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遺址面積達3000平方米
當年的井欄
青磚依稀可見
地上殘留的木樁
近日,考古部門在南京老城南的門西地區,發現一座古建筑遺址,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雖然僅有地基構建尚存,但多進、多間的布局清晰明了。“體量之大,規格之高,非常罕見!”
根據發掘情況,專家基本判斷這個遺跡來自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由于目前出土文物有限,尚不能斷定具體身份。不過,這座古建筑遺址的方位和時代,與鳳凰臺瓦官寺這樣的建筑切合度較高,因此業內有觀點認為,這個遺跡可能將是個“足以震驚全國的重大發現”。
新發現 3000平方米遺址,有很多間“房”
鳴羊街胡家花園南側,揚子晚報記者找到了這處古建筑遺址。考古人員發掘后留下的地層,顯示出這座樓宇的形制與規模。如果以中式建筑傳統的坐北朝南為定位標準,遺址呈長方形,東西兩側為長邊,南北為短邊。以步為尺,南北長約60多米,東西近50米。
如此規模的遺跡,在今天的地面之下兩三米左右。發掘現場,筆直的“溝渠”將其分割成塊。這是考古工作留下的,經過發掘清理,古建筑的結構布局顯現清晰。“‘溝渠’組成的線條,類似今天的平面圖,將大屋子里的小房間劃分清楚。”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建筑是多進式的,南北向,呈現“工”字形。進與進之間,還有銜接式的建筑,側面還有類似廂房的結構。
青磚小徑交錯,井里依然有水
當年的高屋廣廈,今日均已湮滅,不過一些痕跡卻留了下來。遺址現場,有一段“庭院小徑”。這是一片保存較好的地磚,由一塊塊青磚,傾斜交錯著組成,邊緣是稍稍凸起的一條“路牙子”,高出地面約一二厘米。
一位文保專家在看過現場圖片后分析認為,這段“小徑”顯示了年代。“青磚的規格比例,以及它們的排列方式,具有唐代的特點,區別于六朝時代,以及宋朝的形制。”
記者還在現場發現了一些古井。保存完整的井欄,由三四層青磚,拼接成一個規整的圓形,今天依舊井水汪汪。據了解,發掘時古井已被阻塞,但一經疏浚,水即涌出,證明它今天依然連接著南京的地下水。
遺址北面一隅,還有一塊石柱基,由扁平的圓柱體與立方體組成。“這也是與建筑同時代的。”它所蓋住的土坑,也是當年用來加固柱子的。此外,地面還留著排列成隊的“木樁”,不過它們直徑比較細,留在地面的部分年代久遠,而碳化發黑。
大猜想 這就是李白詩中的鳳凰臺?
談到該處遺跡,不少知情人士都難掩激動。“官衙這類政府大院都比不了,它的等級要高得多。”一位文保專家告訴記者,唐代的門西地區有鳳凰臺,而且這座建筑遺跡沒被發現。有觀點認為,這處遺跡可能就是鳳凰臺。
理由一:年代吻合
出土唐三彩,起碼應是唐代建筑
遺址的發掘工作是從去年開始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雖然沒有出土任何文字性的文物。但可以根據一些蛛絲馬跡,將遺址的年代定為唐朝,或唐代之前一段時間。“主要是瓶瓶罐罐一類的器皿,其中包括鼎鼎有名的唐三彩,不過已經是碎片了。”
更重要的是,這座建筑遺址距離今天的地面大約兩三米,緊挨著五代的地層之下。“遺址所在地下不同的深度,反映不同的時代,越深年代越久。‘五代’之前是隋、唐,再之前就是‘六朝’,是南京作為大都市的起點。”
唐朝是中國封建史中,最輝煌的一段時期。但此時的南京剛剛經歷政權更迭,六朝積蓄的繁華,被戰火中斷,暫時退出歷史舞臺的中心,降格為一個普通州縣。“南京范圍內,唐代的考古發掘并不多,如此體量的建筑遺址更是罕見。”一位文史專家說,門西地區這一考古發掘,將對歷史研究帶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材料。
而鳳凰臺相傳是南朝宋元嘉年間所建,當時傳有異鳥飛臨,官府認定此處當為鳳凰棲息之寶地,始建鳳凰臺。這和遺址在年代上較為吻合。
理由二:地點相近
遺址位置,和史料中鳳凰臺一樣
一句“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聽得無數仕人愴然涕下。據說,李白當年賦此詩,是為與崔顥的《登黃鶴樓》一爭高下,所以照搬其韻律句法。而今,武漢江邊的黃鶴樓已是舉世名勝,金陵鳳凰臺依舊難覓其蹤。
翻開史料,很多對“鳳凰臺”的記載,都與這一建筑遺址切合度較高。清人所著《江南通志》中,“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江寧即南京,城內之西南隅,就是明城墻內的西南一角,也就是今天的門西。
此外,這座遺址緊挨著的花露崗,曾經的名字就是鳳凰山。而且周圍,有很多地名帶有“鳳”字,如來鳳街、鳳游寺等。
另有一說
遺址也可能是金陵古剎瓦官寺
除了鳳凰臺的說法,還有觀點認為,遺址有可能是南京最古老的寺廟之一的瓦官寺,原因也是地點相近,都在城市西南。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因為缺少有力的證據,遺址原先是什么,還停留在猜想階段,有待進一步發現與考證。
黃鶴樓已是舉世名勝,金陵鳳凰臺依舊難覓其蹤,如果遺跡真是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
唐代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