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生態文明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近年來,北京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但距離現代國際城市的要求相差較遠,距離人民" /> 生態文明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近年來,北京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但距離現代國際城市的要求相差較遠,距離人民">
中心城綠地系統規劃圖
市域綠化系統規劃圖
生態文明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近年來,北京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但距離現代國際城市的要求相差較遠,距離人民群眾的需要還有很大差距,由于城市結構、產業結構以及交通和能源結構等原因,城市環境污染的改善步履艱難、水資源嚴重緊缺、城市綠地總量不足、熱島效應等問題突出。根據《2004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北京的環境支持系統綜合評價僅列全國各省市的第14位。
為了實現北京未來宜居城市的定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了要將北京建設成為生態城市的目標。
“規劃中提出將北京建設成為生態城市的目標!這一目標不僅涵蓋了我們以前所做的全部工作,還指出了北京環境保護和發展的總體目標,‘生態城市’這個概念給我們描繪出的不僅僅是天藍水清、鳥語花香,是北京整體環境水平質的飛躍!”日前,北京市環保局杜少中副局長就“北京市城市總體修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概括其中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
“生態城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定地域空間內人與自然系統和諧、持續發展的人類住區。北京在此次總體規劃中不但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還制定了建設的原則和詳細的時間表,2010年以前為生態城市的起步階段,2010年至2020年為生態城市的成型階段。
城市綠化亮點之一:戴上“生態城市”的桂冠
杜少中副局長告訴記者,“2010年到2020年是北京生態城市的成型階段。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就是促進經濟從資源消耗型向生態友好型轉變,即從傳統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循環經濟和知識型經濟轉型的過程,也是促進城市及區域生態環境向綠化、凈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續生態系統演變的過程。”
北京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具備了建設生態城市的條件。目前,市委、市政府已經確定了“十五”時期和2010年城市綠化的工作目標。2005年,北京城市規劃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力爭達到4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以上,力爭達到12平方米;城市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4平方米以上,力爭達到5平方米。到2007年,城市規劃建設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以上,力爭達到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以上,力爭達到15平方米;城市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5平方米,力爭達到6平方米以上。
2007年以前城市綠化美化要達到滿目青翠,綠茵鋪地,花團錦簇,賞心悅目的效果。規劃還提出,2007年在奧運會前,北京將提前三年實現兩個“五十”,即林木覆蓋率達到50%,城市人均綠地50平方米,實現山區青山環抱、城區綠地環繞、市區綠色寬帶通道的目標,以此促使北京早日戴上“生態城市”的桂冠。
城市綠化亮點之二:林木覆蓋率達到55%
生態建設也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的“重頭戲”。杜副局長對北京的生態建設做了一一解讀。在總體規劃中,北京的生態建設被分成了中心城、平原地區、城鄉結合區和山區,并制定了詳細的規劃:北京的舊城綠化建設將是一個向外擴展的環狀、放射狀、點狀綠地相交織的網狀系統。環狀綠地是以二環,南、北護城河綠地為基礎,形成圍繞舊城大體呈現明清城垣“凸”字輪廓的綠化帶,圍繞中心城以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形成公園環及四環路、五環路景觀防護林帶;放射狀綠地,中心城不同方向的楔形綠地、沿放射路兩側的綠化帶形成綠化通道。
完善由東西長安街、南北中軸線及其延長線兩側綠地組成的“十字”景觀軸線,體現北京城域與歷史文化特色;點狀綠地逐步實現各級規劃公園綠地、居住綠地、附屬綠地,形成系統完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中心城點狀綠地布局。實現居民出行500米見綠地,消除公共服務盲區。
市域綠地系統由中心城、平原地區、山區三個層次構成。市域綠地空間結構以普遍綠地為基礎,以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綠地為重點,以“五河十路”綠化帶和楔形綠地為骨架,以河流、道路和農田林網為脈絡;完善第一道和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加強中心城、新城和小城鎮等各級綠地系統的有機聯系。實現生態綠地空間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重點建設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
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是控制中心城向外蔓延的生態屏障,規劃由兩個綠環、九片楔形綠色限制區及五片組團間綠色限制區構成綠地系統。兩個綠環是指沿溫榆河及永定河兩岸綠色生態走廊、六環路綠化帶;九片楔形綠色限制區位于新城之間,溝通中心城與外圍綠色空間的聯系;五片組團間綠色限建區是沿著放射路在中心城與新城之間,起到防止建設連片的作用,并且溝通楔形綠色限制區之間的聯系。
在九片楔形綠色限建區基礎上向外延伸,連接中心城、新城及外埠地區,構筑“西北擋、東南敞,生態廊道與城市建設軸互補”的格局,維護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與格局的連續性;為動植物遷移和傳播提供有效的通道,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開辟大量綠色空間,美化城市景觀,暢通城市風場,降低熱島效應。 2020年,北京建成功能完備的山區、平原、城市綠化隔離帶地區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55%,森林覆蓋率達到38%;城市綠地率達到44%至48%,綠化覆蓋率達到46%至50%,人均綠地面積40至45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5至18平方米。
