人事方面的權力,成為特大城市之后,在財政、投資、人才等方面所享受的優惠還會更多。”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
“所謂的特大城市,不是我們刻意要去成為 它, 而是當廈門城市發展到了500萬人口的規模時,我們界定它是特大城市,目的在于,不同等級的城市,發展的配套會不一樣,要求也不一樣。國家對很多基礎設施 有特殊要求,比如地鐵,人口達到一定規模時才允許建。”天津規劃院廈門分院院長陸引希望糾正人們長期以來的一個觀念,“特大城市不是建設的目標,而是面對 人口可能達到500萬的現實,針對現實,我們如何把城市建設好,包括在城市布局、服務、道路市政設施建設上提出新的要求。”
盡管如此,“特大城市”4個字還是觸碰到了 不 少人的神經。有高中生對這座城市的未來充滿了期待:“每每聽到很多人談論他們多向往北上廣時,我都很希望有一天大家口中的大城市,包括我們的廈門。”在這 個學生的眼中,北上廣那樣的大城市,意味著更好的發展平臺,更開闊的視野。而在另一名年輕人看來,成為“特大城市”將意味著廈門成為一線城市,“聽父輩們 說起以前的老廈門就是個小漁村,雖然現在沒有這樣的感覺,但廈門也就是個二線城市,要趕上一線城市至少還需要10年”。
“規劃的力度是很大的,非常振奮人心。”廈 門 市規劃學會榮譽理事、教授級高級規劃師林蔭新是支持廈門“往大了發展”的。“該大的還是要大,沒有總量做基數,城市展不開。深圳原來就是個小漁村,現在已 經發展到這么大了。廈門的發展要適當順其自然,然后再去引導。”在他看來,廈門具備發展成為大城市的條件:廈門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外來人口多,而且擁有國 際性思路,歷史上就有對外交流的傳統,而且“經濟特區成立以來,廈門已經走了這么遠了”。
500萬人口 可能不需要等5年
按照舊的城市規模分級,城市人口100萬以 上 就是特大城市,廈門早已在列。而去年11月新標準出臺后,根據《福建統計年鑒2014》各地2013年末城區常住人口數據,300萬人口級別的福州、廈門 均為現在的Ⅰ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數據100萬的泉州、莆田則為Ⅱ型大城市。
那么,到2020年,廈門人口能達到500 萬 嗎?廈門大學人口與生態研究所研究生導師鄭啟五看完規劃后提出疑問:“廈門公布的2013年年底人口是373萬,2012年至2013年,廈門增加常住人 口6萬。根據規劃,到2020年,廈門人口將增加127萬,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100多萬人口如何增長起來?自然增長還是機械增長?”
而一位從事多年城市規劃的人士則認為:“從規劃的角度來說,人口數字有不同的統計標準,到2020年廈門人口達到500萬完全不是難事。”
據了解,廈門在人口統計上有3個數據,一是統計局用于官方對外公布的數據,二是計生委用于計生工作的數據,三是公安局用于社會管理的數據。根據一組以上3個部門分別統計的數據,截至2012年年末,廈門市常住人口分別是367萬、410萬-430萬、480萬-510萬。
在陸引看來,廈門能夠發展到特大城市有其自 身 發展的背景:“早期特區在城市建設方面的優惠政策讓廈門有了跨越式發展的契機,而長期的積淀又使得廈門有足夠的吸引力。城市的跨越式發展不是靠人口的自然 增長,而是靠機械增長,也就是外來人口的涌入,照目前來看,廈門可能不需要等到2020年,人口就已經達到500萬了。”
城市擴容 島外發展前景看好
廈門島面積很小,算上鼓浪嶼一共131平方 公 里。根據規劃,到2020年,廈門島組團人口為200萬人。而根據《廈門經濟年鑒2014》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年底,廈門島思明、湖里二區的常住人 口已經達到195.9萬人。事實上,早在2013年,就有廈門本地媒體報道廈門本島人口密度堪比香港。
“顯然本島已經沒有空間承載特大城市新的功 能,迫切需要調整城市空間結構,培育超越本島功能層級和規模的新中心。”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所所長何子張在他的一篇論文《廈門本島開發失控 的成因機制分析與對策研究》中寫到。何子張認為,近年來,廈門本島的土地開發速度快、強度高,已趨于飽和,人口增長加速,導致了環境品質下降,公共服務配 套不足,交通擁堵等問題。
“廈門的需求是要發展,但廈門島要嚴格控制發展,廈門島的承載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林蔭新說,島外4區則要好好規劃。不過,他也坦言,島外公共服務的配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包括文體設施、商業網點、中小學教育規劃等。
丁長發也認為,社會發展是必然的過程,相應的人口、產業集聚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規劃跟進了,醫院、學校都投進去,產業規劃完善了,經濟社會自然會發展起來。“以前島內所有的資源主要集中在思明區,后來慢慢地湖里發展起來了,島外也同樣如此。”