城市綠化亮點之三:空氣質量基本達國標
北京市目前每年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均超過了百億元。北京從1998年實施“藍天計劃”以來,在不平凡的7年中,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由1998年的100天,到2002年的203天,2003年的219天,直到2004年的227天,占全年總天數的62%,以及今年要完成的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占全年總天數的63%的目標都在預示著北京在向“生態城市”邁進。
杜副局長介紹,針對目前北京大氣污染呈現出的典型復合型污染形態以及顆粒物污染較重等情況,環保部門將加大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使用量,大力提倡使用清潔能源交通工具,控制施工揚塵,緩解光化學污染。
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源頭治理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原則。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對環境污染防治也制定了詳盡的目標,到2010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均達到國家標準,臭氧超標情況大幅度減少。北京城市環境質量基本達到國家標準,全市生態狀況繼續好轉;2020年,空氣質量指標在全年絕大部分時間內滿足國家標準,主要飲用水源水質、全部地表水水質和環境噪聲等符合相應國家標準。
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以2002年環境統計數據為基數,2010年規劃全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和工業粉塵排放總量削減率約20%;到2020年各項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有所削減,同時,完成國家下達的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總量削減指標。這些目標在不斷努力下是可以實現的。
今年相關部門工作重點
市園林局:增加屋頂綠化10萬平方米 2005年,全市將實現城市綠化500公頃。據市園林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本市園林部門將在今年至2008年的4年時間里,積極創建“生態園林城市”,力爭在2008年前基本實現2010年城市園林綠化遠景工作目標,使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
另據了解,今年全市將增加屋頂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結合新建小區配套綠地建設和老小區綠化改造提高,全年建設綠色社區100個,新建、改建100條特色園林大街,拆墻透綠、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美化等立體綠化工作今年也將上新臺階。
市林業局:新建20條生態景觀大道
北京人每人已經平均擁有了45平方米綠地,而北京市林木覆蓋率也達到了49.5%。記者從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林業局了解到,北京的土地已經一半被林木覆蓋。
據市林業局局長宋希友介紹,目前,北京全市的林地面積已達1300多萬畝,而隨著森林資源總量的迅速增加,全市宜林地僅余77.6萬畝,從今年開始,北京的綠化事業將實現歷史性的大轉折,由過去幾十年的造林轉變為營林和提高林地質量。據他介紹,今年,北京城區還將新增3000畝綠地,使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50%。新建20條生態景觀大道、20個綠色社區,創建400個花園式單位。
市環保局:“藍天”要占全年的63%
北京藍天增加的步伐不會停,空氣質量將繼續改善。昨天,杜少中副局長告訴記者,今年,北京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要占到全年的63%。
杜副局長透露,今年,在本市城四區的20噸以下燃煤鍋爐全部改為燃氣和陜京二線天然氣工程完工,北京的供氣能力達到50億立方米的基礎上,更多的鍋爐將改為燃氣;同時,今年,相當于歐洲3號標準的第三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在京城也有望在全國率先實行,而2007年前,北京90%的出租車和5000輛老舊公交車將被更換為符合歐Ⅲ標準的機動車;另外,對污染大戶的控制也將越發嚴格,今年,北京所有的燃煤鍋爐要實現達標排放,對建筑工地環保部門則要實行貼身式的“嚴防死守”。
市政管委:新建、改建公廁700座
記者從北京市市政管理工作會上了解到,北京的環境整治進入了三年“倒排期”,《北京市環境建設規劃》在今年正式實施。 據市市政管委主任陳文占介紹,今年,市政管委要完成市政府確定的實事中的7項大工程。其中包括,2005年內京順路等100條道路的路燈將完成改造;全市將新建、改建標準公廁700座;完成全市171個“城中村”的69個整治工作等等。
據介紹,以完善本市法規體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為目的的《北京市燃氣條例》、《北京市標語宣傳品管理辦法》、《北京市地下設施檢查井井蓋管理規定》、《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規定》等一系列法規、規范也將在今年制定。
百姓談修編退休居民范大爺:
天空碧透湛藍,風箏飛得再高都能看見
“要說北京的環境在改變,這確實一點都不含糊,我最親身感受到的是,咱北京能放風箏的天是越來越多了,你看,我這風箏飛得再高都能看見嘍!”日前,在南中軸路綠地里放風箏的范潤田大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范大爺家住宣武區,放風箏是老爺子退休后最大的愛好,風箏飛得越高范大爺就越高興。
談到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的感受,范大爺和幾個老伙伴興奮了起來,大家坐在一起議論最多的就是“居民500米見綠地,消除公共綠地服務盲區”這一項。500米就能見到公園那是什么勁頭呀,范大爺也提出一個建議,能不能種點耐踩的草,劃出一些開放區,還有,綠地里不應都是草坪,應該在規劃中強調多在北京種樹。畢竟,大伙兒春、夏、秋三季在樹陰下活動的時間要比去草坪上的時間多得多。
退休居民郝大爺:要讓垃圾變成各種能源
“我倒覺得,既然是環境保護,就應該在很多細節上下工夫,比如,在減少產生垃圾的同時,讓垃圾變成各種能源。”和范潤田大爺一起放風箏的郝大爺也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有自己的理解,他在電視上和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隨著北京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生活垃圾在悄悄發生變化,有機物比例增長,可回收利用物越來越多,可很多垃圾被衛生填埋了。統計數據表明,北京垃圾資源化利用率目前只有10%左右,這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還等于浪費了資源。而郝大爺從各種有關環保的電視節目中了解到,一些發達國家都能以垃圾堆肥、發電或派上更大的用場,在這個總體規劃中也應該體現出包括垃圾利用這些最新的環保理念,也就是讓大家的生活在良性循環中。