“海滄是開發得比較早的,1989年就被批 準 成立海滄臺商投資區,不管是公共服務配套,還是生活環境的改善,目前已基本趕上島內。”至于島外的集美新城、翔安新城,林蔭新也很看好:“集美新城的城市 面貌已經起來了,杏林灣的CBD營運中心,島外第一高樓都在集美,集美的文化教育基礎也很好;翔安目前規劃了50平方公里的市級行政中心,同時還有在建的 年吞吐量5000萬人以上的國際機場,廈大翔安校區也在那,擁有高新科技園區,加上地鐵線路的規劃,翔安未來的發展前景很好。”而4個新城中,在林蔭新看 來,唯獨同安區相對落后,“今后可能走差異化發展路線,發展農家樂之類,但經濟總量不會太大”。
攜手共進 廈門發展輻射周邊
丁長發說:“經濟學上有個虹吸效應和擴散效 應,目前為止,廈門還是把周邊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都吸收到廈門來,當這些效應達到一定的規模以后才能夠擴散出去,輻射周邊城市。” 林蔭新也說,如交通方面,海上和陸上都從廈門出發形成扇形輻射,交通的輻射必然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
“規劃學上有個詞叫‘城市首位度’,反映城 市 發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如果廈門作為首位城市,發展越快越大,對周圍城市的輻射力度、影響也越大。”陸引說。“不過,不是要凸顯廈門的首位度,而 是周邊城市在產業發展、城市分工方面應該同步攜手,從區域發展角度思考城市帶,站在區域的角度審視廈門城市發展,這對福建乃至海峽西岸來說是很有意義 的。”
但即便如此,丁長發并不看好廈門未來能發展 成 為更大的城市,更“不可能比得上同為經濟特區的深圳”。“廈門的社會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在整個福建可以說是最好的,所以會吸引省內的人進來;廈門的自然 環境也吸引了一部分省外的人,這些可能會讓城市人口發展到四五百萬。但是到那個時候,廈門沒有相應的產業,沒有高端制造業、服務業,房價卻漲得厲害,反過 來會抑制廈門繼續發展的動力或源泉。”
城市規模
常住人口規模50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0萬),分布于5大城市組團,全市城市建設用地440平方公里。
廈門島組團:2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110平方公里
海滄組團:6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72平方公里。
集美組團:8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85平方公里。
同安組團:8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88平方公里。
翔安組團:7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85平方公里。
城市交通
到2020年軌道交通規劃布局形成“中心放射、環灣聯絡”的網絡框架,線網規模約195公里。
1號線(廈門島——廈門北站)
2號線(廈門島——海滄)
3號線(廈門島——翔安——廈門新機場)
6號線(廈門島——翔安——同安)
機場快線(廈門新機場——翔安——同安——廈門北站)
13條跨海通道:8條機動車跨海通道、4條軌道跨海通道、1條二者共用跨海通道。另預留2條市際跨海通道。
(注:除已知的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外,新增了6號線和機場快線,但4號線并未在《規劃》中看到。)
文化中心
4個市級文化中心分別為:廈門市文化藝術中心、廈門島東部文化中心、海滄馬鑾灣文化中心、翔安東坑灣文化中心。
城市大小有標準
去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按照《通知》,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
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 市;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 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5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其中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 市,2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
目前,符合新標準的6座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10個特大城市:武漢、成都、南京、佛山、東莞、西安、沈陽、杭州、哈爾濱、香港。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